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綠豆為豆科草本植物綠豆的成熟種子。它除了含有人體必需的營養(yǎng)素外還含有其他活性物質,綠豆皮中富含高效抗氧化成分。本論文在閱讀大量文獻基礎上對綠豆黃酮、蛋白質、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及其它們在加工過程中的變化等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1.對以蘆丁為標液的顯色比色法測定綠豆皮黃酮含量的方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優(yōu)化了測定綠豆皮黃酮的條件,測定了綠豆皮黃酮含量為2.126%。從方法學角度評價了該方法的精密度,重現性好(RSD=2.42%),加標回
2、收率(91.3%~109.4%),顯色在60min內穩(wěn)定(R=SD=2.76%)。深入研究了醇提法和復合酶輔助醇提法對綠豆皮黃酮提取率的影響。采用二次回歸通用旋轉正交設計,通過SAS軟件進行響應面分析,對提取工藝進行了優(yōu)化,結果表明復合酶輔助醇提法對黃酮提取率優(yōu)于醇提法。 2.首次研究了綠豆煮制及酶解過程中黃酮溶出含量變化,結果表明溫度100℃,液固比25:1,時間1.5h,煮次數2次為最佳條件,黃酮溶出率為0.115%。酶解時
3、加入不同種類的酶按最佳工藝條件進行處理,得出黃酮溶出率大小順序為淀粉酶解液>纖維素酶解液>蛋白酶解液。酶解時綠豆黃酮溶出率為0.146%。該研究為綠豆加工工藝保持綠豆黃酮最佳溶出率提供了實驗理論依據。 3.首次研究AB-8樹脂分離純化綠豆黃酮。該樹脂室溫下對綠豆黃酮動態(tài)吸附-脫附較優(yōu)的工藝參數為:上柱液pH5.0~6.0;上柱速度2.0mL/s,溶液處理量4BW次,綠豆黃酮溶液吸附量為0.304mg/g:脫附劑為70%乙醇,脫附
4、劑的流速1.0mL/s,脫附劑用量4BW次,黃酮脫附率為90%以上。將各個加工過程中的黃酮提取液進行純化,采用LC-MS聯(lián)用技術研究不同加工過程中黃酮的變化。 4.首次測定了綠豆粉和各步酶解產物中總氮含量和氨基酸含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對綠豆酶解過程中各酶解產物的氨基酸組成和含量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綠豆酶解過程中多數氨基酸的組成和配比基本保持不變。酶解過程中所加入的α-淀粉酶、風味蛋白酶、復合蛋白酶、復合纖維素酶及纖維素酶均為蛋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甘薯濃縮汁加工過程中營養(yǎng)成分變化的研究.pdf
- 菜花采前和采后保鮮過程中營養(yǎng)功能成分變化研究.pdf
- 糙米在發(fā)芽過程中營養(yǎng)成分和理化特性的變化.pdf
- 霉豆渣粑發(fā)酵過程中營養(yǎng)及風味成分變化研究.pdf
- 青稞發(fā)芽過程中營養(yǎng)成分含量變化的研究.pdf
- 稻谷儲藏過程中重要營養(yǎng)素變化的動力學研究.pdf
- 桑椹生理活性成分在發(fā)酵過程中的變化.pdf
- 紅燒肉加工過程中營養(yǎng)成分變化及丙烯酰胺抑制研究.pdf
- 淺談烹飪過程中對食物營養(yǎng)素的保護
- 淺談烹飪過程中對食物營養(yǎng)素的保護
- 荔枝汁加工中營養(yǎng)和典型香氣成分的變化研究.pdf
- 雞胚孵化過程中營養(yǎng)成分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與膠囊研制.pdf
- 石榴籽萌發(fā)后功能性營養(yǎng)成分的變化.pdf
- 鮐魚干制過程中營養(yǎng)和風味物質變化研究.pdf
- 益生菌發(fā)酵果蔬原漿在加工過程中主要營養(yǎng)成分變化的研究.pdf
- 旱生、濕生蒲公英部分功能性成分及營養(yǎng)成分的分析.pdf
- 枸杞加工過程中β-胡蘿卜素變化的研究.pdf
- 茶葉中營養(yǎng)成分和藥效成分
- 海帶酒發(fā)酵及其功能性成分變化研究.pdf
- 米糠貯藏和穩(wěn)定化過程中米糠蛋白結構和功能性質變化的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