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證明的若干方法畢業(yè)論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p>  貴州民族大學(xué)人文科技學(xué)院 </p><p>  信息與計算科學(xué)2009級鄧向江</p><p><b>  指導(dǎo)教師:朱克超</b></p><p><b>  目 錄</b></p><p>  內(nèi)容摘要...................................

2、.................................................................................4</p><p>  Abstract...........................................................................................................

3、............4</p><p>  1 緒論..........................................................................................................................4</p><p>  2預(yù)備知識.............................

4、......................................................................................5</p><p>  3不等式證明的常用方法...........................................................................................8</p&

5、gt;<p>  3.1分析法............................................................................................................8 </p><p>  3.2比較法........................................................

6、....................................................8</p><p>  3.3反證法...........................................................................................................9</p><p>  3.4等式法.

7、..........................................................................................................10</p><p>  3.5判別式法..................................................................................

8、.....................10</p><p>  3.6換元法...........................................................................................................10</p><p>  3.7分解法..............................

9、.............................................................................11</p><p>  3.8作商法..........................................................................................................12<

10、/p><p>  3.9迭合法..........................................................................................................12</p><p>  3.10三角代換法.......................................................

11、........................................13</p><p>  3.11數(shù)學(xué)歸納法...............................................................................................14</p><p>  3.12放縮法...................

12、.....................................................................................15 </p><p>  3.13綜合法..................................................................................................

13、......17</p><p>  結(jié)語............................................................................................................................18</p><p>  參考文獻..................................

14、..................................................................................18</p><p>  成果申明.............................................................................................................

15、.......19</p><p>  致謝............................................................................................................................20</p><p>  不等式證明的若干方法</p><p><b&

16、gt;  鄧 向 江</b></p><p>  內(nèi)容摘要:在數(shù)學(xué)學(xué)習(xí)過程中,不等式證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在初等數(shù)學(xué)和高等數(shù)學(xué)中都有很好的體現(xiàn),而不等式的證明則是不等式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介紹討論了一些證明不等式的方法,比如在初等不等式的證明中經(jīng)常使用的比較法、作商法、分析法、綜合法、數(shù)學(xué)歸納法、反證法、放縮法、換元法、判別式法等等.并針對每一種方法舉例分析討論.熟練掌握這些證明不等式

17、方法,并靈活運用常用不等式證明方法,對我們以后學(xué)習(xí)不等式證明有大有裨益.</p><p>  關(guān)鍵詞:比較法 分析法 作商法 綜合法 反證法 放縮法 </p><p>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mathematics leaming. proving the inequality is a very important content. These con

18、tents are well represented in the elementary mathematics and higher mathematics, and proof of inequal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equality of knowledge.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d discusses some inequality proof method,

19、for example, often used in the proof of inequality. In comparison, the commercial law, analysis, synthesis, induction, reduction to absurdity, scaling method, substitution</p><p>  Keywords:Comparison method

20、 analysis method the commercial law synthesis method reduction to absurdity scaling law </p><p><b>  1.緒論</b></p><p>  在數(shù)學(xué)學(xué)習(xí)過程中,不等式證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

21、,這些內(nèi)容在初等數(shù)學(xué)和高等數(shù)學(xué)中都有很好的體現(xiàn).在數(shù)量關(guān)系上,雖然不等關(guān)系要比相等關(guān)系更加廣泛的存在于現(xiàn)實的世界里,但是人們對于不等式的認識要比方程要遲的多.直到17世紀以后,不等式的理論才逐漸發(fā)展起來,成為數(shù)學(xué)基礎(chǔ)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p><p>  而回顧數(shù)學(xué)學(xué)習(xí)歷程,不等式的證明問題,由于題型多變、方法多樣、技巧性強,在證明不等式前,往往需要依據(jù)題設(shè)和特征不等式的結(jié)構(gòu)特點、內(nèi)在聯(lián)系,選擇適當?shù)淖C明方

22、法,要熟悉各種證法中的推理思維,并掌握相應(yīng)的步驟、技巧和語言特點,通過揭示問題的本質(zhì)特征,使得難解性問題轉(zhuǎn)化為可解性問題.同時加上無固定的規(guī)律可循,往往不是用一種方法就能解決的,它是多種方法的靈活運用,也是各種思想方法的集中體現(xiàn).因此熟練掌握不等式證明的幾種方法,并能靈活運用常用的證明方法,對以后的學(xué)習(x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p><p><b>  2.預(yù)備知識</b></p>

23、<p>  不等式的性質(zhì)是不等式變形的理論根據(jù),因此不僅要明確不等式的性質(zhì)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明確性質(zhì)有什么用,因此,接功能為標準對不等式性質(zhì)予以梳理,可分為三類:</p><p>  第一類,是側(cè)重于理論指導(dǎo)的性質(zhì);</p><p>  第二類,是對一個不等式進行等價變形的依據(jù);</p><p>  第三類,是對給出的兩個不等式進行變形的依據(jù).這類性

24、質(zhì)由于不是等價變形,故不能用于解不等式.</p><p>  運用不等式進行處理有關(guān)大小關(guān)系問題時,應(yīng)注意常常還要運用有關(guān)函數(shù)的性質(zhì)作配合.</p><p>  不等式的證明方法有:</p><p>  分析法,比較法,反證法,等式法,判別式法,換元法,分解法,作商法,迭合法,三角代換法,數(shù)學(xué)歸納法,放縮法,綜合法.</p><p>  (1

25、)分析法,分析法是教學(xué)中的一個難點,一是難在初學(xué)時不易理解它的本質(zhì)是從結(jié)論分析出是結(jié)論成立的充分條件,二是不易正確使用連接有關(guān)分析推理步步驟的關(guān)系詞..</p><p>  分析法是證明不等式時一種常用的得方法,當證明不知道如何入手時,有時候可以運用分析法而獲得解決,特別對于條件簡單而結(jié)論復(fù)雜的題目往往更是行之有效.</p><p>  (2)比較法是證明不等式最重要的一直基本方法.比較法

26、分為:作商法和作差法.</p><p>  作差法:若,則.它的三個步驟:作差——變形——判斷符號(與零的大?。Y(jié)論.</p><p><b>  反證法</b></p><p>  反證法是根據(jù)正難則反的原理,即如果證明有困難時,或者直接證明需要分多鐘情況而反面只有一種情況時,可以考慮用反證法,反證法不僅在幾何中有著廣泛的應(yīng)用,而且在代數(shù)

27、中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用反證法證明不等式就是最好的應(yīng)用,要證明不等式A>B,先假設(shè)AB,然后根據(jù)題設(shè)及不等式的性質(zhì),推出矛盾,從而否定假設(shè),得以證明原不等式成立.</p><p><b>  等式法</b></p><p>  應(yīng)用一些等式的結(jié)論,可以巧妙地給出一些難以證明的不等式的證明.</p><p><b>  判別式法</

28、b></p><p>  通過構(gòu)造一元二次方程,利用關(guān)于某一變元的二次三項式有實根時判別式的取值范圍,來證明所要證明的不等式.當可以判斷方程有沒有根以及有幾個根,b2-4ac<0無根,b2-4ac=0有兩個相等根即一個根,b2-4ac>0有兩個不相等根.</p><p><b>  換元法</b></p><p>  所謂的換

29、元法就是根據(jù)不等式的結(jié)構(gòu)特征,選擇適當?shù)拇孔儞Q,從而化繁為簡,或?qū)崿F(xiàn)某種轉(zhuǎn)化,關(guān)健是制造和設(shè)元,理論依據(jù)是等量代換,目的是變換研究對象,將問題移至新對象的知識背景中去研究,從而使非標準型問題標準化,復(fù)雜問題簡單化,,變得容易處理.</p><p><b>  分解法</b></p><p>  按照一定的法則,把一個數(shù)或式分解為幾個數(shù)或式,使復(fù)雜問題轉(zhuǎn)化為簡單易解的

30、基本問題,以便分而治之,各個擊破,從而達到證明不等式的目的.</p><p><b> ?。?)作商法</b></p><p>  作商法是當不等式兩邊為正的乘積形式時,通過作商把其轉(zhuǎn)化為證明左/右與1的大小.即:若,則: >1 ; =1 ; <1    它的三個步驟:作商——變形——判斷與1的大小——結(jié)論.</p><p><b&

31、gt;  迭合法</b></p><p>  把所要證明的結(jié)論先分解為幾個較簡單部分,分別證明其各部分成立,再利用同向不等式相加或相乘的性質(zhì),使原不等式獲證.</p><p><b>  三角代換法</b></p><p>  借助三角變換,在證題中可使某些問題變易.</p><p>  常見的三角代換法有:

32、</p><p><b>  1.若,可設(shè)</b></p><p><b>  2.,可設(shè),</b></p><p><b>  3.若可設(shè)</b></p><p><b>  (11)數(shù)學(xué)歸納法</b></p><p>  數(shù)學(xué)歸

33、納法是一種數(shù)學(xué)證明方法,典型地應(yīng)用于確定一個表達式在所有自然數(shù)范圍內(nèi)是成立的或者用于確定一個其他形式在一個無窮序列是成立的.</p><p>  用數(shù)學(xué)歸納法證明的步驟是:</p><p>  一,證明當取第一個值時,命題成立,第一步就獲得了遞推的基礎(chǔ),但僅靠這一步還不能說明結(jié)論的普遍性,在第一步中,考察結(jié)論成立的最小正整數(shù)就足夠了,沒有必要再考察幾個正整數(shù),即使命題對幾個正整數(shù)都成立,也

34、不能保證命題對其他正整數(shù)也成立.</p><p>  二,假設(shè)命題成立,證明當命題也成立,證明了第二步,就獲得了遞推的依據(jù),但沒有第一步就失去了遞推的基礎(chǔ),只有把第一步和第二步結(jié)合起來,才能獲得普遍性的結(jié)論.</p><p>  三,下結(jié)論,命題對從開始的所有正整數(shù)都成立.</p><p><b>  放縮法</b></p>&l

35、t;p>  放縮法就是在證明不等式中,利用不等式的傳遞性,做適當?shù)姆趴s或縮小,證明比原不等式更好的不等式來代替原不等式的證明,放縮法的目的性強,應(yīng)適當好處,同時在放縮時必須時刻注意放縮的跨度,不能放過頭,也不能放的不夠適度,否則不能達到目的.</p><p>  因此,放縮法是一個極容易掌握的難點,真正考它的機會不多,掌握放縮法的關(guān)鍵是熟練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質(zhì)及代數(shù)式的變形方法,目的性要明確.</p&

36、gt;<p><b>  綜合法</b></p><p>  綜合法就是由已知條件或已知不等式出發(fā),通過一系列的推出變換,推導(dǎo)出所求的不等式.利用綜合法由因果證明不等式,即要推揭示出條件與結(jié)論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因此要著力于分析已知與求證之間的差異和聯(lián)系,不等式兩邊的差異和聯(lián)系,再分析不等式左右兩端的差異后,合理運用已知條件,進行有效的變換是證明不等式關(guān)鍵.

37、 </p><p>  3.不等式證明的常用方法</p><p><b>  3.1分析法</b></p><p>  (1)從求證的不等式出發(fā),逐步尋求使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條件,直至所需條件被確認成立,就斷定求證的不等式成立,這種證明方法就叫分析法.</p><p>  (2)所分析的方法是“執(zhí)果導(dǎo)因”

38、:從求證的不等式出發(fā),探索使結(jié)論成立的充分條件直至已成立的不等式,它與綜合法是對立統(tǒng)一的兩種方法.</p><p>  (3)用分析法證明不等式的邏輯關(guān)系是:</p><p>  ,已知B逐步推演不等式成立的條件A.</p><p>  (4)分析法的本質(zhì)是從結(jié)論分析出使結(jié)論成立的充分條件,要正確使用有關(guān)步驟的關(guān)鍵詞.</p><p>  (

39、5)分析法是證明不等式的一直常用方法,當證明不知道如何入手時,這時候運用分析法就有可能獲得解決.</p><p><b>  例3.1.1 .</b></p><p>  證明:因為都是正數(shù),所以要證.</p><p>  只需證,即證.即證.</p><p>  即證.因為成立,所以成立.</p>&l

40、t;p><b>  3.2比較法</b></p><p>  比較法是證明不等式最重要的一直基本方法.比較法分為:作商法和作差法.</p><p>  作差法:若,則. </p><p>  它的三個步驟:作差——變形——判斷符號(與零的大?。Y(jié)論.作差法是當要證的不等式兩邊為代數(shù)和形式時,通過作差把定量比較左右的大小轉(zhuǎn)化為

41、定性判斷左——右的符號.從而降低問題的難難度,作差是化歸,變形是手段,變形的過程是因式分解,把差式變形為若干因子的成乘積或若干個完全平方的和,進而判定其符號,得出結(jié)論.</p><p>  例3.2.1求證:.</p><p><b>  證明:因為.</b></p><p><b>  所以.</b></p>

42、<p><b> ?。?)作商法:若.</b></p><p>  它的的三個步驟;作商——變形——判斷與1的大小——結(jié)論.作商法是當不等式的兩邊為正的乘積的形式時,通過作商法把證明左/右與1的大小.</p><p>  例3.2.2 設(shè),求證:.</p><p>  證明:因為 , 所以.而, 故 .</p>&

43、lt;p><b>  3.3反證法</b></p><p>  反證法是假設(shè)要求證的結(jié)果是對的,根據(jù)結(jié)果推理得出與現(xiàn)有已知條件不符的結(jié)果,即證明要求證結(jié)果是錯誤的,即反證法,就是從結(jié)果推條件,和一般的由條件求結(jié)果的順序相反. 用反證法證題一般分為三個步驟:</p><p>  假設(shè)命題的結(jié)論不成立.</p><p>  2、從這個結(jié)論出發(fā)

44、,經(jīng)過推理論證,得出矛盾.</p><p>  3、由矛盾判定假設(shè)不正確,從而肯定命題的結(jié)論正確.即:提出假設(shè)——推出矛盾——肯定結(jié)論. </p><p>  例3.3.1已知,且 </p><p>  求證: 中至少有一個是負數(shù).</p><p>  選題意圖:本題考查利用反證法證明不等式.</p><p>  證明

45、:假設(shè) 都是非負數(shù),</p><p><b>  ∵,∴   </b></p><p><b>  ∴.這與已知矛盾.</b></p><p>  ∴中至少有一個是負數(shù).</p><p><b>  3.4等式法</b></p><p>  應(yīng)用一些等式

46、的結(jié)論,可以巧妙地給出一些難以證明的不等式的證明.</p><p>  例3.4.1[1]為的三邊長,求證:</p><p><b>  .</b></p><p>  證明:由海倫公式,其中.</p><p>  兩邊平方,移項整理得</p><p><b>  .</b>

47、</p><p>  又因為, 所以得. </p><p><b>  3.5判別式法</b></p><p>  通過構(gòu)造一元二次方程,利用關(guān)于某一變元的二次三項式有實根時判別式的取值范圍,來證明所要證明的不等式.當可以判斷方程有沒有根以及有幾個根,b2-4ac<0無根,b2-4ac=0有兩個相等根即一個根,b2-4ac>0有兩個

48、不相等根. </p><p>  例3.5.1設(shè),且求證:.</p><p>  證明:設(shè),則.將代入中得,</p><p><b>  即. 因為,,</b></p><p><b>  由,得</b></p><p><b>  .</b></

49、p><p><b>  解得 ,故.</b></p><p><b>  3.6換元法</b></p><p>  換元法是數(shù)學(xué)中的一個基本方法.在不等式的證明過程中,按照所征不等式的結(jié)構(gòu)特點,將不等式中的變量作適當?shù)拇鷵Q,可使不等式的結(jié)構(gòu)明朗.從而使不等式證明變得簡單易證明,這種方法稱為換元法.換元法的目的是把命題化簡、化熟

50、、把復(fù)雜的、不熟悉的問題簡單化,化為熟悉的命題使需解決問題容易化.方法有:對稱換元法,化已為簡;增量換元法,若一變量在某一常量附近變化時,可設(shè)這一變量為該常量加上另一個變量,從不等式的結(jié)構(gòu)整體把握,適度進行變量代換,可是問題簡單明了.</p><p>  例3.6.1 設(shè),求證:.</p><p>  分析:結(jié)果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把中的兩個互換,不等式不變,說明這是個對稱不等式,如果我們令,則

51、原不等式可化為:.這是個簡單而且容易與已知不等式聯(lián)系的不等式,因而可以按上述換元證明不等式.</p><p><b>  證明:令 則</b></p><p><b>  .</b></p><p><b>  ∵,∴當時,有.</b></p><p>  當時,有(否則中必有

52、兩個不為正值,不妨設(shè) ,</p><p><b>  則 ,這與矛盾),</b></p><p><b>  因此.</b></p><p><b>  得.</b></p><p><b>  把代入上式得:.</b></p><p&

53、gt;  例3.6.2增量換元法已知,求證:.</p><p>  證明:設(shè),顯然. 則</p><p><b>  .</b></p><p><b>  故.</b></p><p><b>  3.7分解法</b></p><p>  按照一定的法

54、則,把一個數(shù)或式分解為幾個數(shù)或式,使復(fù)雜問題轉(zhuǎn)化為簡單易解的基本問題,以便分而治之,各個擊破,從而達到證明不等式的目的.</p><p>  例3.7 ,且,求證:.</p><p><b>  證明:因為 </b></p><p><b>  .</b></p><p><b>  所

55、以 ,</b></p><p><b>  .</b></p><p><b>  3.8作商法</b></p><p>  若,則:.它的三個步驟:作商——變形——判斷與1的大小——結(jié)論.  作商法是當不等式兩邊為正的乘積形式時,通過作商把其轉(zhuǎn)化為證明左/右與1的大小..</p><p&

56、gt;  例3.8.1 設(shè),求證:.</p><p>  由于要比較的兩試成冪的結(jié)構(gòu),故結(jié)合函數(shù)的單調(diào)性,故可采用作商比較法來證明.</p><p>  證明:作商得:,又指數(shù)函數(shù)的性質(zhì)</p><p>  當時,;當時,,,.</p><p><b>  當時,,.即 .</b></p><p>

57、;<b>  3.9迭合法</b></p><p>  把所要證明的結(jié)論先分解為幾個較簡單部分,分別證明其各部分成立,再利用同向不等式相加或相乘的性質(zhì),使原不等式獲證.</p><p>  例3.9.1已知:,,求證: .</p><p><b>  證明:因為,,所以</b></p><p>&l

58、t;b>  .</b></p><p><b>  由柯西不等式</b></p><p><b>  所以原不等式獲證.</b></p><p><b>  3.10三角代換法</b></p><p>  借助三角變換,在證題中可使某些問題變易.常見的三角代換

59、法有:</p><p><b>  1.若,可設(shè).</b></p><p><b>  2.,可設(shè),.</b></p><p><b>  3.若可設(shè).</b></p><p>  例3.10.1已知求證:</p><p><b>  證明:令

60、,則.</b></p><p><b>  原不等式等價于.</b></p><p><b>  即</b></p><p><b>  ,</b></p><p><b>  而</b></p><p><b&g

61、t;  .</b></p><p><b>  .</b></p><p><b>  則原不等式成立.</b></p><p>  例3.10.2求證.</p><p><b>  證明:設(shè),令</b></p><p><b> 

62、 ,</b></p><p><b>  則</b></p><p><b>  .</b></p><p><b>  所以原不等式得證.</b></p><p>  例3.10.3已知:求證:</p><p>  證明:原式可化為,令則&

63、lt;/p><p><b>  .</b></p><p><b>  所以.</b></p><p><b>  證明完畢. </b></p><p><b>  3.11數(shù)學(xué)歸納法</b></p><p>  當要證明一個命題對于不

64、小于某正整數(shù)的所有正整數(shù)都成立時,可以用以下兩個步驟:</p><p><b>  證明當時命題成立</b></p><p>  假設(shè)當時,( 且)時命題成立,證明時命題成立.</p><p>  在完成這兩個步驟后,就可以斷定命題對于不小于的所有正整數(shù)都成立.這種證明方法就稱為數(shù)學(xué)歸納法.用數(shù)學(xué)歸納法證明時要分兩個步驟,缺一不可.</p

65、><p>  一.證明第一步,就獲得遞推的基礎(chǔ),但僅僅靠這一步是不能說明結(jié)論的正確性.在這一步中,只需要驗證命題結(jié)論成立的最小的正數(shù)就可以了,沒有必要驗證命題對幾個正整數(shù)的成立.</p><p>  二.證明的第二步,就獲得了推理的依據(jù),僅僅有第二步?jīng)]有第一步,則失去了遞推的基礎(chǔ);而只有第一步?jīng)]有第二步,就有可能得出不正確的結(jié)論,因為單單靠第一步,我們無法遞推下去,所以我們無法判斷命題對是否正

66、確.在第二步中命題成立,可以作為條件加以應(yīng)用,時的情況則有待利用命題的已知條件,公理,定理,定義加以證明.完成一步,二步后最后對命題做一個總結(jié).</p><p>  例3.11.1觀察下面兩個數(shù)列,從第幾項起始終小于?證明你的結(jié)論.</p><p>  證明:(1)當時,有命題成立.</p><p>  (2)假設(shè)當時命題成立,即有.當時,即當 時命題成立.又(1)

67、、(2)可知,.所以從第5項起滿足始終小于.</p><p>  例3.11.2證明不等式.</p><p>  證明:(1)當時,上式左邊右邊,不等式成立.</p><p>  (2)假設(shè)當時,命題成立,即有,即當時 </p><p>  不等式成立,又由可知,不等式對一切正整數(shù)均成立.</p><p>  例3.1

68、1.3設(shè),證明</p><p><b>  .</b></p><p>  證明:當時,,時不等式成立.</p><p>  假設(shè)當時不等式成立,即.</p><p><b>  當時</b></p><p><b>  ,</b></p>

69、<p><b>  .</b></p><p><b>  ,</b></p><p><b>  , .</b></p><p>  即當時,不等式成立.</p><p>  綜上所述,對所有的,不等式恒成立.</p><p><

70、;b>  3.12放縮法</b></p><p>  在證題過程中,根據(jù)不等式的傳遞性,常采用舍去一些正項(或負項)而使不等式的各項之和變?。ɑ蜃兇螅虬押停ɑ蚍e)里的各項換以較大(或較?。┑臄?shù),或在分式中擴大(或縮小)分式中的分子(或分母),從而達到證明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放”、“縮”得當,不要過頭.常用方法為:改變分子(分母)放縮法、拆補放縮法、編組放縮法、尋找“中介量”放縮法.<

71、/p><p>  例3.12 .1求證: .</p><p><b>  證明 : 令</b></p><p><b>  所以.</b></p><p>  例3.12.2求證.</p><p><b>  證明:由得 .</b></p>&

72、lt;p><b>  所以原式得證.</b></p><p>  例3.12.3(添加一些項或者舍棄一些項)已知求證:.</p><p><b>  證明:,</b></p><p><b>  .</b></p><p><b>  .</b>&l

73、t;/p><p>  例3.12.4(先放縮再求和或者先求和再放縮)函數(shù)求證:</p><p><b>  證明:,故有</b></p><p><b>  .</b></p><p><b>  所以原試得證.</b></p><p>  例3.12.5(

74、固定一部分項,放縮另外的項)求證:.</p><p><b>  證明:,</b></p><p><b>  .</b></p><p>  所以原式得證. </p><p><b>  3.13綜合法</b></p><p>  利用某些已經(jīng)

75、證明過的得不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質(zhì)推導(dǎo)出所要證明的不等式成立,這種證明方法通常叫做綜合法. </p><p>  綜合法的思維特點是,又因?qū)Ч?,即由已知條件出發(fā),利用已知的數(shù)學(xué)定理、性質(zhì)和公式,推出結(jié)論的證明方法. </p><p>  例3.13 已知:同號,求證:.</p><p>  證明:因為x,y.同號,所以 ,則.即.</p><p&g

76、t;<b>  結(jié)語 </b></p><p>  通過本文的撰寫,使我更多、更進一步了解了不等式的證明、各種證明方法的運用.更了解了不等式證明的重要性.不等式不僅在我們學(xué)習(xí)中經(jīng)常遇到,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經(jīng)常遇到.</p><p>  在這次畢業(yè)設(shè)計過程中,我不僅學(xué)習(xí)了不等式證明的原理、各種解不等式的邏輯方法 ,雖然不等式的證明方法多種多樣,要想熟練掌握每一種方法有一

77、定的難度,但通過本文撰寫一些常用不等式證明方法后,更好地為我以后進一步學(xué)習(xí)不等式的證明打下了扎實的基礎(chǔ),現(xiàn)在我深深感受到了不等式的證明對我的重要性,所以在此我感謝朱老師對我的指導(dǎo)和關(guān)心,相信在以后的學(xué)習(xí)和實踐中我會更加努力,更好地學(xué)習(xí)好和利用好不等式.</p><p><b>  參考文獻:</b></p><p>  [1]肖光基.《利用已知不等式不等式證明不等式的

78、探討》[J];四川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1980年03期.</p><p>  [2]黃先開.曹顯兵,等.《歷屆考研試題》.北京: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04.</p><p>  [3]段琦.《若干積分不等式的證明及應(yīng)用》.綿陽師范高等專科學(xué)校學(xué)報].</p><p>  [4]譚三松、張松元.《證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J];零陵學(xué)院學(xué)報;1980年00期

79、.</p><p>  匡繼昌.《常用不等式》[M].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2004,23-34.</p><p>  [5]葉慧萍.《反思性教學(xué)設(shè)計-不等式證明綜合法》[J].數(shù)學(xué)教學(xué)研究,2005,10(3):89-91.</p><p>  [6]華東師范大學(xué)數(shù)學(xué)系.《數(shù)學(xué)分析》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6-195,200-233.</

80、p><p>  [7]華東師范大學(xué)數(shù)學(xué)系.數(shù)學(xué)分析.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6-195,200-233.</p><p>  [8]吉林大學(xué)數(shù)學(xué)系.數(shù)學(xué)分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57-89,118-123. </p><p>  [9]徐利治.數(shù)學(xué)分析的方法及立體選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5-7,71-88,100-112.

81、</p><p>  [10]裴禮文.數(shù)學(xué)分析中的典型問題與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42-375.</p><p>  [11]李長明.周煥山.初等數(shù)學(xué)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253-263.</p><p><b>  成果聲明</b></p><p>  本人鄭重聲明:所提交的畢業(yè)

82、論文是在指導(dǎo)老師的指導(dǎo)下獨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盡我所知,文中除特別標注和致謝的地方外,學(xué)位論文中不包含其他個人或集體已經(jīng)發(fā)表或撰寫過的研究成果,對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和集體,均在文中標明.</p><p>  如有侵犯他人著作權(quán)的行為,又本人承擔(dān)責(zé)任.</p><p><b>  在此聲明.</b></p><p>  簽名:鄧向江

83、 日期:2013年5月10號</p><p><b>  致 謝</b></p><p>  在論文的準備和寫作過程中,要特別感謝朱克超老師對我的指導(dǎo)和督促,同時要感謝他的諒解和包容.沒有了朱老師就沒有我今天的論文,求學(xué)歷是艱苦的,但又是快樂的.我也要感謝我的其他老師和同學(xué)們,是他們給予我的幫助讓我走過大學(xué)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在那些艱苦的日子里是他們激勵我、鼓勵我,讓我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