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國俄語教育述評(上)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清代中國俄語教育述評(上)清代中國俄語教育述評(上)清代是中國俄語教育的初創(chuàng)和起步時期。其間,俄語教育主要在三個大的教育機構中開展:俄羅斯文館(17081862年)、京師同文館(18631902年)和京師大學堂(18981911年)。從這些教育機構的設置、管理,其教育目標、教學內容的設定等方面可以看出,清代中國對俄語教育做了有益的嘗試與探索,不僅培養(yǎng)了一大批翻譯和外交人才,而且為中國現(xiàn)代俄語教育奠定了基礎。一、俄語教育機構及其地域分布特

2、點俄羅斯文館是中國第一所官方的俄文學校,成立于1708年。學生來自八旗子弟,基本保持在24名左右,主要學習俄文和拉丁文,設有俄教習和漢教習。教師主要依靠在華的俄羅斯人,也曾自己培養(yǎng)師資。文館管理規(guī)范,制度嚴格,開創(chuàng)了中國正規(guī)俄語教育的先河。京師同文館建立于1862年晚清洋務運動時期,以原有的俄羅斯文館為基礎,是一所多語種的學校,設有英文、法文、俄文、德文和東文。俄文館設立于1863年,教習及考試制度均模仿俄羅斯文館舊例。在洋務運動的推動

3、下,各地紛紛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其中教授俄語的有廣州同文館、新疆俄文館、琿春機構。進入該館學習的學生均來自于各省八旗聰穎之少年。它與俄羅斯文館的一個顯著不同點是,在教學中增加了大量自然科學知識,開始了班級授課,已初步具備資本主義新式教育的特征。同文館是清朝政府與外國資本主義在教育上相互結合的產物,既具有封建性,又有殖民地性,是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開端。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所多系科的綜合性大學,其管理、學制、課程設置等,都更接近資

4、本主義新式教育。從京師大學堂起,中國的俄語教育進入了學院教育階段。京師大學堂是對封建主義傳統(tǒng)教育的巨大沖擊,但受歷史的局限,在其教育中仍不可避免地保留了一些封建性的內容。中國的留學教育雖然起步較晚,但也是清代中國俄語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出現(xiàn)于19世紀60年代,分為中央官費、地方官費和自費。晚清,我國留俄學生共有37人。從各個時期的教育組織形式和機構設置來看,清代的俄語教育是較為正規(guī)的。在隸屬關系上,它們或從屬于總理衙門,或從屬于地方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