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音樂是一種需要表演的藝術,作曲家創(chuàng)作出的音樂作品必須由表演者進行演繹后才能供人欣賞并實現(xiàn)其審美價值。因此,音樂表演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自從音樂創(chuàng)作與音樂表演有了明確的分工以后,兩者之間的關系就始終是受到人們關注的重要問題。對此,歷史上曾有過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音樂表演就是要完全忠實于作曲家的原意,一切要以正確表達出作曲家意圖和作品意義為標準;另一種看法則認為,作曲家的意圖不可知,一個音樂作品根本沒有一種符合作曲家意圖的所謂正確的演
2、奏,表演者可以自由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第一種觀點在表演者和音樂作品的關系上強調了對音樂作品的忠實性,第二種觀點則強調了表演者所發(fā)揮的創(chuàng)造性。那么,音樂表演究竟是應該忠實于作曲家所表達的原意,還是應聽從于表演者自己的個性創(chuàng)造呢?本文將從解釋學(解釋學是西方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關于理解和解釋的學說)的一場論戰(zhàn)中尋求啟示,試圖以解釋學的角度為音樂表演中的“忠實觀”和“創(chuàng)造觀”1尋找各自的理論支持,并評判各自的優(yōu)缺點。
伽達默爾(
3、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給“理解”賦予了動態(tài)的特征,被理解物在歷史的長河中捉摸不定,“理解的歷史性”的觀點為“創(chuàng)造觀”提供了前提,然而他的理論中出現(xiàn)了相對主義的論調,這也給“創(chuàng)造觀”的倡導者提出了警示:解釋不能失去標準。伽達默爾的相對主義傾向很快招來了眾多批評,赫施(Eric Donald Hirsch,1928—)就是其中最激烈的一位。在《解釋的有效性》一書中,赫施針鋒相對地提出了捍衛(wèi)本文作者原意的主
4、張。他區(qū)分了“含義”與“意義”的不同,堅持認為文本的“含義”是確定的、不變的,發(fā)生變化的只是文本的“意義”,解釋的有效性依賴于對作者意圖的正確揭示。赫施的觀點使音樂表演中的“忠實觀”找到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但是詮釋者猜測的“含義”與真實的“含義”之間無法測量的距離又使赫施的客觀主義陷入了困境,“忠實觀”所期待的完全復制原作的想法也成了空想。當我們無法否定“含義”的存在,又認識到每個表演者所具有各自“視域”的時候,筆者發(fā)現(xiàn),音樂表演中的“忠
5、實觀”和“創(chuàng)造觀”之間在具體的表演實踐活動中并不存在本質的分歧,在表演活動中,表演者要盡可能地忠實于原作,同時又需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音樂表演是忠實與創(chuàng)造的統(tǒng)一。
本文共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緒論。主要論述了本課題的研究意義、研究現(xiàn)狀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與方法。第二部分首先概述了音樂表演理論中的兩種觀點“忠實觀”和“創(chuàng)造觀”,分析了雙方各自的論點,然后簡述了歷史上出現(xiàn)的幾種音樂表演流派,他們的主張分別傾向于“忠
6、實觀”和“創(chuàng)造觀”的觀點。第三部分主要用伽達默爾和赫施的解釋學理論對“忠實觀”和“創(chuàng)造觀”的優(yōu)缺點進行分析評判,尋找音樂表演中兩種觀點的理論支持。第四部分指出音樂表演中忠實和創(chuàng)造是融為一體的,忠實是表演者的天職,但完全忠實不可能達到;創(chuàng)造是音樂表演的生命,但隨意的創(chuàng)造是無效的,忠實和創(chuàng)造的完美統(tǒng)一是音樂表演的最佳境界。兩者統(tǒng)一的重要途徑是表演者與音樂作品與作曲者的充分“對話”,相互融合。第五部分為結語,對全文作出一個總結。
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翻譯即解釋——從哲學解釋學的角度闡釋翻譯的本質.pdf
- 寬容—從解釋學角度解決“競賽論”與“忠實論”之爭.pdf
- 朱熹《大學》思想研究——從解釋學的角度出發(fā).pdf
- 音樂解釋學導言.pdf
- 理解:從方法到本體——試論哲學解釋學對傳統(tǒng)解釋學的超越.pdf
- 歷史與構境:從解釋學走向出場學之路——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研究.pdf
- 西方解釋學中的解釋循環(huán)研究.pdf
- 試析從法解釋學角度論《反壟斷法》第七條的理解
- 理解的距離——跨文化交往的哲學解釋學思考.pdf
- 西方解釋學中的解釋循環(huán)研究
- 解釋學視域中的教育.pdf
- 朱熹經典解釋學研究
- 理解的距離——跨文化交往的哲學解釋學思考
- 解釋學視域的教育技術.pdf
- 朱熹經典解釋學研究.pdf
- 加達默爾解釋學解釋的歷史性問題.pdf
- 哲學解釋學視野下的法律解釋分析.pdf
- 施特勞斯解釋學方法研究.pdf
- 施特勞斯解釋學方法研究
- 論從美學角度論音樂中表演的特殊性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