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酞嗪酮類抗登革病毒小分子抑制劑的設計、合成和生物評價.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0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登革熱病毒(Dengue virus,DV),又簡稱為登革病毒,屬于黃病毒科黃病毒屬,這種病毒包含4種血清亞型,分別為DENV1、DENV2、DENV3及DENV4。DV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叮咬進行傳播,感染登革熱病毒后可以產生一系列不同的病癥,目前全世界還沒有上市的抗登革病毒藥物,因而對抗登革熱病毒藥物的研發(fā)已顯得十分迫切。此外,由于登革熱病毒和西尼羅河病毒、日本腦炎病毒及黃熱病毒均屬于黃病毒科,抗登革熱病毒藥物的研發(fā)也有助于其

2、他抗黃病毒科病毒藥物的進一步研究。
  由于病毒感染的過程復雜,基于表型的高通量篩選,是獲得抗病毒活性化合物的有效手段,能提高活性化合物的發(fā)現幾率。本論文基于表型篩選得到的新型抗登革病毒活性化合物基礎上,以提高化合物的活性及降低毒性為準則,設計合成酞嗪酮類抗登革病毒化合物,并開展構效關系研究,發(fā)現先導化合物,并初步探討可能的化合物作用機制。具體研究結果如下:
  通過對課題組內的化合物庫進行商通量活性篩選,我們得到了一系列類

3、以酞嗪酮為母核的DV小分子抑制劑,其中以代表化合物1805活性和選擇性最優(yōu)(CC50=8.51μM,IC50=0.64μM,SI=13.30)。其化學結構新穎,與目前已報道的所有DV抑制劑不同。對活性化合物1805進行了系統(tǒng)的修飾,共合成新化合物76個,獲得了多個活性和選擇性優(yōu)于1805的化合物。構效關系研究發(fā)現:酞嗪酮2-位芐基上氨基甲酸酯側鏈對位取代優(yōu)于間位取代,另外含有N,N-二甲基的氨基甲酸酯側鏈對于活性的保持是必不可少的,酞嗪

4、酮8-位上雜環(huán)取代基的引入對于活性保持不利,苯環(huán)取代基對活性保持,而且間位芐基取代有助于活性提高。因此我們將氨基甲酸酯側鏈由間位改到了對位,并將酞嗪酮8-位上的對氟苯基改為間三氟苯基,得到了活性較好、毒性低的I-27(IC50=0.14μM,CC50=5.06μM,SI=36.14)。隨后,對其進行了小鼠藥代動力學實驗,結果表明得其口服生物利用度為34.9%。綜上所述,I-27的化學結構新穎、活性毒性俱佳、代謝性質穩(wěn)定、合成路線便利,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