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淺析中學歷史教學的德育功能</p><p> 內容提要:中學歷史教學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教育內容,通過歷史教學,豐富學生知識結構,啟迪學生的情感取向,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德,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p><p> 關鍵詞:歷史教學;德育功能 </p><p> 【中圖分類號】
2、G63 </p><p> 學校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yǎng)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就其德育內容而言,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人道主義、社會公德、民主與法制觀念、自覺紀律、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及思想教育、勞動教育。德育有著鮮明的社會性、個體性和教育性功能。其主要任務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愛國的、具有社會公德的、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公民。對照上述德育基本蘊含,縱觀中學歷史教學基本內容不難看出,社會所賦予歷史教學
3、的德育功能是顯而易見的。教學是實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歷史教學更是責無旁貸。中學歷史教學新課標也明確了歷史教學的根本目的和所要得到的目標,就是一方面向學生系統地介紹歷史知識,使其對歷史發(fā)展有清晰的了解。另一方面則為了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歷史唯物主義、愛國主義教育,塑造其理想人格。由此可見,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是其他學科無法取代的,它肩負著提高民族素質、培養(yǎng)學生高尚道德品質任務。 </p><p>
4、; 一、挖掘、整理德育教育資源,形成條理清晰、易于學生接受的德育教育資料 </p><p> 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德育資源十分豐富,教師要精心整理課程內容,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形成有條理的易于學生接受的德育教育資料,為學生的優(yōu)良品德培養(yǎng)、促進學生個性健康和多樣化發(fā)展服務。首先,從歷史教材中挖掘提煉德育教育資源。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光輝燦爛的文化和優(yōu)良的歷史傳統,文明世界的陶器、青銅器、絲綢、四大
5、發(fā)明,世界奇跡萬里長城和秦朝兵馬俑,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都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博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高度贊譽。以此來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自信心,樹立熱愛祖國的思想品質。通過對中國歷史愛國題材的學習,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和自信心。學習鄭成功收復臺灣、中國人民前赴后繼英勇抗擊外國侵略等史實,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情感。通過近代史的學習使學生銘記“落后就會挨打”的道理,激發(fā)學生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掌握建設祖國的本領。近代史是我國屈辱
6、的百年史,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的爭,最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民族戰(zhàn)爭和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贏得了民族獨立。通過這段史實的學習,讓學生在思想上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可以救中國,才可以擺脫帝國主義的剝削和壓迫,激發(fā)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p><p> 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家鄉(xiāng)歷史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對家鄉(xiāng)歷史發(fā)展的認識。由熱愛家鄉(xiāng)發(fā)展到熱愛祖國,把對學生的德育教育與家鄉(xiāng)和祖國緊密聯系的起來
7、,樹立他們建設家鄉(xiāng)、報效祖國的的遠大志向。 </p><p> 二、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充分運用豐富的歷史材料,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激發(fā)學生對國家、民族及社會強烈的責任感 </p><p> 愛國主義教育是中學歷史教學的永恒主題,歷史學科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學科,歷史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渠道,這是由于歷史本身具有豐富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內容。因此,歷史教師對
8、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分內之責,無可推卸。 </p><p> 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首先要使學生了解自己的祖國,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并引導學生把愛國主義熱情付諸行動。祖國是一個集自然、政治、經濟、文化與歷史為一體的綜合概念,是由一定社會歷史階段、一定區(qū)域內的國土、國民和國家機器等基本要素構成的人類生存的社會共同體。人們一旦有了對祖國的深
9、厚感情,就會在處理個人與國家、民族關系的時候,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融入于祖國的前途命運之中。而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高尚的傳統美德,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歷史上,中國屢遭外敵入侵,國破家亡,使人們的愛國之情強烈地表現出來,并升華為為國獻身的高尚情操和精神,無數仁人志士以愛國為崇高之志,以報國為終生之責。愛國主義成為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巨大力量,關心國家的興衰和民族興亡,是中華民族的一面奮進旗幟,有著無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生生
10、不息的強大精神支柱,在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抵制外來侵略和社會進步中,發(fā)揮了重大作用。先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教誨,已是中華民族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中華民族具有自強不息、奮勇進取的傳統美德,</p><p> 三、探索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適時對學生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使學生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p><p> 在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
11、用唯物史觀了解和分析歷史,以中國和世界各國發(fā)展的具體史實來揭示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在中國近現代史的教學中,通過探究,讓學生探索出這樣一條規(guī)律,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都不能救中國,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馬列主義為思想武器,最終才能取得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歷史雄辯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結果。通過這些內容的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愛黨、
12、愛社會主義的情感,使學生堅信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才能走向富強,中華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歷史教學中,應堅持對學生進行一些歷史唯物主義教育,諸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等基本觀點。通過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同時,歷史課堂教學還要注意面向現實、面向社會,面向未來,將歷史與現實、歷史與時政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國家、關心他人、關心現實、關心人類社會的
13、發(fā)展,培養(yǎng)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 四、運用優(yōu)秀傳統文化素材,陶冶高尚情操,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p><p> 道德品質教育,是學校借助一定的手段、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施加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意識、規(guī)范和準則轉化為個體的思想品德。人類在千百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形成了許多優(yōu)良的傳統道德,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這些已成為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是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的最好素材。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鬃?/p>
14、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范縝的堅持真理、明辨是非;商鞅、王安石的開拓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蘇軾、張騫的不辱使命;李時珍對知識的孜孜以求等等,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的好教材。推崇仁愛原則,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基本精神教育學生,培養(yǎng)激發(fā)他們?yōu)樽约旱睦硐氩粩鄪^斗,而且要能海納百川、包容萬物。自強不息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堅強的意志,厚德載物教育則可幫助他們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在世界史教育中,通過介紹布魯諾、居
15、里夫人、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的事跡,可以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追求真理、銳意進取的精神。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兼容并蓄,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影響深遠,對世界文明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儒家文化對韓國、新加坡、日本等國乃至對整個世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諾貝爾獎獲得者曾感言,如</p><p> 五、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p><p> 所謂“人文”,泛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中國古
16、代的人文,是指禮教文化,一方面強調內心修養(yǎng),使人成為有德行有善心的人。在現實社會中,人文精神以通俗地詮釋為依靠社會學科的基礎知識,結合生活實際,通過內心自省,感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自由、批判及超越精神、對人生意義與價值的批判和思考。它是以對人生的價值的終極關懷和現實關切相結合為原則,以實現完整人性為基礎,以全面而個性發(fā)展為目的的一種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它對人的生存發(fā)展起著定向或定位的作用。人文植根于歷史,作為人文科學的歷
17、史教育,從根本上講是一種人性化的教育,是通過授予受教育者的歷史知識,使其在認識自我世界,認識和適應社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能力和人文精神等方面得到發(fā)展,通過歷史熏陶的與內化,提高其自身修養(yǎng)與素質,學會做人,學會處事。作為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歷史教學不但要傳授知識,更要從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文化傳統的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使學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穩(wěn)定的心理素質、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
18、;/p><p> 歷史學是對人類既往生活的記載、認識,蘊藏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從人的角度重塑歷史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從“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霍去病到“精忠報國”的岳飛,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等歷史人物所表現的都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一種價值觀和人生觀,這正是人文精神的體現。歷史教學中,我們提倡人文精神,學生通過學習這些歷史人物的事跡,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明確
19、自己的歷史使命,明確了為祖國勤奮學習的目的。 </p><p>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的國家。通過悠久的文化遺產的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在教學中,通過對古代瓷器的學習,讓學生了解精美的瓷器是我們民族的瑰寶,它能表現出各個歷史時期的進程,反映每一個時期的時代特征。通過啟發(fā)、誘導,可以提高學生的探究精神、審美能力,同時也增強了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唐代婦女多彩多變的服飾,處處顯示出靚麗、濃艷的色彩
20、,各種豐滿、雍容、華貴的人物造型之中無不顯示著富庶,令人感受著這一時期國家經濟的繁榮,人民生活安康。唐代的服飾所呈現出的包容、開放、大氣、進取的文化精神,也是我們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的寶貴財富。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歷史之美,文化之美,使學生從內心確立其對真、善、美價值的追求,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學生的人格情操,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p><p> 人類的發(fā)展史就是人類不斷創(chuàng)新勇于探索的歷史,中
21、華民族是一個具有無限創(chuàng)造的民族,在科技、文化等眾多領域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通過生動的歷史事件,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中國歷史上通過改革創(chuàng)新而帶來了社會大治的史實舉不勝舉:從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到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戊戌變法以及各朝各代的統治者為加強自己的統治,恢復和發(fā)展經濟所采取的各種政治經濟改革措施等。這些改革無一不表現出改革所具有的銳意創(chuàng)新、不墨守成規(guī)的改革精神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
22、,這些改革與創(chuàng)新為國家政治上的清明、經濟上的繁榮和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p><p>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積淀,培育了中華民族豐厚的人文精神,蘊含著取之不盡的育人資源。作為中學歷史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歷史寶庫中所蘊含的德育素材,通過課堂教學主渠道,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充分發(fā)揮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引導學生逐步確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使他們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良好品德的、有文化的合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談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德育實施
- 淺析中學歷史教學改革嘗試
- 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初探.pdf
- 中學歷史教學對青少年德育的滲透.pdf
- 中學歷史教學的備課
- 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德育教育研究.pdf
- 中學歷史史料教學的策略
- 中學歷史史料教學探索.pdf
- 中學歷史教學模式探究.pdf
- 郴州北湖中學歷史教學設計
- 高考命題與中學歷史教學
- 中學歷史教學課堂復習的探索
- 中學歷史學科德育實施指導綱要
- 中學歷史教學中德育現狀的調查分析及其對策.pdf
- 新課程體系下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德育研究.pdf
- 淺析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 淺析中學歷史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pdf
- 多媒體與中學歷史教學.pdf
- 中學歷史教學總結范本參考
- 中學歷史史料習題教學探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