基于解剖學研究的距下關節(jié)韌帶的MRI掃描方案.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
  解剖觀察正常距跟骨間韌帶(Interosseous talocalcaneal ligament,ITCL)、頸韌帶(Cervical ligament,CL)的解剖學特點,并測量其在三維空間里的走行方向,為臨床應用MRI診斷ITCL、CL損傷找出最佳的MRI定位方法。
  材料和方法:
  1.應用7例踝關節(jié)上截肢的新鮮足標本,解剖出距跟骨間韌帶前束、后束及頸韌帶,應用游標卡尺測量韌帶的長度、寬度、厚度。

2、應用量角器測量韌帶與踝關節(jié)冠狀面、水平面的夾角。每次測量重復3次,并記錄測量的平均值。
  2.選擇無足踝畸形、骨折和手術史的成年志愿者7位共14足行MRI掃描。采用3.0T超導型磁共振(美國通用公司),運用相控陣正交肢體線圈(足部專用線圈),在足中立位下,行常規(guī)踝關節(jié)掃描,并以其影像面為基準面。以解剖所得的韌帶與踝關節(jié)各個平面的夾角為參考角度,行距跟骨間韌帶的前傾斜冠狀位、內傾斜矢狀位和外傾斜矢狀位掃描;頸韌帶的內傾斜矢狀位和斜

3、冠狀位掃描。運用電子游標卡尺,5.2IMPAX軟件版本(愛克發(fā)醫(yī)療保健公司),由擁有1年的放射學醫(yī)師和2年的肌肉與骨骼學醫(yī)師的人擔任韌帶的測量任務,每根韌帶測量3次,并記錄每根韌帶的平均值,厚度和寬度由顯影層數(shù)換算,層厚1mm,間隔0mm。
  結果:
  1.距跟骨間韌帶、頸韌帶的解剖特點及測量結果
  1.1.頸韌帶的解剖及測量結果:頸韌帶(又稱前外側距跟韌帶或距跟前韌帶)是連接距骨和跟骨的重要韌帶,起于距骨頭前下

4、骨性隆起處,止于前跟骨結節(jié)的背面。本研究解剖發(fā)現(xiàn)頸韌帶呈單束,未見多束韌帶。解剖測量頸韌帶的平均長、寬、厚度分別為18.43±1.47mm、9.84±1.41mm、2.47±0.64mm。頸韌帶長軸走行方向與踝關節(jié)水平面的夾角為43.83±1.65°。頸韌帶在跟骨附著處由后內斜向前外走行,與踝關節(jié)的冠狀面的夾角為61.12±2.44°;頸韌帶由后外下斜向內前上的走行方向與頸韌帶跟骨附著處相垂直的冠狀面的夾角為30.29±1.80°。

5、r>  1.2.距跟骨間韌帶的解剖及測量結果:距跟骨間韌帶是一個片狀韌帶,起于跟骨溝,止于距骨溝,其纖維向內上傾斜。韌帶大部分位于跗骨管內,小部分位于跗骨竇內側。由于跗骨管斜向前外走行,因此該韌帶的整體斜向前外方。距跟骨間韌帶由前束和后束組成。前束在冠狀面上由前外向后內走行;后束由后內斜向前外走行,前束和后束有部分交叉。前束和后束在矢狀面上由后下斜向前上。前束的平均長、寬、厚度分別為13.90±1.55mm、8.41±1.11mm、1.

6、76±0.35mm;后束的平均長、寬、厚度分別為9.89±1.17mm、9.05±0.35、1.79±0.65mm。距跟骨間韌帶在跟骨溝附著處由后內斜向前外的走行方向與踝關節(jié)冠狀面的夾角為36.00±4.12°;前束在冠狀位上由外下斜向內上的走行方向與踝關節(jié)水平面的夾角為35.42±0.98°,后束由內下斜向外上的走行方向與踝關節(jié)水平面的夾角為85.14±3.98°。前束和后束在矢狀位上由后下斜向前上的走行,與踝關節(jié)水平面的夾角為72.

7、57±2.76°。
  2.頸韌帶、距跟骨間韌帶的MRI檢查路線
  2.1.頸韌帶的MRI檢查路線
  在足中立位下行踝關節(jié)軸位、冠狀位和矢狀位掃描,以踝關節(jié)軸位和冠狀位的影像面為基準面。首先,在MRI軸位影像上設定由后內斜向前外的MRI掃描定位線平行于由后內斜向前外的頸韌帶;其次,在MRI冠狀位影像上由外下斜向內上的MRI掃描定位線與踝關節(jié)水平面成46°的內傾;最后,在以上定位下行內傾斜矢狀面的掃描。設定MRI掃描

8、定位線平行于頸韌帶在MRI軸位上的走行方向,行頸韌帶的斜冠狀位掃描。
  2.2.距跟骨間韌帶的MRI檢查路線
  在足中立位下行踝關節(jié)軸位、冠狀位和矢狀位掃描。以踝關節(jié)的軸位和矢狀位影像面為基準面。首先,在踝關節(jié)軸位影像上設定由后內斜向前外的MRI掃描定位線與踝關節(jié)冠狀面成36°的角;其次,在踝關節(jié)矢狀位影像上設定MRI掃描定位線與踝關節(jié)冠狀位成18°(距跟骨間韌帶前束和后束在斜矢狀位上由后下斜向前上的走行與踝關節(jié)的水平面

9、的夾角為72.57±2.76°)的前傾角;最后,行前傾斜冠狀位的掃描。以所掃描的前傾斜冠狀位的影像面為基準面,在前傾斜冠狀位影像上設定MRI的掃描定位線外傾5°與后束的走行方向平行。在前傾斜冠狀位影像上設定MRI的掃描定位線內傾55°與前束的走行方向平行。
  3.頸韌帶和距跟骨間韌帶在MRI上的掃描和測量結果
  3.1.頸韌帶:在MRI內傾斜矢狀面上測量頸韌帶厚度、長度、寬度分別為2.64±0.63mm、18.69±1.

10、09mm、10.06±1.82mm;在MRI斜冠狀面上測量頸韌帶寬度、長度、厚度分別為9.07±1.21mm、18.07±0.96mm、2.13±0.51mm。頸韌帶在MRI內傾斜矢狀面與斜冠狀面所得的數(shù)值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解剖測量的數(shù)值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2.距跟骨間韌帶:前束在MRI前傾斜冠狀面上測量的厚、長、寬度分別為1.79±0.58mm、14.56±1.60mm、7.34±1.

11、14mm;在MRI內傾斜矢狀位上測量前束的寬、長、厚度分別為5.07±1.0mm、13.52±1.09mm、1.34±0.44mm。后束在MRI前傾斜冠狀面上測量的厚、長、寬度分別為2.00±0.55mm、9.64±1.11mm、8.76±1.33mm;在MRI外傾斜矢狀位上測量后束的寬、長、厚度分別為6.79±0.89mm、8.41±0.89mm、1.14±0.28mm。前束在MRI前傾斜冠狀面與內傾斜矢狀面上測量的數(shù)值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

12、意義(P>0.05),與解剖測量的數(shù)值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后束在MRI前傾斜冠狀面與外傾斜矢狀面上測量的數(shù)值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解剖測量的數(shù)值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1.距跟骨間韌帶的MRI掃描方案
  1.1.在踝關節(jié)軸位上外前斜36°,冠狀位上前傾18°的前傾斜冠狀面顯示距跟骨間韌帶的前后束。
  1.2.在踝關節(jié)軸位上內前斜54°,前傾斜冠狀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