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 6 章 溫里劑,一、含義 凡以溫里藥為主組成,具有溫里助陽、散寒通脈作用,用以治療里寒證的方劑,統(tǒng)稱溫里劑。本類方劑是根據《素問·至真要大論》“寒者熱之”、“治寒以熱”的理論立法,屬于“八法”中的溫法。,二、適應證 溫里劑適用于里寒證。里寒證是寒傷臟腑、經絡而發(fā)生的病證。其成因不外寒邪直中和寒從中生兩個方面。寒主凝滯、收引,易傷陽氣,因此無論外入之寒,或是內生之寒,都會導致經脈收引,氣血津液凝澀,
2、呈現(xiàn)出陽失溫煦,氣血運行不暢,津液輸布失調等多種病理變化,故里寒證常表現(xiàn)出但寒不熱,畏寒踡臥,口淡不渴,小便清冷,苔白脈沉的臨床特征。寒邪易傷陽氣,陽虛易生內寒,寒愈盛則陽愈虛,而陽愈虛則寒愈盛,二者常相因為病。里寒證以寒盛為主,不同程度涉及到陽虛;若以陽虛為主者,則屬陽虛證,當用補陽之劑治療。,三、分類 由于寒邪所傷臟腑經絡不同,臨床主證各異,病情輕重緩急有別,所以里寒證又有中焦虛寒、陰盛陽衰、寒凝經脈的區(qū)別,故本章方劑相應地
3、分為溫中祛寒、回陽救逆、溫經散寒三類。,四、注意1使用溫里劑時,首應明辨寒熱的真假,對于真熱假寒證不可誤投溫里劑,以免火上添油。2素體陰虛或失血的病人,不可過劑,以防劫陰動血。3由于寒邪易傷陽氣,故本類方劑多與補氣藥物配伍,使陽復寒散。4若陰寒太盛出現(xiàn)服熱藥入口即吐者,可熱藥涼服,或少佐寒涼之品,以防格拒不納。,第 節(jié) 溫中祛寒,1.適應證:溫中祛寒劑,具有溫補脾胃陽氣以祛除中焦寒邪的作用,適用于中焦虛寒證。癥見脘腹冷痛,四
4、肢不溫,嘔吐泄瀉,不思飲食,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脈沉遲等。 2.組方特點:常以溫中散寒藥如干姜、桂枝、吳茱萸等與益氣健脾藥如人參、白術、炙甘草等為主組成方劑。若中焦虛寒,腹痛里急者,常用桂枝湯重加飴糖組方,以溫中緩急止痛;若肝胃虛寒,嘔逆為主者,則以吳茱萸、生姜為主組方,以溫中降逆止嘔。代表方如理中丸、小建中湯、吳茱萸湯等。,,理中丸 《傷寒論》,,【組成】干姜 人參 白術 甘草炙,各三兩(各9g) 【方歌】理中散寒
5、又溫陽, 人參白術草干姜, 主治脾胃虛寒證, 丸不及湯效果良。,【功用】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主治】1.脾胃虛寒證。脘腹綿綿作痛,喜溫喜按,嘔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潤,脈沉細或沉遲無力。2.陽虛失血證。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質清稀。3. 脾胃虛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涎唾;或小兒慢驚等。,【方解】
6、,,【配伍特點】溫補并用而以溫為主。辛熱與甘溫相配,溫中祛寒力增,且有益氣健脾之功。 【辨證要點】本方為溫陽健脾,治療中焦虛寒證的基礎方。臨床以脘腹綿綿作痛,嘔吐,便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細為辯證要點。,【典型病案】 1.某女,3歲半,1999年11月6日就診。其母代訴:患兒腹瀉5天,在市某醫(yī)院經中西藥物治療后無效,且日漸加重,經人介紹來我院門診要求服中藥治療。診見腹瀉為水樣大便,日行5~6次,伴納差,倦怠
7、,面色蒼白,舌質淡,苔白,脈沉無力。大便常規(guī)檢查:脂肪球(+++)。治以溫中健脾止瀉。,處方:黨參6g,焦白術6g,干姜3g,炙甘草3g,車前草7g,炒山楂10g,神曲6g。服藥2劑,大便次數(shù)明顯減少,食欲增加;3劑病告痊愈,復查大便常規(guī)正常。(王愛蓉.理中丸加味治療小兒泄瀉50例.湖南中醫(yī)雜志,2002,18(2):49),,小建中湯 《傷寒論》,【組成】桂枝三兩(9g),去皮 甘草二兩(6g),炙 大棗十二枚(6枚),擘
8、芍藥六兩(18g) 生姜切,三兩(9g) 膠飴一升(30g)【方歌】 小建中含桂枝湯, 倍用芍藥加飴糖, 溫中補虛益氣血, 和里緩急調陰陽。,【功用】溫中補虛,和里緩急。 【主治】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證。腹中攣痛,喜得溫按,神疲乏力,虛怯少氣;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色無華;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煩熱,咽干口燥,舌淡苔白
9、,脈細弦。,【方解】,【配伍特點】辛甘化陽之中,又具酸甘化陰之用,辛散與酸收并用,溫而不燥,柔而不膩。溫中補虛之中體現(xiàn)和里緩急,化生陰陽之中又可調和營衛(wèi),藥性緩和,用途廣泛。【辨證要點】本方既是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之劑;又為調和陰陽,柔肝理脾的常用方劑。臨床以腹中攣急疼痛、喜溫喜按、舌淡、脈細弦為辨證要點。,【類方比較】,,,吳茱萸湯《傷寒論》,【組成】 吳茱萸一升,洗(9g) 人參三兩(9g) 生姜六兩(18g),切 大棗十二枚(
10、4枚),擘.【方歌】吳茱萸湯參棗姜, 溫中補虛止嘔良, 肝胃虛寒上逆證, 服用此方胃氣降。,【功用】 溫中補虛,降逆止嘔。 【主治】肝胃虛寒,濁陰上逆證。食后泛泛欲嘔,或嘔吐酸水,或干嘔,或吐清涎冷沫,胸滿脘痛,巔頂頭痛,畏寒肢冷,甚則伴手足逆冷,大便泄瀉,煩躁不寧,舌淡苔白滑,脈沉弦或遲。,【方解】,【配伍特點】肝胃兼治,溫
11、補并行;主以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佐以益氣護陰?!颈孀C要點】本方為治療肝胃虛寒,濁陰上逆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食后欲嘔、或巔頂疼痛、干嘔吐涎沫、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脈弦細而遲為辨證要點。,【典型病案】 任某,女,37歲,1982年7月6日初診?;颊呤鲎?982年元月即感頭痛、頭暈、乏力、納差、惡心、嘔吐,經中西醫(yī)屢治無效,爾后病情逐漸加重,至4、5月間已臥床不起,7月6日由人攙扶來診。診時頭痛、頭暈,耳鳴眼花,項強惡心,嘔吐清水,納
12、差,心下痞塞,吐白色粘液,口干不欲飲,喜食涼物,舌苔薄黃,舌質淡紫有裂紋,齒痕明顯,脈數(shù)。,患者喜食涼物,口干嘔吐,舌苔薄黃,脈數(shù),酷似胃熱沖逆之候,但細審其舌,雖苔黃舌體有裂紋,但舌質卻淡紫,中焦虛寒之象畢露,故舍胃熱上逆之假象,認準胃中虛寒之真形,毅然投吳茱萸湯:吳茱萸4.5g,黨參10g,生姜9g,大棗3枚。服藥4劑,諸癥大減。為求速效,7月10日二診時將方中吳茱萸改為10g,生姜改為20g,藥后病人感煩躁、失眠、多夢,又于方中加
13、黃連6g,肉桂5g,患者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等癥反而加劇。于是重審辨證,再投初診之方,服5劑而諸癥悉除。(劉渡舟等.當代醫(yī)家論經方.第1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3.604),第 節(jié) 回陽救逆,1.適應證:適用于陰盛陽衰,甚或陰盛格陽、戴陽的急危重證。病涉心、脾、腎三臟,以少陰心腎為主而尤責于腎陽衰微。癥見四肢厥逆 ,精神萎靡,惡寒踡臥,嘔吐腹痛,下利清谷,甚或冷汗淋漓,脈微欲絕。 2.組方特點:常用辛熱助陽的藥物如附子、干
14、姜、肉桂等為主組方,并配伍人參、炙甘草以益氣固脫。若陰寒極盛,服熱藥拒藥不納時,又可反佐苦寒咸潤的藥物如童便、豬膽汁等以防格拒。代表方如四逆湯、參附湯。,,四逆湯 《傷寒論》,【組成】甘草二兩(6g),炙干姜一兩半(6g) 附子一枚(15g),生用,去皮,破八片 【方歌】 四逆湯用草附姜, 回陽救逆基礎方, 心腎陽衰寒厥證,
15、大辛大熱救亡陽。,【功用】回陽救逆。 【主治】心腎陽衰寒厥證。四肢厥逆,惡寒踡臥,神衰欲寐,面色蒼白,腹痛下利,嘔吐不渴,舌苔白滑,脈微細。,【方解】,【配伍特點】一是大辛大熱的姜附組合,回元陽與溫中陽并行,先后天并治,脾腎兼顧;二是辛散溫燥的姜附與益氣甘緩的甘草同用,峻中有緩,散中有收,溫中有補?!颈孀C要點】本方為回陽救逆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蒼白,脈微細為辨證要點。,,回陽救急湯 《傷寒六書》,【組成】熟
16、附子(9g) 干姜(6g) 人參(6g) 甘草炙(6g) 白術炒(9g ) 肉桂(3g) 陳皮(6g) 五味子(3g) 茯苓(9g) 半夏制(9g)【方歌】 回陽救急六君會, 桂附二姜與五味, 臨服加入麝三厘, 陰寒厥逆一風吹。,【功用】回陽固脫,益氣生脈。 【主治】寒邪直中三陰,真陽衰微證。四肢厥冷,神疲欲寐,惡寒
17、踡臥,吐瀉腹痛,口不渴,甚則身寒戰(zhàn)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脈沉微,甚或無脈。,【方解】,【配伍特點】溫腎壯陽與健脾益氣同施,脾腎并補,相輔相成;芳香辛散與味酸收斂并用,散中有補,發(fā)中有收?!颈孀C要點】本方是治療寒邪直中三陰 , 真陽衰微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四肢厥冷、神衰欲寐、下利腹痛、脈微或無脈為辨證要點。,第 節(jié) 溫經散寒,1.適應證:溫經散寒劑,具有溫散陰寒、通利血脈的作用,適用于寒凝經脈及陰疽證。前者癥見手
18、足厥寒,或痛經、肢體痹痛、凍瘡、血痹等;后者見脫疽、流注、痰核、鶴膝風等。 2.組方特點:對寒凝經脈證常以溫經散寒藥如桂枝、細辛與養(yǎng)血活血藥如當歸、白芍等配伍組成方劑;而對陰疽證則以溫補營血、溫腎填精藥如熟地黃;鹿角膠等與溫通血脈、祛散寒凝之肉桂、炮姜等為主組方。代表方如當歸四逆湯、陽和湯。,,當歸四逆湯 《傷寒論》,【組成】當歸三兩(12g) 桂枝三兩(9g),去皮 白芍三兩(9g) 細辛三兩(3g) 甘草二兩(6g)炙
19、通草二兩(6g)大棗二十五枚(8枚),擘。【方歌】當歸四逆桂芍棗, 細辛通草與甘草, 溫經散寒通血脈, 血虛寒厥服之笑。,【功用】溫經散寒,養(yǎng)血通脈。 【主治】血虛寒厥證。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方解】,【配伍特點】溫通與補養(yǎng)并用,以溫為主,既祛經脈之寒凝,又補已虛之營血,溫而不
20、燥,補而不滯,標本兼顧?!颈孀C要點】本方是養(yǎng)血溫經散寒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脈細欲絕為辨證要點。,【類方鑒別】,【典型病案】 王某,女,38歲,農民,以發(fā)作性雙手指蒼白、青紫、疼痛1年余為主訴于2002年1月6日來診,門診號0765?;颊?000年冬季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上癥,遇寒冷則發(fā)作,取暖后漸緩解。每年冬季頻發(fā),發(fā)作短則數(shù)分鐘,長則近1小時,發(fā)作時手指冰涼、麻木,有疼痛感,活動受限。在多家醫(yī)院檢查,排除結締組織
21、病、阻塞性動脈疾病、神經系統(tǒng)疾病等。曾注射脈絡寧注射液、復方丹參注射液及口服中藥(不詳)治療,無明顯療效。查體:無陽性體征,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冷水浸泡實驗陽性。,中醫(yī)診斷:痹證(血虛寒痹)。西醫(yī)診斷:原發(fā)性雷諾氏綜合征。給予基本方藥當歸四逆湯加味:當歸15g,桂枝9g,川芎9g,白芍9g,赤芍9g,細辛3g,木通9g,威靈仙15g,桑枝30g,防風9g,炙甘草9g,大棗5個。3劑,水煎服,頭煎加水500ml,煎取200ml,二煎
22、加水400ml,煎取200ml。服完3劑,癥狀發(fā)作減輕,無不適反應。繼服6劑,癥狀大減,發(fā)作次數(shù)明顯減少。再予6劑,癥狀偶有發(fā)作,無不良反應。又服6劑,癥狀不再發(fā)作。繼服9劑至第二療程完畢,一直未再發(fā)作,復作冷水浸泡試驗陰性。隨訪直今患者未再發(fā)作。(張國斌.當歸四逆湯加減治療原發(fā)性雷諾氏綜合征31例.吉林中醫(yī)藥,2004,24(9):23),,陽和湯 《外科證治全生集》,【組成】熟地黃一兩(30g) 麻黃五分(2g) 鹿角膠三錢(9
23、g) 白芥子二錢(6g),炒研 肉桂一錢(3g),去皮,研粉 生甘草一錢(3g) 炮姜炭五分(2g)【方歌】陽和重用熟地黃, 鹿桂麻芥草炮姜, 溫陽補血散寒凝, 陰證瘡瘍癰疽方。,【功用】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主治】陰疽。如貼骨疽、脫疽、流注、痰核、鶴膝風等,患處漫腫無頭,皮色不變,酸痛不熱,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遲細。,【方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