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大腸埃希菌是機體正常腸道菌群之一,屬于條件致病菌,主要引起腸道內感染一腹瀉;腸道外感染一多為內源性感染,以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最為常見,還有膽囊炎、新生兒腦膜炎、腹膜炎、敗血癥等。引起尿路感染的大腸桿菌,以部分血清群為主,大部分是屬于O血清型,稱之為尿路致病性大腸桿菌(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UPEC)。尿路感染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尤其
2、多見于女性,其次是老年人及兒童,并且復發(fā)率高。革蘭陰性及陽性菌均可導致UTI,但是尿路致病性大腸桿菌占了其中的80-90%[1]。UPEC的感染路線是非常明確的:UPEC與共生的大腸桿菌共同定居于腸道——在毒力島編碼的各種活性因子的作用下移行至尿道-膀胱-沿輸尿管上行進入腎臟,大多數(shù)感染發(fā)生在下尿路的膀胱(膀胱炎),但是也會發(fā)生上尿路感染。UPEC擁有許多不同的毒力因子,包括Afa/Dr粘附素、Ⅰ型菌毛、細胞毒性壞死因子1、α-溶血素、
3、脂多糖等,這些毒力因子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UPEC粘附、侵襲宿主細胞。其中UPEC對尿路上皮細胞的粘附能力是其致病的先決條件,其有助于UPEC附著于尿路上皮避免被尿液沖刷清除[2-3]。近幾年來,發(fā)現(xiàn)有些表面上看來是胞外菌的病原體被證明是胞內條件性致病菌,作為UTI的主要病原菌,UPEC也位列其中[4]。UPEC能夠侵入宿主細胞以及尿道上皮組織,并在其中生存繁殖,這有助于其在宿主體內有效擴散。另外UPEC是生物膜感染的常見病原菌,細菌感染
4、形成生物膜后,可以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形成復雜有序的立體結構,逃避免疫系統(tǒng)攻擊,具有較高程度的耐藥性,并可在生物膜解離后播散,導致其他系統(tǒng)的感染[5]。UPEC導致的尿路感染有強烈的復發(fā)傾向,通常發(fā)生在初次急性感染后的幾周或幾個月期間,尿路感染的反復發(fā)作會導致瘢痕腎,還可增加發(fā)生膀胱癌的風險,加之UPEC對多種抗生素的耐藥性,給治療帶來極大的困難,尿路感染的治療已成為臨床亟待解決的難題。揭示新的毒力因子及其在尿路感染過程中的作用是現(xiàn)在的首要任
5、務。聚磷酸鹽激酶1(polyphosphate kinase1,PPK1)是某些細菌體內負責催化ATP脫磷酸殘基形成聚磷酸鹽(polyphosphate,poly P)的一種主要激酶,其主要負責聚磷酸鹽的合成與ATP的代謝[6]。某些ppk1基因缺失的病原菌,其poly P合成量明顯減少,而且存在毒力缺陷,如生物膜形成、捕食能力、對外界不利條件的抵抗力、運動性等均有減弱[7-8]。那么尿路致病性大腸桿菌的ppk1基因缺失,是否會對其致病
6、性產生影響,目前并不清楚,而這也正是本文所要探求的問題。UPEC分離株 CFT073基因組測序已完成,這為我們構建基因缺失株,進一步研究其致病的分子機制提供了可能性。
方法:以尿路致病性大腸桿菌(CFT073)為研究對象,利用 Red同源重組技術敲除CFT073的ppk1基因,構建缺失株△pk1;根據(jù)革蘭染色及鏡檢觀察野生株和缺失株的形態(tài),比較野生株、缺失株的菌落形成能力,并分別繪制出野生株、缺失株的生長曲線;以人膀胱癌上皮細
7、胞5637為體外模型,根據(jù)菌落數(shù)計算細菌的黏附率和侵襲率,比較野生株、缺失株的粘附與侵襲力;體外比較野生株、缺失株在高熱、高滲透壓及酸性環(huán)境壓力條件下,兩者的生存率變化;采用96孔板結晶紫染色法分析CFT073 ppk1基因的缺失對其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響。
結果:⑴以pET28a載體為模板,利用含有同源重組臂的引物通過PCR擴增技術成功構建具有卡那抗性1602bp大小的ppk1基因打靶片段。利用卡那霉素抗性挑選出10個克隆子進
8、行正向篩選和反向驗證。正向篩選結果顯示第1、2號克隆的PCR片段變小,與預期結果一致(1978bp)。判斷這兩個克隆為ppk1基因缺失的菌株。第1,2號克隆的反向驗證擴增無1254bp長度的PCR片段,與預期結果一致,這說明第1、2號克隆在PCR水平被驗證了ppk1基因已經缺失。最后選取第1號克隆的正向篩選PCR產物,用兩側擴增引物進行測序。經序列測序驗證可知第1號克隆為ppk1基因缺失菌株,因為第1號克隆基因組上ppk1基因ORF區(qū)域
9、按設計已完全被卡那抗性基因序列替代,而且CFT073本身的基因組序列在測序范圍內未發(fā)生任何突變,說明成功構建了CFT073 ppk1缺失株△pk1。⑵革蘭染色顯微鏡觀察,野生株和缺失株均為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并無差別。兩菌株在LB固體平板培養(yǎng)基上的菌落大小相近,形態(tài)均為乳白色、濕潤、表面光滑的圓形菌落,菌落邊緣整齊,且表面和背面一致。根據(jù)所測得的OD600值所繪制的生長曲線,可知野生株和缺失株在營養(yǎng)豐富的LB液體培養(yǎng)基中生長曲線基本一致,
10、這說明ppk1基因的缺失并不影響菌株營養(yǎng)豐富時的生長。但是ppk1基因敲除株△pk1在低營養(yǎng)的MOPS培養(yǎng)液中的生長能力較野生株明顯減弱。⑶經吉姆薩染色后鏡下觀察比較兩者的粘附菌數(shù),實驗結果表明△pk1對5637細胞的粘附能力較CFT073顯著減弱,提示ppk1可影響UPEC對宿主細胞的粘附能力。根據(jù)公式計算出菌株對膀胱癌上皮細胞5637的侵襲率,利用SPSS13.0對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缺失株侵襲率為(0.18±0.04)%,
11、明顯低于野生株侵襲率(0.48±0.09)%,且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說明ppk1基因的敲除明顯減弱了尿路致病性大腸桿菌CFT073的侵襲能力。⑷比較ppk1缺失株和野生株在熱刺激、高滲透壓以及酸性培養(yǎng)條件下的生存率結果顯示,ppk1基因敲除后在這些壓力條件下的生存率均明顯下降,這也表明ppk1在CFT073抵抗外界環(huán)境壓力中具有重要作用。⑸用96孔板結晶紫染色法檢測野生株與缺失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差異,結果顯示兩菌株在生物膜
12、形成穩(wěn)定之前隨著培養(yǎng)時間的延長而增強,但缺失株在各時間段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均比野生株明顯減弱。經兩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野生株與缺失株之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①利用Red同源重組技術可成功敲除CFT073的ppk1基因,從而成功構建ppk1基因缺失株△pk1。②ppk1基因對于 CFT073的形態(tài)和生長規(guī)律并無太大影響,ppk1缺失株的菌體和菌落形態(tài)以及在LB培養(yǎng)液中的生長能力與野生株一致,只是ppk1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豬腸外致病性大腸桿菌ompX基因缺失株構建及生物學特性研究.pdf
- 禽致病性大腸桿菌ybjX、pagp缺失株生物學特性及其與PhoP的相關性研究.pdf
- 致病性大腸桿菌烈性噬菌體的篩選及其生物學效應研究.pdf
- 腸致病性大腸桿菌045 ler基因缺失突變菌株的構建及其特性的研究.pdf
- 豬源腸外致病性大腸桿菌Ⅵ型分泌系統(tǒng)基因vca0107基因缺失突變株的構建及生物學特性研究.pdf
- 豬腸外致病性大腸桿菌分離鑒定及雙基因缺失突變株構建.pdf
- 禽致病性大腸桿菌E058株compT、pompT基因突變株的構建及其致病性評價.pdf
- 腸外致病性大腸桿菌基因缺失突變株ΔhmuU,ΔhmuV,ΔhmuU-ΔhmuV的構建.pdf
- 禽致病性大腸桿菌Ⅰ型菌毛fimH基因缺失突變株的構建及其相關功能性分析.pdf
- 禽病原性大腸桿菌E058株和尿道致病性大腸桿菌U17株neuC、proP基因突變株的構建及其致病性評價.pdf
- 禽致病性大腸桿菌強素力島缺失株的構建及致病力評價.pdf
- 禽致病性大腸桿菌phoP-Q基因缺失對其致病性的影響.pdf
- 禽病原性大腸桿菌E058株ompT、cvaC基因突變株的構建及其生物學特性.pdf
- 尿道致病性大腸桿菌新基因R049的染色體定位及其缺失株構建的研究.pdf
- 禽致病性大腸桿菌E058株lpxL、lpxM和lpxP基因突變株構建及致病性、免疫特性研究.pdf
- 禽病原性大腸桿菌E058株iucC、iutA基因突變株的構建及其生物學特性.pdf
- 鴨疫里氏桿菌sprA基因缺失突變株的構建及其生物學特性研究.pdf
- 尿路致病性大腸桿菌溶血素A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pdf
- 林麝肺源致病性大腸桿菌部分耐藥基因檢測及crl毒力基因缺失株的構建.pdf
- 禽致病性大腸桿菌aroA和luxS雙缺失株的構建及其菌蛻疫苗的制備.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