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異交不親和基因Ga1-S的遺傳定位及其過程的轉錄組和蛋白質組分析.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0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玉米(Zea mays L.)異交不親和是玉米自交與正交親和,而反交不親和的一種雌雄配子互作現象。高等植物傳粉受精是一個復雜的生理生化過程,從花粉粒在柱頭上的識別、吸水、萌發(fā)、穿過柱頭和花絲,到花粉管進入子房和胚囊,最后釋放精細胞并和卵細胞受精結合?;ǚ叟c花柱胞間互作調控細胞的命運、形態(tài)與遷移模式:花粉與親和柱頭的表皮細胞外基質結合后,花粉管萌發(fā)穿透柱頭;在花柱傳導束中接受其引導、營養(yǎng)而快速伸長。這些過程通過胞間表面分子的信號交流,起始

2、細胞內的信號級聯(lián)反應,從而調控細胞核內基因的表達。因而花粉與花柱互作過程是研究胞間互作的理想模型。Ga1-S異交不親和突變體,是研究上述過程中基因表達和調控的理想材料。目前國內外既沒有報道與Ga1-S 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也沒有報道Ga1-S的精確遺傳定位,對于玉米花絲轉錄組蛋白質組的研究也未見報道。
   本研究首先觀察花粉與花絲的互作過程,確定玉米Ga1-S異交不親和發(fā)生的組織部位與時期;其次從遺傳學的角度,利用回交群體構建

3、Ga1-S的遺傳圖譜,為Ga1-S的分子標記輔助選擇以及最終克隆Ga1-S奠定堅實的基礎;最后通過轉錄組與蛋白質組學的分析,初步揭示異交不親和的機理。本研究獲得的主要試驗結果如下:
   1.異交不親和的表型鑒定:對401D自交(GG×GG)、401D對W22授粉正交(gg×GG)、W22對401D授粉反交(GG×gg)組合,3個組合每個組合100個植株的結實情況進行定性調查,結果表明,401D自交(GG×GG)、正交(gg×G

4、G)兩個組合正常結實,只有反交(GG×gg)組合沒有籽粒,表明異交不親和基因Ga1-S的遺傳效應在近等基因系中一致,401D異交不親和性徹底。利用熒光顯微鏡觀察,結果表明ga1型花粉管在Ga1Ga1型花柱中的伸長受阻,部分花粉管的頂端苯胺藍染色加深,發(fā)生胼胝質積聚、膨大。2小時前,三組合的差異不顯著;2小時后自交與正交花粉管的平均伸長速度為10mm/h;2小時后反交花粉管的平均伸長速度為2.5mm/h,最長至5cm左右;確定玉米Ga1-

5、S基因異交不親和發(fā)生的時間段是授粉后2~10 h,ga1型花粉管能夠在Ga1Ga1型花柱傳導束中伸長,但2 h后與對照相比伸長速率減緩,10 h后與對照差異顯著,20 h后開始部分降解,最終不能達到花絲基部。
   2.構建回交群體BC1F1(W22//W22/401D),通過結實性調查進行表型鑒定,173個單株中可育的有85株,不育的有88株,統(tǒng)計分析表明符合孟德爾回交群體1:1遺傳分離規(guī)律,進一步驗證異交不親和基因Ga1-S

6、為主效顯性單基因;遺傳群體的基因型鑒定,首先利用玉米第4號染色體上現有的SSR標記,篩選出5個與Ga1-S連鎖的標記,Ga1-S基因初步定位于umc2410與umc1294之間;其次利用生物信息學工具在初定位區(qū)間內的BAC上逐一開發(fā)新的SSR標記,最終將玉米異交不親和基因Ga1-S定位于玉米4號染色體短臂標記AC184840-2與AC184772-1之間,所有分子標記與Ga1-S基因的可能排序為由玉米4號染色體短臂近著絲粒一側起依次為u

7、mc1682、umc1164、umc1758、umc2410、AC184840-2、Ga1-S、AC184772-1、umc1294。在標記AC184840-2與AC184772-1區(qū)段內有11 BACs(AC184840,AC194254,AC203042,AC191393,AC184113,AC180823,AC205353,AC214441,AC196002,AC210943,AC184772)。
   3.利用高通量測序

8、數字表達譜,比較授粉后5小時的自交(GG×GG)與反交(GG×gg)花絲的轉錄組表達譜,并進行了熒光定量RT-PCR的驗證。結果表明641個基因表達上調,737個基因表達下調;差異基因功能富集于分子結構調節(jié)活性,包括66個基因,其中31個基因表達上調,35個基因表達下調,它們主要參與信號轉導、細胞運輸、細胞組織等過程;并從中篩選出17個可能與異交不親和相關的候選基因,它們包括Mitochondrial carrier-like prot

9、ein、Nucleic acid binding protein、Ubiquitin fusion protein、CIPK-like protein、containing leucine-rich repeat receptor-like protein kinase、RALFprecursor等基因。差異表達基因的基因組位置信息與遺傳定位區(qū)段相比較分析,結果表明位于定位區(qū)段的候選轉錄本有GRMZM2G113470(9.8M)、GRM

10、ZM2G403636(7.2M)、GRMZM2G456471(6.8M);這些基因的染色體位置與功能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4.利用雙向電泳和質譜分析,首先比較研究了授粉后10 h 自交(GG×GG)與反交(GG×gg)母本(GG)花絲蛋白質組的特異表達差異。結果表明自交與反交母本(GG)花絲蛋白質組共檢測到25個差異蛋白質點,其中15個在自交中特異表達,10個在反交中特異表達;通過MALDI-TOF-MS 質譜測序和MASC

11、OT序列分析,注釋了12個蛋白質點;其中自交中特異表達的蛋白質點11、12、14和異交中特異表達的蛋白質點18、22、24可能與玉米異交不親和密切相關。候選蛋白11,功能注釋為玉米的SGNH 脂酶,其反應底物很多,如復合多糖、磷脂、酰基輔酶A 酯等,已有研究表明其參與細胞壁的角質化過程、花粉水化過程、調節(jié)小穗的發(fā)育、降解細胞壁多糖促進細胞的生長與伸長。蛋白質組與遺傳定位比較分析表明,被注釋的差異蛋白質的基因組位置信息與與遺傳定位區(qū)段相比

12、較分析,結果表明被注釋差異蛋白質都不位于定位區(qū)段內。
   其次比較母本(GG)自交授粉后1 h和2 h的花絲蛋白質組的差異。結果表明:與授粉1 h的蛋白組相比,在授粉2 h后的蛋白組中出現28個差異蛋白點;在玉米花粉與花絲早期的相互作用過程中蛋白質組有顯著的變化;其中,6個蛋白質點特異表達,19個蛋白質點上調表達,3個蛋白質點下調表達;通過MALDI-TOF-MS 質譜測序和MASCOT序列分析,注釋了23個蛋白質點,其余5個

13、為未知蛋白;功能分類表明,差異蛋白質分別參與細胞壁合成(21.4%)、防御/抗脅迫(17.9%)、細胞組織、蛋白命運、蛋白合成、轉錄等細胞過程。授粉2 h和1 h 相比,蛋白質組中大部分差異蛋白呈上調趨勢,并有特異蛋白質出現;分泌型過氧化物酶、膨脹素、果膠甲基化酶抑制蛋白、谷胱甘肽轉移酶與未知蛋白4 可能與玉米花粉與花絲的早期互作密切相關。
   Β-7-膨脹素可能參與松弛柱頭與花柱的細胞壁,促進花粉管的延伸。果膠甲基化酶抑制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