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副粘病毒是一類對人和動物致病的重要病毒,在世界范圍內流行,分為兩個亞科:副粘病毒亞科和肺病毒亞科。副粘病毒亞科包括副粘病毒屬、麻疹病毒屬和腮腺炎病毒屬;副粘病毒屬主要包括人副流感病毒(hPIV)、新城疫病毒(NDV)和仙臺病毒(SV),麻疹病毒屬主要包括麻疹病毒(MV),腮腺炎病毒屬主要有流行性腮腺炎病毒(MuV)。肺病毒亞科只包括肺病毒屬,主要有人和牛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副粘病毒能夠引起人類呼吸系統(tǒng)和生殖系統(tǒng)疾病,如上
2、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毛細支氣管炎、肺炎、結膜炎、睪丸炎、卵巢炎等等,嚴重時甚至引起死亡。其中,MV、MuV、RSV等能引起兒童常見病,如麻疹、流行性腮腺炎以及呼吸道感染等。人副流感病毒3型(hPIV3)是嬰幼兒毛細支氣管炎和肺炎的第二大病因,還可引起嬰幼兒的哮吼和喉炎。目前尚無有效的抗hPIV3治療措施。除感染人類外,副粘病毒還能感染動物如禽類、馬類、豬類等。NDV是重要的禽類傳染病病原體,往往引起災難性的、廣泛流行的疾病。此外,ND
3、V尚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如誘導干擾素(IFN)、免疫調節(jié)、腫瘤治療等。 本研究在原有工作的基礎上,利用定點突變技術構建hPIV3 HN蛋白促細胞融合區(qū)域兩端亮氨酸拉鏈中的保守氨基酸突變體,然后檢測突變體與同源F蛋白共表達后的促細胞融合活性以及受體結合活性、細胞表面表達效率,從而確定亮氨酸拉鏈對hPIV3 HN蛋白功能的影響。 一、TM區(qū)亮氨酸拉鏈突變體對促細胞融合活性的影響 hPIV3 HN蛋白TM區(qū)亮氨酸拉鏈由
4、氨基酸L36~150組成,其中L36、L43和I50等氨基酸在副粘病毒中高度保守,采用同源重組PCR方法進行定點突變構建突變體。每個突變體需要設計兩對含同源序列的引物,進行兩次PCR。獲得的兩個PCR產物含有短同源末端序列,將其同時轉染大腸桿菌TG1后,二者會自動重組形成完整的含突變位點的質粒。為避免引入額外突變,引物中未引入酶切位點。轉染后提取質粒,電泳結果正確,經測序證實引入突變,成功將各保守氨基酸突變?yōu)楸彼幔ˋ)。由此得到3個單
5、獨突變體,分別命名為:L36A、L43A和I50A。在單獨突變的基礎上,構建1個聯(lián)合突變體,命名為L36A-L43A。將突變體分別轉染痘苗病毒vTF7-3預感染的BHK21細胞,采用定性(Giemsa染色)和定量(指示基因法)兩種方法檢測細胞融合情況。細胞融合功能經校正后,消除了蛋白表達效率的影響。結果顯示,與野生型(vvt)hPIV3 HN基因相比,各單獨突變體促細胞融合活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以wtHN基因促細胞融合活性為100%,突
6、變體L36A融合活性為wtHN基因的66.66%,突變體L43A融合活性為、vt HN基因的60.60%,突變體150A融合活性為、wt HN基因的57.60%。聯(lián)合突變體L36A-L43A轉染后未見細胞融合形成。 hPIV3 HN蛋白頸部近膜區(qū)的亮氨酸拉鏈由氨基酸L114~I128組成,其中L114、L121和I128在副粘病毒中高度保守。采用同源重組PCR方法進行定點突變。突變后提取質粒后電泳結果正確,經測序證實成功引入突
7、變。由此得到3個單獨突變體,分別命名為:L114A、L121A和I128A。在單獨突變的基礎上,構建1個聯(lián)合突變體,命名為L121A-I128A。將突變體分別轉染痘苗病毒vTF7-3預感染的BHK21細胞,采用定性(Giemsa染色)和定量(指示基因法)兩種方法檢測細胞融合情況。受體結合活性經校正后,消除了蛋白表達效率的影響。以wt hPIV3 HN基因促細胞融合活性為100%,L114A促細胞融合活性為wtHN基因的53.00%,L1
8、21A促細胞融合活性為wtHN基因的59.10%,I128A促細胞融合活性為wtHN基因的90.90%。聯(lián)合突變體L121A-I128A轉染后未觀察到細胞融合。 頸部亮氨酸拉鏈附近及內部的氨基酸P111、I112和I125在副粘病毒中亦是保守位點。同樣以同源重組PCR方法獲得3個單獨突變體,分別命名為:P111A、I112A和I125A。將突變體分別轉染痘苗病毒vTF7-3預感染的BHK21細胞,采用定性(Giemsa染色)和定
9、量(指示基因法)兩種方法檢測細胞融合情況。促細胞融合活性經校正后,消除了蛋白表達效率的影響。以wt hPIV3 HN基因促細胞融合活性為100%,P111A為wt HN的43.90%,1112A為wt HN的39.40%,1125A為wt HN的34.80%。 各突變體分別進行3次平行實驗,所得實驗數(shù)據采用秩和檢驗進行分析;秩和檢驗統(tǒng)計值H=28.78,P<0.05,表明各突變體促細胞融合活性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中突變體I125
10、A活性最低,突變體I128A活性最高。 FACS分析表明,各突變體都成功在細胞表面表達,但與wt HN基因相比,表達效率有所降低。 二、亮氨酸拉鏈突變體對受體結合活性的影響 將上述獲得的11個突變體L36A、L43A、I50A、L114A、L121A、I128A、P111A、I112A、I125A、L36A-L43A和L121A-I128A分別轉染痘苗病毒vTF7-3預感染的BHK21細胞,采用血吸附實驗檢測突
11、變體的受體結合活性。受體結合活性經校正后,消除了蛋白表達效率的影響。結果表明各突變體對受體結合活性影響較小。與wt hPIV3 HN基因相比,TM區(qū)亮氨酸拉鏈的3個突變體中,突變體L36A受體結合活性和wt HN基因一樣,為100%,而突變體L43A和150A受體結合活性稍低,分別為wt HN基因的98.99%和91.92%。頸部近膜區(qū)亮氨酸拉鏈的3個突變體L114A、L121A和I128A受體結合活性分別為wt hPIV3 HN的95
12、.96%、92.93%和100%。此外,突變體P111A為wt HN的97.98%, I112A為wt HN的95.96%,I125A為wt HN的85.86%。兩個聯(lián)合突變體受體結合活性也與wt HN基因接近,L36A-L43A受體結合活性為wt HN基因的95.96%,L1121A-I128A為wt HN基因的93.94%。 各突變體分別進行3次平行實驗,所得實驗數(shù)據采用秩和檢驗進行分析。秩和檢驗統(tǒng)計值H=17.99,P>0
13、.05,表明各突變體受體結合活性差別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三、F蛋白對HN蛋白受體結合活性的影響 將上述11個突變體分別與F蛋白共轉染痘苗病毒vTF7-3預感染的BHK21細胞,采用血吸附實驗檢測突變體的受體結合活性。以wt HN基因受體結合活性為100%,突變體L36A受體結合活性最高,為wt HN基因的99.14%,突變體I125A受體結合活性最低,為wt HN的84.48%。采用秩和檢驗分析HN單獨表達(血吸附HN組
14、)與HN和F蛋白共表達(血吸附HN+F組)兩組受體結合活性的差別,結果H=108.00,P<0.05,表明兩組存在差別,血吸附HN組受體結合活性比血吸附HN+F組高。 從本實驗結果可得出結論: 本實驗成功構建了hPIV3 HN蛋白TM區(qū)和頸部近膜區(qū)兩個亮氨酸拉鏈中保守氨基酸的突變體,共獲得突變體11個,其中9個單獨突變體,分別為L36A、L43A、150A、L114A、L121A、I128A、P111A、I112A和I1
15、25A;在單獨突變的基礎上構建了兩個聯(lián)合突變體,L36A-L43A和L121A-I128A。 TM區(qū)和頸部近膜區(qū)兩個亮氨酸拉鏈對于hPIV3 HN蛋白促細胞融合活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的保守氨基酸突變后,促細胞融合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最低的為突變體I125A,僅為wt HN的34.80%,而突變體I128A融合活性最高,為wt HN的90.90%。其它突變體融合活性在39.40%~66.66%之間。而兩個聯(lián)合突變體轉染后未
16、見細胞融合形成。這進一步證明hPIV3 HN蛋白促細胞融合區(qū)域不是位于頭部,而是位于TM區(qū)和頸部近膜區(qū),并在氨基酸I125結尾,I125是對促細胞融合活性有著關鍵作用的氨基酸殘基;亮氨酸拉鏈結構的完整性是副粘病毒細胞融合所必需的,對HN蛋白促細胞融合作用有著重要的影響。 HN蛋白促細胞融合區(qū)域兩端亮氨酸拉鏈對受體結合活性并無影響。各突變體受體結合活性與wt HN非常接近;突變體I125A受體結合活性為wt HN的85.8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人副流感病毒3型HN蛋白十一肽重復序列保守氨基酸突變分析.pdf
- 人副流感病毒3型融合蛋白連接區(qū)對膜融合功能的影響及機制研究.pdf
- 擬南芥一具亮氨酸拉鏈的轉錄因子的功能研究與表達分析.pdf
- 山羊副流感病毒3型HN基因原核表達與單克隆抗體的制備.pdf
- 12401.一種可視型分子篩體系的構建及亮氨酸拉鏈作為影響蛋白構象工具的初探
- 糖皮質激素誘導的亮氨酸拉鏈蛋白(GILZ)與炎癥反應關系的初步研究.pdf
- 牛副流感病毒3型HN基因-牛傳染性鼻氣管炎重組病毒的構建與鑒定.pdf
- 山羊副流感病毒3型分離、鑒定及其核衣殼蛋白的原核表達.pdf
- 異亮氨酸拉鏈結構對可溶性CD40L生物學活性的影響.pdf
- A型流感病毒核蛋白基因的克隆與表達.pdf
- 人γδT細胞對A型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及假病毒的免疫應答研究.pdf
- 甲型流感病毒的快速篩查和天龍復方制劑對甲型流感病毒作用的初步研究.pdf
- 宿主蛋白AGO2抑制IFN--β表達對A型流感病毒增殖的影響.pdf
- 犬Ⅲ型干擾素的功能特點及B型流感病毒NEP蛋白出核功能研究.pdf
- 連翹提取物對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表達影響的體外實驗研究.pdf
- 亮氨酸拉鏈轉錄因子樣1(LZTFL1)在胃癌中的表達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pdf
- 流感病毒神經氨酸酶DNA抗流感病毒保護性及其酶活性關鍵序列的解析.pdf
- NP突變體抑制流感病毒復制的機制及形成流感病毒病毒樣顆粒的關鍵蛋白.pdf
- A型流感病毒NP蛋白的原核表達及初步應用.pdf
- c-Jun亮氨酸拉鏈結合蛋白(Jlip)和干擾素誘導的蛋白IFP35及其自身的相互作用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