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研究背景: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進步,部分惡性腫瘤的治療和預后得到了極大改善,但是胰腺癌的治療和預后仍然處于另一種相對不同的情況。根據最新統(tǒng)計數據,世界范圍內胰腺癌死亡率在總癌癥死亡率中占第8位,發(fā)達國家中占總癌癥死亡率的第4位,每年約有266000人死于胰腺癌,并且大部分病人在確診后的一年內死亡。胰腺位于腹膜后間隙造成胰腺癌早期癥狀隱匿,直到患者出現明顯癥狀而確診時疾病多已處于進展期。胰腺癌的預后很大程度上與腫瘤分期有關,早期病人
2、術后5年生存率已經達到20%左右,但是總體的5年生存率仍然不足5%。因此針對胰腺癌危險因素的一級預防在整個疾病的防治中尤為重要。
目前認為導致個體罹患胰腺癌的因素大體分為兩類:一種是基因因素。關于基因多態(tài)性與胰腺癌的關系,人們做了相當深入的研究,也發(fā)現了某些基因多態(tài)性與胰腺癌的發(fā)病風險存在相關性。既往研究顯示維生素D(Vitamin D,VD)在體外實驗中可以明顯抑制胰腺癌細胞的增殖以及口服補充VD的劑量或接受日光照射時間長短
3、與胰腺癌的發(fā)病風險相關。但是關于維生素D受體(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多態(tài)性與胰腺癌的關系的研究仍非常有限。
另一種是環(huán)境及后天生理病理因素,如吸煙、飲酒、肥胖、糖尿病以及慢性胰腺炎等。近5年來關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與胰腺癌相關性的研究逐漸成為胰腺癌流行病學的一個熱點,但是不同研究的結果存在爭議。我們在進行病例對照研究的基礎上匯總既往文獻報道結果更新meta分析
4、結果以進一步探討兩者之間的關系。
本課題以濟南為中心的山東地區(qū)胰腺癌病人和健康人群為研究對象,采用適宜的試驗方法,對VDR基因rs2228570、rs1544410位點多態(tài)性和HBV與胰腺癌發(fā)病風險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同時分別探討VDR基因多態(tài)性和HBV與胰腺癌發(fā)生部位、疾病分期和病理分化程度的相關性。
第一部分維生素D受體基因rs2228570、rs1544410多態(tài)性與胰腺癌的相關研究
VDR作為一種親
5、核蛋白受體,廣泛分布于體內各組織細胞中。早期研究發(fā)現VDR在體內的生物學作用主要是經典的鈣磷平衡調節(jié)作用,隨著近年來研究的不斷深入,相關結果顯示VDR還具有調節(jié)細胞周期、抑制細胞增殖及促進細胞分化和凋亡的作用?;谝陨涎芯浚琕DR的表達以及VDR基因多態(tài)性與癌癥的研究成為近十年來的研究熱點之一。目前的研究結果顯示VDR表達與人類癌細胞株的分化程度有關,對多種組織來源的癌細胞如人前列腺癌細胞、乳腺癌細胞、皮膚癌細胞以及胰腺癌細胞具有調節(jié)生
6、長、分化的作用,同時對抑制癌細胞等方面有調節(jié)作用。為了進一步探討VDR基因多態(tài)性與胰腺癌的關系,我們設計了本部分研究來分析VDR基因多態(tài)性與胰腺癌的發(fā)病風險、腫瘤發(fā)生部位、疾病分期和癌細胞分化的關系。
目的與方法:
本研究中探討VDR基因rs2228570、rs1544410位點多態(tài)性與胰腺癌的關系。病例組為經病理確診為胰腺腺癌的患者,對照組為健康查體人群,病例組共258人、對照組385人,病例組與對照組為1∶1.5
7、。我們應用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技術測定VDR基因rs2228570、rs1544410多態(tài)性等位基因以及基因型的頻數,并進行單因素以及多因素邏輯回歸分析來研究不同等位基因、基因型與胰腺癌發(fā)病風險的關系;此外,通過應用列聯表分析來檢驗基因型頻率與胰腺癌發(fā)生部位、疾病分
8、期和腫瘤分化程度的關系。
結果:
1.rs2228570單核苷酸位點與胰腺癌的關系
分別進行單因素回歸分析和調整年齡、性別、吸煙史、飲酒史及糖尿病等混雜因素的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rs2228570基因多態(tài)性中TT基因型與胰腺癌發(fā)病風險顯著相關(單因素:OR=3.024,95%CI=1.919~4.764,P=0.005;多因素:AOR=2.978,95%CI=1.844~4.81,P=0.0006);
9、攜帶至少一個T等位基因的CT+TT基因型胰腺癌患病風險顯著增加(單因素:OR=2.424,95%CI=1.718~3.420,P=0.001;多因素:AOR=1.995,95%CI=1.311~3.035,P=0.0013);T等位基因與胰腺癌發(fā)病風險顯著相關(OR=1.869,95%CI=1.489~2.347,P=0.0001)。將胰腺癌按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分組,將胰腺癌分化程度與rs2228570多態(tài)性基因型頻率進行列聯表分析
10、,結果顯示rs2228570基因多態(tài)性與胰腺癌分化程度顯著相關(P=0.006,x2=19.7208)。
2.rs1544410基因多態(tài)性與胰腺癌的關系
分別進行單因素回歸分析和調整年齡、性別、吸煙史、飲酒史及糖尿病等混雜因素的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至少含有一個G等位基因的AG+GG基因型與胰腺癌患病風險呈負相關(單因素:OR=0.631,95%CI=0.449~0.887,P=0.008;多因素:AOR=0.6
11、48,95%CI=0.453~0.928,P=0.0179);G等位基因與胰腺癌發(fā)病風險呈負相關且有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OR=0.756,95%CI=0.603~0.947,P=0.015);單獨分析AG、GG基因型,未見明顯相關性。胰腺癌按TNM分期分為Ⅰ~Ⅳ期,將胰腺癌分期與rsi544410多態(tài)性基因型頻率進行列聯表分析,結果顯示rs1544410基因多態(tài)性與胰腺癌分期相關性有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148,x2=15.8179)。
12、
結論:
1.VDR基因多態(tài)性與個體罹患胰腺癌的風險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rs2228570位點突變純合子可以導致胰腺癌發(fā)病風險增加,突變位點T以及攜帶至少一個T位點的基因型與胰腺癌發(fā)病風險增加有關;rs1544410突變基因位點G則可以降低胰腺癌的發(fā)病風險。
2.VDR基因多態(tài)性與胰腺癌的病理分化、疾病分期等臨床特征相關,從而可能影響疾病的預后。
第二部分乙型肝炎病毒與胰腺癌相關性的研究以及更新m
13、eta分析
慢性HBV感染是指感染HBV超過6個月,機體未徹底清除病毒的感染狀態(tài)。慢性HBV感染可以有明確的急性乙肝病史,也可能由于嬰幼兒時期感染HBV,由于當時免疫系統(tǒng)尚未健全無法清除病毒而導致病毒潛伏于機體。近年來關于隱匿性HBV攜帶狀態(tài)的研究逐漸增多,臨床多以乙肝表面抗原陰性而乙肝核心抗體陽性為特點。我國慢性HBV流行率約為7%,相比較全球感染情況,我國所面臨由HBV引起的公共衛(wèi)生威脅更加嚴重。近年來的研究表明HBV除定
14、植于肝組織中外,也可以定植于肝外組織比如腎臟、皮膚和胰腺組織中,既往已有數個隊列研究和病例對照研究探討HBV是否可能增加胰腺癌的發(fā)病風險,但不同研究所得的結果存在爭議。本部分研究中包括胰腺癌病人與健康對照組的病例對照研究;結合病例對照研究結果并匯總以前發(fā)表的關于HBV與胰腺癌的研究結果進行的meta分析更新,以進一步探討HBV與胰腺癌的關系。
目的與方法:
病例對照研究中,病例組為收集的胰腺腺癌病人,對照組為健康查體
15、人群。病例組258人、對照組385人,病例組與對照組為1∶1.5。課題中收集了病例組和對照組人群的HBV攜帶狀態(tài)、年齡、性別、吸煙史、飲酒史以及糖尿病等臨床特征,進行單因素以及多因素邏輯回歸分析來研究HBV與胰腺癌發(fā)病風險的關系;并結合以上分析結果同時匯總2013年6月以前關于HBV與胰腺癌的研究結果更新meta分析以進一步檢驗兩者之間的相關性;此外,通過應用列聯表分析來檢驗HBV與胰腺癌發(fā)生部位、分期和分化程度的關系。
結果
16、:
1.HBV與胰腺癌發(fā)病風險的分析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組胰腺癌發(fā)病風險顯著增加(單因素:OR=2.380,95%CI=1.556~3.606,P=0.001;多因素:AOR=3.339,95%CI=2.081~5.358,P=0.001),根據HBV血清學標志物分層研究結果顯不HBsAg+/antiHBcAb+組與胰腺癌發(fā)病風險顯著相關(單因素:OR=3.375,95%CI=1.915~5.950,
17、P=0.001;多因素:AOR=3.864,95%CI=2.057~7.255P=0.0032);多因素分析顯示隱匿性HBV攜帶組(HBsAg-/antiHBcAb+組)胰腺癌發(fā)病風險明顯增加(AOR=1.163,95%CI=0.774~1.747,P=0.031)。meta分析結果顯示HBV可以顯著增加胰腺癌發(fā)病風險(OR=1.392,95%CI=1.167~1.660,P=0.00),亞組分析時隊列研究meta亞組分析結果處于臨界統(tǒng)
18、計學意義(OR=1.307,95%CI=0.966~1.715,P=0.053)。
2.HBV與胰腺癌部位、分期以及分化程度的關系
將胰腺癌按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分組,將胰腺癌分化程度與HBV相關各組進行列聯表分析,結果顯示HBV與胰腺癌分化程度顯著相關(P=0.001,x2=37.4118)
結論:
1.研究結果提示慢性HBV感染可顯著增加胰腺癌的發(fā)病風險,隱匿性HBV攜帶與胰腺癌的發(fā)病風險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維生素D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與慢性乙型肝炎的相關性.pdf
- 維生素D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關性的薈萃分析.pdf
- 維生素D及其受體與乙型肝炎病毒相關性肝細胞肝癌的關系.pdf
- 維生素D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與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相關性研究.pdf
- 維生素D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與血鉛相關性研究.pdf
- 維生素D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與初治肺結核補充維生素D療效相關性研究.pdf
- 維生素D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與酒精性肝病相關性研究.pdf
- 2型糖尿病與維生素D、維生素D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的關系.pdf
- 維生素D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與肺結核的關聯研究.pdf
- 維生素D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與腎性骨病關系的研究.pdf
- 維生素D受體和維生素D結合蛋白基因多態(tài)性與1型糖尿病的關系.pdf
- 維生素D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與多發(fā)性硬化相關性研究.pdf
- 維生素D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及免疫異常與白癜風的相關性研究.pdf
- 維生素D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與鉛毒性的關聯性研究.pdf
- 佝僂病維生素D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與25-羥維生素D-,3-相關性.pdf
- 雌激素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與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相關性研究.pdf
- 維生素D受體基因ApaⅠ多態(tài)性與骨質疏松癥相關性的研究.pdf
- 維生素D及相關基因多態(tài)性和兒童哮喘的關系.pdf
- 顆粒溶解素基因多態(tài)性與漢族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清除的相關性研究.pdf
- 維生素D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與晚期肺腺癌易感性及化療療效的關系.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