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評有度 形式多樣 語言生動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述評有度 形式多樣 語言生動</p><p>  目前,各類報紙書評版面存在諸多問題,如書評語言抽象,形式單一,可讀性較差;贊美多,質疑少,不能為讀者提供購書信息等等。而《紐約時報》書評版作為世界書評界的常青樹,究竟有何可取之處呢?對我國報紙書評有何啟示呢?本文以1981年~2010年4月在《紐約時報》上涉及中國作者的共113篇書評為研究對象,對《紐約時報》書評的寫作特色作了歸納,并提出我國

2、報紙書評的改進之道。 </p><p>  《紐約時報》書評的實踐探索 </p><p>  《紐約時報》書評刊登在兩個板塊:一是《紐約時報》的每日書評欄――《時報書評》(Books of the Times),每天刊登兩三篇書評,在《紐約時報》編務體系之內,由時報書評記者完成圖書評介;另一個是《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是1896年創(chuàng)辦的報紙

3、書評周刊。有獨立的編務系統(tǒng),由編輯邀請的獨立書評人完成書評。雖然編務有別,書評人不同,但兩者都秉承了某些相似性,體現(xiàn)了《紐約時報》作為美國主流報紙對書評的理解和實踐。 </p><p>  《紐約時報》讀者遍布美國,發(fā)行量約110萬份,2002年零售和家庭訂閱的比例是60%和40%。①《紐約時報》書評與報紙的讀者相匹配,并不針對文學界,而是為美國大眾提供圖書信息服務。重視并適時引導讀者,是《紐約時報》書評成功的基

4、石。以《紐約時報書評》為例,該書評周刊用不斷創(chuàng)新的欄目設置滿足讀者日益變化的口味和需求。1921年,《紐約時報書評》首次出現(xiàn)兒童書專欄,1945年首次出現(xiàn)犯罪與懸案專欄,1942年8月9日,首次出現(xiàn)了固定的每月暢銷書排行榜。②1994年3月6日首次刊發(fā)了對電子出版物的長篇書評。 </p><p>  此外《紐約時報書評》還有許多特色欄目,可以粗略地歸納為三類:一是作家創(chuàng)作思想、創(chuàng)作心得的文章?!峨S筆》就是作家對某

5、一主題的深入探討,如1952年11月16日的隨筆《蘇斯博士談為兒童寫作》。《訪談》則是報刊編輯對作家的采訪手記,《訪談》大多是名家,《20世紀的書――〈紐約時報〉書評精選》中有愛彌爾?左拉、勞倫斯、威拉?凱瑟、米蘭?昆德拉等的訪談。第二類是編輯為讀者提供的購書指導。《紐約時報書評》每年推出年度最佳圖書,編輯從書籍鑒賞專家的視角選出不一定暢銷但卻具有非同凡響的文學或學術價值的作品。1972年就將西蒙娜?波伏娃的《年老力衰》和約翰?羅爾斯的

6、《正義論》這兩部普及度不高、思想性卻很強的作品列入年度圖書。第三類是讀者的建議和觀點?!都~約時報》一直重視讀者的聲音,在書評周刊中也不例外,《來函》就是專門刊登讀者的來信、表達讀者想法的。1989年12月17日讀者雷?布拉德伯里不滿奧登把自己的詩“我們必須相愛不然就會死亡”改成“我們必須彼此相愛然后死亡”,在文末強烈指出“該死,奧登先生,把你的詩行改回原來的樣子吧!”③ </p><p>  《紐約時報》書評的寫

7、作特點 </p><p>  在百年書評的寫作中,從讀者出發(fā)的視角也成就了《紐約時報》書評特色。筆者在《紐約時報》網站上搜索到113篇涉及中國作者的書評④,在對這些英文書評進行直接的分析⑤后,歸納了該報書評的三大特色: </p><p>  1.內容翔實,敘評有度,滿足讀者信息需求 </p><p>  書評寫作較為自由,沒有一定的成規(guī)。但從讀者角度考慮,書評必須提

8、供一些必要信息,這里不妨稱之為“必要內容”?!氨匾獌热荨笔紫劝ū辉u書的基本信息――書名、作者、出版社、頁數(shù)和定價,類似于一則簡短的書訊。在《紐約時報》的所有書評中都單獨列出這類信息,位置因文而異。如《中國服飾五千年》在一段戴安娜對服飾研究作出重要貢獻的開場白之后介紹了該書的出版情況:周汛主筆,中國圖書系列,定價49.95美元。兒童圖書《中國非同尋常的年輕畫家:王亞妮的生活和繪畫》在末尾標注了閱讀年齡――8歲及以上。另一個“必要內容”就

9、是對作者的介紹,即所謂的“知書識人”。對美國讀者來說,中國作者比較陌生,所以這一介紹性內容幾乎不能省略,當然可以視情況有詳有略。1989年9月3日書評花了較多的筆墨介紹丁玲的個人經歷,包括文學生涯和私人生活,這與書評人認為丁玲的名氣更多地來自于傳奇經歷,而非小說本身有關。而在評價莫言的《紅高粱》時,書評人只用了一句話就介紹完莫言了――“他來自山東高密,中途輟學后開始寫作”。第三個內容是有關書評人的介紹。自1949年標明書評人以來,簡短的

10、介紹也會出現(xiàn)在姓名之后。1990年3月18日王蒙《布禮》的</p><p>  以上三個“必要內容”可以稱之為書評的敘述內容,這類信息是資訊性的,具有客觀性的特點,是書評全文的出發(fā)點。書評的落腳點在“評”,即對書的評價和賞析部分。當然,敘述和評價并非完全割裂,而是水乳交融成一體?!都~約時報》書評人對人對物都有評價,而且褒貶有度。書中有對作者的總體評價。2007年2月18日在評論《傾城之戀》時,書評人稱贊張愛玲是“

11、一個耀眼和與眾不同的小說家”。Jonathan Spence在《失落寫手》中高屋建瓴地評價了沈從文的歷史地位。“對中國作家來說,這是一個艱難的世紀。封建王朝解體、國內戰(zhàn)爭頻繁、日本侵華等一系列事件構成了20世紀中國的政治背景。文化上,繁體字不斷遭受批評,并在簡便化和現(xiàn)代性的名義下接受改革。在一片混亂之中尋找秩序,作家不得不一邊將自己的風格和日常語言相適應,一邊吸收國外的新概念和潮流。隨著這個世紀即將結束,只有一小部分作家站在創(chuàng)新的最前沿

12、,他們超越挑戰(zhàn),創(chuàng)造了原創(chuàng)的生動的作品。沈從文就是他們中的一位?!睍u也有對作品的評價,1984年12月25日書評認為楊絳的《干校六記》“是少數(shù)而珍貴的關于文革時期的回憶錄之一”。 </p><p>  2.形式多樣,不拘一格,激發(fā)讀者閱讀欲望 </p><p>  書評是書和讀者的橋梁,因此,書評不僅在內容上要顯現(xiàn)出豐富,在形式上也要講求創(chuàng)新,才能激發(fā)讀者的閱讀欲望?!都~約時報書評》常見

13、的是一篇書評介紹評論一本書和一位作者,但1986年7月6日的書評卻另辟蹊徑,在題為《反叛者、受害者和辯解者》的書評中一口氣介紹了中國5位作家的書,評論了老舍、丁玲和茹志娟的作品。如何能把這么多作者統(tǒng)攝在一篇書評中呢?書評開篇即點明原因――它們都屬于“熊貓叢書”?!靶茇垍矔贝蠹s每年出6本書,在諸多客觀因素制約下仍向國外介紹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現(xiàn)代中國小說。書評從老舍的筆名寓意起筆,認為他是中國現(xiàn)代作家中最明智、最有趣、最人性和最有同情心的作家

14、。評論還指出丁玲寫作技巧的問題:“丁玲小說中的農民說話做事不太像是真正的農民,倒像是一位年輕的城市革命者想象農民的樣子”。對茹志娟的作品,書評著墨不多,著重揭示了茹志娟的《百合花》的風格和創(chuàng)作背景――象征著婉約風格對豪放風格的挑戰(zhàn)和抗爭。 </p><p>  由于出自同一個譯者Bonnie S. McDougall,1990年8月12日書評人評論了北島的兩部作品《波動》和《八月的夢游者》。書評人肯定了譯者的價值

15、,在西方學者中他第一個發(fā)現(xiàn)了北島的杰出才能。2002年4月19日的《時報書評》和同年的5月12日的《紐約時報書評》評論了同一本書――阿來的《塵埃落定》,顯示了作品在《紐約時報》受到的重視,同時也合奏出日刊書評和周刊書評別樣的共鳴。 </p><p>  2008年5月4日是《紐約時報》書評介紹中國作家最密集的一次,一次性評論了中國作家的4部作品。這跟北京奧運會的舉辦有關,同時這更和《紐約時報》敏銳的嗅覺有關,它準

16、確地捕捉讀者的心理需求,進行相應的媒體議程設置?,F(xiàn)任美國筆會主席的Francise Prose對王安憶評價頗高,稱她為華語世界最受好評的作家之一,對女主角王琦瑤復雜而敏銳的描述展現(xiàn)了她小說家的天賦。在姜戎書評開篇先介紹了魯迅棄醫(yī)從文的故事,說明中國作家歷來有改造國民性的傳統(tǒng),而《狼圖騰》是現(xiàn)代作家的代表。 </p><p>  3.語言生動,感染力強,讓讀者有閱讀美感 </p><p> 

17、 書評是圖書的“媒人”,因此閱讀書評應該給人美的感受,享受到閱讀的快樂。有時候,這種美感是詩化的。在《故宮博物館:北京紫禁城》的書評中,John Russell用飽滿的感情、文學化的筆觸描繪了西方讀者對故宮的向往:“在世界眾多遙遠而神秘的地方,北京紫禁城歷來就享有盛譽。人們閱讀故宮,幻想故宮,在地圖上仔細尋覓,想象有一天能身臨其境穿越永定門、天安門、太和門、宣武門,在殿宇與殿宇之間,我們也從莊重的皇家典禮穿越到帝王的日常生活,一個殿比一

18、個殿更顯得雄偉壯觀,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經歷啊!”有時候,這種美感是冷峻的,華裔女作家包柏漪《遺產》的書評開頭這樣寫道:“在所有美德中,中國人贊賞‘忍’。直譯的話,‘忍’的意思就是‘忍受’。但包柏漪在這段口述小說中將解釋為什么在中文的表意系統(tǒng)里,‘忍’會書寫成‘心字頭上一把刀’”。有時候,這種美感以似曾相識的熟悉襲來。 </p><p>  正因為《紐約時報》書評從讀者出發(fā),注重了書評形式和內容、語言和結構的辯證統(tǒng)

19、一,才能在百年歷史中穩(wěn)步向前。張曉這樣評價《紐約時報》書評:“長期雄踞美國圖書評論界霸主地位,對美國乃至世界出版業(yè)有著重大的影響;它的文章可使一本圖書在一夜之間登上暢銷書排行榜;它的書評還可力排眾議,在同行媒體中有一錘定音的威力;它是書評界熱點的‘始作俑者’,并成為同行追逐的對象”。⑥ </p><p>  我國報紙書評的改進之道 </p><p>  我國最早的報紙書評可以追溯到1935

20、年的《大公報》,蕭乾在副刊特辟書評???刊登名家書評,一時傳為佳話。目前,仍有一批報紙堅守著書評陣地。如《南方周末》的《閱讀》,錢江晚報的《全民閱讀周刊》、文匯新民聯(lián)合報業(yè)集團的《文匯讀書周報》等。但總體而言,報紙書評辦得出色、出彩的少,大部分表現(xiàn)平平,難以吸引讀者興趣。粗略地翻看我國報紙書評,有如下三個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p><p>  1.書評“述”的內容過于單薄,沒能為讀者提供必要的圖書信息。在書評的

21、敘述部分,有兩個信息缺失:一是所評圖書的必要內容缺失,書評中的圖書介紹往往不是以單獨的書訊形式呈現(xiàn)出來,而是用括號在書名后進行標注,并且往往沒有書價和頁數(shù)的信息。書評需要為讀者的購書提供信息服務,最主要的信息當然應該是圖書本身的信息,所以在形式上應該進行必要的“重點凸顯”。二是書評作者信息缺乏,我國報紙書評只有書評人的姓名,該書評人是何許人、有何特長、為何會寫這本書的書評,讀者對書評人的這些疑問不是一個姓名能夠解答的。況且,如果簡短介紹

22、了書評人是相關領域的著名人士,那么該書評也會因書評人的權威性、可信性而獲得讀者更多的認同。 </p><p>  2.書評“評”的內容太極端,把作者和圖書捧得太高,動不動就是“集大成者”“新時代的開啟者”。一篇書評這樣評價――“但在理論資源之深厚、史料功底之扎實、學術視野之廣闊,特別是眼光之敏銳、見解之犀利、說理之透徹、辨析之精密等關鍵點上,《前近代》一書堪稱學術精品,學界典范,筆者自愧弗如,望塵莫及”。這類高度

23、抽象化的贊頌空洞無物,難以引起讀者共鳴。書評在于激發(fā)讀者的閱讀欲望,而不是對書本身進行蓋棺定論。書評在于拉近讀者和書的距離,進而拉近讀者和作者的距離,在某種程度上實現(xiàn)讀者和作者跨越時空的思想交流,而不是人為制造作者高高在上的感覺。 </p><p>  3.書評語言、句式都經過精心修飾,書評人把自己的真切感受隱藏在了華麗的語言外殼、清晰的邏輯架構中,反而顯得書評有點遠離閱讀本身,缺少了打動人心的那種感染力。有時,

24、以情感人才是最佳策略。如刊登在2010年6月18日《文匯讀書周報》上題為《那一代人的童年》的書評,以俄國作家契訶夫“小時候沒有童年”的慨嘆為由頭,進而發(fā)出“我們的童年又該如何去看待、去衡量呢?”引出林浩所著《當年不識愁滋味:一個人與一代人的童年軼事》,舉例說明了六七十年代孩子童年的點滴,最后發(fā)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悲耶?幸耶?個中滋味,也只能冷暖自知了?!雹哌@類書評自然流暢的語言風格、樸實真切的情感流露,往往能撥動讀者的心弦。 &l

25、t;/p><p>  分析《紐約時報》書評的寫作風格,筆者認為,我們的報紙書評在編輯理念和實踐操作中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p><p>  1.重視書評的“可用性”?!翱捎谩?即書評對讀者的實際功用性。書評雖然重點在“評”,但基本的“述”的內容還是必不可少,不要忽略圖書的基本信息,不要忘記書評人的重要信息。報紙書評也可以考慮把圖書封面呈現(xiàn)出來。 </p><p>  

26、2.注重書評的“可讀性”?!翱勺x”,是指書評以讀者可以接受的方式、可以理解的語言寫作。書評可以采用多種寫作手法,比如書信體、問答體,增加讀者對書評的親切感。另外,探索書評的版面變化,對特別重要的圖書,參照《時報書評》封面評論(Cover Review)進行重點推介。 </p><p>  3.注重書評的“可賞性”。“可賞性”,是指書評給讀者帶來閱讀的美感,這是對書評的最高要求。書評人要錘煉自己的寫作技巧,同時,報

27、紙在選擇書評人時可以考慮《紐約時報書評》“公正而不沉悶”的選人標準。書評也可適當運用插畫,調節(jié)文字太多導致的沉重節(jié)奏,舒緩讀者的心緒。 </p><p>  進入電子閱讀時代,書籍其實并沒有、也不會退出歷史舞臺。因此,書評的市場依然廣闊,書評寫作依然大有可為。關鍵的問題,是要依靠真誠和優(yōu)質的書評贏得讀者?!?</p><p>  (作者單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編輯出版系) </p>

28、;<p><b>  注釋: </b></p><p> ?、贁?shù)據(jù)來自劉笑盈:《檔案記錄報:〈紐約時報〉》,《對外傳播》2009年第4期 </p><p>  ②崔權醴:《西風吹書讀哪頁》第10頁,中華工商聯(lián)合出版社1998年版 </p><p> ?、鄄闋査?麥格拉斯編,朱孟勛等譯:《20世紀的書/百年來的作家、觀念及文字》第5

29、05頁,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 </p><p>  ? 《紐約時報》網站提供自1981年后的所有書評的搜索以及全文,統(tǒng)計顯示,共有113篇評論中國作者的文章出現(xiàn)在1981年-2010年4月的《紐約時報》上。本文所指的中國作者包括中國大陸作者、華裔作者和旅居在國外的中國作者 </p><p>  ? 第二部分關于《紐約時報》中國作者的書評內容均是本文作者直接引述自原始書評,限于篇幅不再一一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