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賞文庫
全部分類
  • 抗擊疫情 >
    抗擊疫情
    病毒認知 防護手冊 復工復產 應急預案 防控方案 英雄事跡 院務工作
  • 成品畢設 >
    成品畢設
    外文翻譯 畢業(yè)設計 畢業(yè)論文 開題報告 文獻綜述 任務書 課程設計 相關資料 大學生活 期刊論文 實習報告
  • 項目策劃 >
    項目策劃
    土地準備 規(guī)劃設計 開工開盤 項目綜合 竣工移交 售后移交 智慧方案 安全專項 環(huán)境影響評估報告 可行性研究報告 項目建議書 商業(yè)計劃書 危害評估防治 招投標文件
  • 專業(yè)資料 >
    專業(yè)資料
    人文法律 環(huán)境安全 食品科學 基礎建設 能源化工 農林牧畜 綜合待分類 教育經(jīng)驗 行政人力 企業(yè)管理 醫(yī)學衛(wèi)生 IT技術 土木建筑 考研專題 財會稅務 公路隧道 紡織服裝
  • 共享辦公 >
    共享辦公
    總結匯報 調研報告 工作計劃 述職報告 講話發(fā)言 心得體會 思想?yún)R報 事務文書 合同協(xié)議 活動策劃 代理加盟 技術服務 求職簡歷 辦公軟件 ppt模板 表格模板 融資協(xié)議 發(fā)言演講 黨團工作 民主生活
  • 學術文檔 >
    學術文檔
    自然科學 生物科學 天文科學 醫(yī)學衛(wèi)生 工業(yè)技術 航空、航天 環(huán)境科學、安全科學 軍事 政學 文化、科學、教育、 交通運輸 經(jīng)濟 語言、文字 文學 農業(yè)科學 社會科學總論 藝術 歷史、地理 哲學 數(shù)理科學和化學 綜合性圖書 哲學宗教
  • 經(jīng)營營銷 >
    經(jīng)營營銷
    綜合文檔 經(jīng)濟財稅 人力資源 運營管理 企業(yè)管理 內控風控 地產策劃
  • 教學課件 >
    教學課件
    幼兒教育 小學教育 初中教育 高中教育 職業(yè)教育 成人教育 高等教育 考研資源 試題真題 作業(yè)習題 課后答案 綜合教學
  • 土木建筑 >
    土木建筑
    專項施工 應急預案 建筑規(guī)范 工藝方案 技術交底 施工表格 圖片圖集
  • 課程導學 >
    課程導學
    醫(yī)學綜合 中醫(yī)養(yǎng)生 醫(yī)學研究 身心發(fā)展 醫(yī)學試題 影像醫(yī)學 醫(yī)院辦公 外科醫(yī)學 老年醫(yī)學 內科醫(yī)學 婦產科 神經(jīng)科 醫(yī)學課件 眼鼻喉科 皮膚病科 腫瘤科 兒科醫(yī)學 康復醫(yī)學 全科醫(yī)學 護理學科 針灸學科 重癥學科 病毒學科 獸醫(yī) 藥學
    • 簡介:華中農業(y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鯉春病毒血癥病毒單克隆抗體的制備及其免疫學檢測方法的建立姓名張朋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yè)水產養(yǎng)殖指導教師陳孝煊201105華中農業(yè)大學2011屆碩十學位論文行初步分析,結果顯示,1F1、3F5、4F9可能識別相同的表位,3EL則可能識別不同的表位。間接免疫熒光試驗結果顯示4株單抗均能對染毒病灶產生特異性的熒光染色。這些單抗的成功制備為SVCV免疫學檢測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礎。4以制備的鯉春病毒血癥病毒SVCV單克隆抗體4F9和羊抗SVCV血清建立了SVCV雙抗體夾心ELISA法。采用方陣滴定法確定了抗原、抗體的最佳反應濃度,并對ELISA各反應條件進行優(yōu)化。結果顯示單抗最佳包被濃度為25“G/ML,最佳封閉液為2%BSA,37℃封閉1H。羊抗血清最佳反應濃度為11000,HRP標記抗羊IGG最佳反應濃度為14000。同時本研究選擇TMB作為底物,以無水乙醇作溶劑。試驗結果表明底物最佳作用時間為室溫反應10MIN。該方法對SVCV檢測靈敏度為40RIG/ME。特異性實驗結果表明對KHV、HRV、ⅦSV、IHNV檢測結果均為陰性,表明該方法特異性良好。關鍵詞鯉春病毒血癥病毒;單克隆抗體;亞型;N蛋白;雙抗體夾心ELISA法N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08
      頁數(shù): 53
      3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廣西豬乙型腦炎病毒的分離鑒定及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姓名李茂寧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yè)預防獸醫(yī)學指導教師黃偉堅趙武20100601種公豬精液分別接種BHK.21細胞、乳鼠及雞胚進行JEV的分離。通過RTNESTEDPCR檢測、間接免疫熒光試驗、病毒感染力TCID50的滴定、中和試驗等的鑒定,證實所分離的兩株為乙型腦炎病毒,分別命名為GP株和LC株。應用RTPCR擴增出GP株和LC株的E基因,并進行了序列測定分析。遺傳進化分析表明,分離得到的GP株和LC株均屬于基因型III型,與疫苗株SAL4.14.2的親緣關系最近。GP株和LC株之間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均為99.8%;GP株和LC株與疫苗株SAL4.14.2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別為99.7%和99.8%,氨基酸同源性分別為99.4%和99.6%。與疫苗株SAL4.14.2的E蛋白相比較,GP株存在3個氨基酸差異;LC株有2個氨基酸差異。兩個毒株E163位氨基酸的變異QR可能引起其抗原活性的改變。最后,應用豬乙型腦炎乳膠凝集試驗抗體檢測試劑盒對2008.2009年從廣西12個市采集的L676份豬血清進行乙腦流行病學調查。結果,1676份血清中,JE抗體陽性923份,陽性率為55.1%,表明廣西存在普遍的JE感染。不同地區(qū)、不同季節(jié)甚至不同年份,豬群JE抗體陽性率均有所不同,說明了廣西豬JE感染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季節(jié)性。關鍵詞乙型腦炎乙型腦炎病毒套式RTPCR分離鑒定E基因血清流行病學IL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07
      頁數(shù): 83
      15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腸道病毒71型EV71是導致手足口病重癥病例的重要病原體之一,具有明顯的嗜神經(jīng)性,可導致腦炎、腦干腦炎、無菌性腦膜炎、腦脊髓炎、脊髓灰質炎樣綜合征等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變。EV71于1969年首次在美國加州患有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的新生兒糞便標本中分離出來,此后在歐亞國家及我國全國范圍內廣泛流行,累及我國各省、市和自治區(qū)。規(guī)模較大、較為嚴重的一次為1998年在臺灣爆發(fā)的EV71流行,在該次流行中,共有405例重癥患兒,其中78例死亡,死亡率占重癥患者的192%。據(jù)衛(wèi)生部統(tǒng)計,2012年,全國手足口病患病人數(shù)已達到2168737人,死亡567人。其死亡原因主要由于EV71感染引發(fā)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炎癥反應并導致肺水腫、心肌炎等并發(fā)癥,但其致炎癥反應發(fā)生機制目前還不明確。在治療方面,尚缺乏特異、高效的抗病毒藥物,抑制炎癥反應和對癥治療是主要治療措施。在EV71感染的臨床治療中,糖皮質激素常被用于抑制神經(jīng)的炎癥反應,但其對機體全身性的免疫抑制,具有較大的毒副作用并可導致病毒感染擴散,易引起繼發(fā)性細菌感染等嚴重不良反應。因此,為應對EV71的流行及降低死亡率,充分認識EV71感染導致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炎癥反應機制顯得極為重要。利用流行病學和分子流行病學對河南無菌性腦膜炎疫情和山東臨沂手足口病疫情進行分析。引起河南無菌性腦膜炎疫情的病原體為柯薩奇B5病毒,系統(tǒng)進化分析顯示該病毒屬于E亞型,重癥分離株在進化上形成一單獨分支,VP1區(qū)95位點氨基酸可能為CVB5病毒重要的毒力決定簇。引起山東臨沂手足口病疫情的病原體為腸道病毒71型,系統(tǒng)進化分析顯示該病毒屬于C4亞型,此次疫情毒株由3條傳播鏈進行傳播,重癥分離株與輕癥分離株在VP1區(qū)145位氨基酸差異顯著,說明該位點可能為EV71病毒重要的毒力決定簇。腸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在國內廣泛流行,對嬰幼兒的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威脅。通過對腸道病毒流行的大量監(jiān)測,我們發(fā)現(xiàn)基因變異促進了病毒毒力增強,從而加重了感染所引起的癥狀。然而,EV71致病機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致病機制研究還處于摸索階段。EV71在國內流行主要以C4亞型為主,而C4亞型對動物敏感性低,感染動物模型極不易構建,為研究C4亞型的致病機制帶來了阻礙。為應對國內EV71感染的嚴峻形勢,我們利用EV71C4亞型毒株AH0806建立感染小鼠致炎癥反應模型,以此來研究EV71感染致炎機制,為有效控制EV71感染,開發(fā)特異性抗病毒藥物和疫苗開拓新思路。首先,我們對EV71感染小鼠模型生存、體征情況進行觀察。腹腔注射EV71病毒107TCID50感染1日齡昆明小鼠,小鼠感染后會出現(xiàn)消瘦、震顫、頸部僵硬、抽搐、肢體癱瘓等典型發(fā)病癥狀。感染組小鼠從第4天開始陸續(xù)出現(xiàn)死亡,第6天全部死亡。感染組從第2天開始,體重增長趨于平緩,直到第6天全部死亡為止,感染組第36天體重顯著低于空白對照組P<005。感染組小鼠從第3天開始活動力明顯降低,第4天出現(xiàn)后肢癱瘓,第6天不能活動、無法進食、呼吸衰竭。感染后36天出現(xiàn)定向障礙。沒有出現(xiàn)皮膚出疹的情況。從生存率上可以看出AH0806株對小鼠極為敏感,屬于鼠適應株。在體征上,本模型基本符合人感染EV71重癥癥狀,適合進一步開展致病機制研究。為了解小鼠體內感染EV71的分布情況以及EV71在體內的傳播方式,我們采用實時定量PCR、組織病毒滴度測定、免疫組織化學等技術手段對EV71感染小鼠16天的血、腦、肺、小腸、后肢肌肉、肝、脾、腎等組織器官病毒時空分布進行測定。結果顯示,在時間順序上,小鼠感染1天后僅在血中檢測到病毒,小腸、肺、骨骼肌、脊髓在感染2天后可檢測到病毒,腦是最后檢測出病毒的組織,肝、腎、脾均沒有發(fā)現(xiàn)病毒感染。在感染病毒累積量上,血液在整個感染過程中病毒滴度比較平緩,說明感染造成了持續(xù)的病毒血癥骨骼肌內病毒滴度明顯高于其它組織,說明骨骼肌是EV71復制的最主要靶器官腦和脊髓感染的病毒量僅次于骨骼肌,也是EV71攻擊的主要靶器官,另外,免疫組化結果顯示,EV71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僅感染腦干和脊髓的神經(jīng)元小腸和肺感染量最低。根據(jù)以上結果,我們可以推測出EV71在體內以兩種方式進行傳播首先,病毒進入腹腔后,可能通過淋巴組織迅速進入血液,同時感染小腸,隨后病毒隨血液傳播到骨骼肌、肺等靶組織感染并在其內復制。其次,在感染時間上脊髓要先于腦,而腦的感染時間要滯后于其它組織器官,同時免疫組化結果顯示EV71感染腦部僅能感染腦干部位,這說明EV71進入腦是從脊髓傳播而來,因此EV71進入腦部可能是按照從外周神經(jīng)到脊髓再到腦的神經(jīng)通路進行傳播。為了解EV71感染對組織的損傷程度,我們利用HE染色對EV71感染小鼠各器官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測。EV71感染小鼠腦部僅腦干檢測到病毒感染,腦干受損傷神經(jīng)元附近出現(xiàn)大量的單核細胞浸潤現(xiàn)象,多發(fā)性增生的膠質細胞聚集形成膠質小結部分神經(jīng)元顯著腫脹、變性、壞死,噬神經(jīng)細胞現(xiàn)象明顯小血管周圍出現(xiàn)袖套樣炎性細胞浸潤,以單核、淋巴細胞為主及少量中性粒細胞,說明腦干發(fā)生了劇烈的炎癥反應。骨骼肌內發(fā)生明顯的肌纖維斷裂,出現(xiàn)大量的炎性細胞,造成嚴重的壞死性肌炎。小腸感染后并沒有發(fā)生明顯的病理變化,說明小腸對機體免疫反應的耐受作用要明顯大于其它組織。心臟出現(xiàn)灶性收縮帶壞死,血管淤血、部分管腔單核、淋巴細胞比例增高。肺部支氣管壁炎性細胞浸潤,肺泡壁增寬伴數(shù)量不等的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浸潤,部分肺泡不張、實變,或肺泡腔見較多巨噬細胞及多核巨細胞。肝臟局部出現(xiàn)以淋巴細胞為主的炎性細胞浸潤細胞。脾中性粒細胞浸潤,脾竇淤血。腎小球附近及腎盂出現(xiàn)炎性細胞浸潤。以上結果顯示,腦干、脊髓等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嚴重,EV71嗜神經(jīng)現(xiàn)象明顯,出現(xiàn)嚴重的腦干腦炎和腦脊髓炎,與人感染EV71死亡病例腦干炎癥損傷情況極為相似,因此這可能成為EV71感染小鼠致死的最主要原因。骨骼肌、肺、肝、脾、腎等多器官系統(tǒng)性炎癥反應,進一步加速了感染小鼠的死亡。為了解EV71感染對器官功能的損傷程度,我們對EV71感染小鼠血清丙氨酸轉氨酶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T、肌酐CR及尿素氮BUN等肝腎功能指標進行測定,發(fā)現(xiàn)ALT、AST、BUN在感染末期發(fā)生明顯改變,說明在感染后期肝腎功能發(fā)生異常。組織病毒檢測并沒有在肝腎發(fā)現(xiàn)EV71感染,但病理學檢查顯示肝腎在感染后期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炎癥反應,從而導致肝腎功能發(fā)生異常。因此,可以推測肝腎損傷可能由神經(jīng)或免疫調節(jié)紊亂導致,同時肝腎功能失調也會加速感染小鼠的死亡,這將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EV71感染引起的神經(jīng)和免疫調節(jié)機制。為研究EV71感染小鼠炎癥發(fā)生機制,我們對EV71感染小鼠血清31種細胞因子進行流氏細胞測定,發(fā)現(xiàn)GCSF、IL1Α、IL6、IP10、KC、MCP1、MIP1Β、RANTES、IFNΓ、TNFΑ等10種因子在EV71感染過程中發(fā)生明顯變化,說明EV71感染引起體內細胞因子風暴產生。細胞因子在抗病毒反應、參與炎癥反應、調節(jié)免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IL6、IFNΓ、IP10、MIP1Β和TNFΑ是參與炎癥反應主要因子,其水平大幅升高,說明EV71感染小鼠體內發(fā)生劇烈炎癥反應,同時這些因子已成為預測EV71感染重癥的標志檢測物。細胞因子風暴的產生不僅能保護機體防御病毒入侵,還能嚴重地影響了機體的免疫耐受作用,也是引起EV71重癥、死亡病例的重要原因。因此,EV71感染小鼠細胞因子變化水平,進一步闡明了機體在EV71感染過程中的免疫調節(jié)機制,對降低EV71感染重癥患者的病死率有重要意義。綜合國內外研究結果以及我們動物實驗結果,腦部炎性損傷是EV71感染重癥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們重點關注EV71感染小鼠腦部炎性損傷機制。而補體系統(tǒng)是炎癥反應發(fā)生的中心,在H1N1流感等病毒的致炎機制中起關鍵作用。因此,本研究也重點關注補體系統(tǒng)在EV71腦部炎性損傷中所起的作用。通過對補體C3D蛋白免疫組化分析顯示,EV71感染小鼠腦干和肌肉炎癥反應發(fā)生部位部位出現(xiàn)C3D沉積,這表明補體系統(tǒng)激活。WESTERNBLOT結果顯示,腦部補體C3D蛋白在感染前期和后期大量表達,推測補體系統(tǒng)以兩種不同激活途徑參與抗病毒和炎癥反應。補體抑制因子DAF和CD59MRNA表達量由前期升高迅速轉為下降,表明在EV71感染小鼠過程,補體系統(tǒng)在感染前期參與了抗病毒反應和趨化炎癥因子反應,而后期補體系統(tǒng)由于補體調控分子的抑制作用下降,直接導致機體的耐受力下降,結合補體大量激活,從而加劇了炎癥反應的程度,其產生的MAC也對機體正常組織產生傷害。由此,我們可以推測,補體在EV71感染至炎癥反應和機體耐受力方面可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文獻報道MIRNA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和免疫調節(jié)方面起重要的調控作用。在分子水平上,我們對MIRNA對EV71感染小鼠致腦部炎癥反應調控機制進行了初步研究。利用MIRNA芯片對EV71感染3天和6天的小鼠MIRNA表達譜進行了檢測。在EV71感染小鼠腦中共檢測出398條MICRNA。感染3天的MICRNA表達譜明顯不同于感染6天。感染3天與對照3天MICRNA表達差異不明顯,而感染6天與對照6天的MICRNA表達出現(xiàn)較大差異。因此,在EV71感染小鼠過程中,MICRNA表達隨時間變化。EV71感染后3天,感染組僅有2個MIRNA發(fā)生下調,而感染后6天,感染組有38個MIRNA發(fā)生下調,22個MIRNA發(fā)生上調。這表明EV71感染小鼠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過程中,MIRNA發(fā)揮了調控作用。對差異表達MIRNA預測靶標進行GO分析和PATHWAY分析,發(fā)現(xiàn)差異表達的MIRNA對軸突導向通路、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號通路、神經(jīng)生長因子通路等神經(jīng)活動、免疫調節(jié)途徑調控作用明顯,這表明腦內MIRNA參與了EV71感染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炎癥反應的調控,為深入了解EV71感染致炎機制提供分子基礎。綜合上述研究內容,本研究對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疫情進行流行病學和分子流行病學調查,分析腸道病毒基因的變異進化規(guī)律,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學依據(jù)。本研究通過EV71感染致炎癥反應小鼠模型,確定EV71可感染腦、脊髓、骨骼肌、肺、小腸等多組織器官并造成炎癥反應和功能障礙,推斷EV71在小鼠體內可能通過血液和神經(jīng)兩種途徑進行傳播,細胞因子和補體在炎癥反應和機體耐受方面起重要作用,并在分子水平上初步確定MIRNA參與了EV71感染小鼠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炎癥反應的調控。本研究為EV71感染小鼠致炎癥反應機制提供了重要數(shù)據(jù),也為研制EV71病毒疫苗和抗病毒藥物提供了分子靶標,有助于深入闡述EV71感染宿主致病機制。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07
      頁數(shù): 141
      2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第一部分病毒性肝炎病原學分析目的通過系列血清檢測對臨床病毒性肝炎作病原學分析。方法收集急性病毒性肝炎住院病例病案采集病例系列血清及糞便標本采用ELISA方法檢測病毒性肝炎血清標志物RTNPCR方法行糞便戊型肝炎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各型肝炎中臨床最易在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急性發(fā)作之間造成誤診。結論系列血清檢測可提高臨床病毒性肝炎診斷的準確性。第二部分急性病毒性肝炎癥狀特征比較目的比較各型急性病毒性肝炎不同的癥狀特征。方法收集急性病毒性肝炎住院病例病案資料運用統(tǒng)計方法比較各型肝炎癥狀特征指標。結果男性青壯年是乙肝的高發(fā)人群甲肝3970±1586和乙肝3984±1169較戊肝發(fā)病年齡輕4900±1452甲肝患者發(fā)熱的比例80%最高乙肝患者血清ALT139147±56617UL、AST83243±78652UL水平和膽紅素異常率100%在各型肝炎中最高而戊肝的前白蛋白009±006GL、白蛋白3881±410GL、C3080±041GL、C4018±017GL、CHE592042±140373UL等指標在各型肝炎中均最低而其膽汁酸TBA21595±15524ΜMOLL在各型肝炎中最高。結論戊肝的肝損傷相對其他幾型肝炎更嚴重。第三部分2005年閔行區(qū)急性病毒性肝炎網(wǎng)絡直報工作質量分析目的分析2005年閔行區(qū)急性病毒性肝炎網(wǎng)絡直報工作質量。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05年12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tǒng)中上海市閔行區(qū)急性病毒性肝炎報告資料、復旦大學附屬第五人民醫(yī)院傳染科病毒性肝炎住院病例病案信息運用質量分析指標報告率、及時率、完整率、更正率、正確率評估報告質量。結果2005年閔行區(qū)急性病毒性肝炎網(wǎng)絡報告率100%報告及時率9279%其中二級醫(yī)院及時率較社區(qū)醫(yī)院及時率高完整率以病例工作單位信息缺失較嚴重另有部分病例聯(lián)系電話缺失住院病例醫(yī)院及時更正率7687%報告正確率655%。結論2005年閔行區(qū)急性病毒性肝炎網(wǎng)絡報告質量較好其中突出的問題是因臨床診斷的錯誤而造成報告錯誤。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07
      頁數(shù): 49
      2人已閱讀
      ( 4 星級)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08
      頁數(shù): 74
      7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所引起的世界范圍的傳染性疾病,其包膜蛋白乙肝表面抗原HTEPATITISBSURFACEANTIGEN,HBSAG是感染HBV的重要標志。目前臨床檢測血清漿中HBSAG常用以酶標板為載體雙抗體夾心EUSA法。磁分離酶聯(lián)免疫測定法MAGICAFFINITYIMMUNOASSAY,MAIA是20世紀80年代出現(xiàn)的一種檢測方法。將酶聯(lián)免疫檢測系統(tǒng)與磁性微粒分離系統(tǒng)相結合,具有高敏感性、高特異性、無污染、無毒性、操作簡便和樣品用量少等優(yōu)點。本研究以新型磁性復合微粒一金磁微粒FEOAU微粒為載體,建立了HBSAG檢測的磁分離酶聯(lián)免疫法。即將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單克隆抗體ANTIHBSMCAB包被于金磁微粒的表面,加入對照血清,再加入辣根過氧化物酶HRP標記的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多克隆抗體ANTIHBSPCABHRP,37。C孵育25MIN,形成雙抗體夾心復合物,引入TMB底物后,復合物上的酶則催化底物顯色,最后通過酶標儀檢測顯色液的吸光度值來檢測HBSAG的濃度。通過標準HBSAG血清盤對該方法進行了驗證和比較。結果表明,磁分離酶聯(lián)免疫法的批內及批間相對標準偏差較小120~7%;乙肝病毒表面抗原ADR,ADW,AY三種亞型的最低檢出濃度分別為05NGML,05NGML及10NGML,其靈敏度與目前商品化ELISA試劑盒的檢測結果相當;用本法對203份血樣進行檢測,結果與商品化ELISA試劑盒的檢測結果完全一致?;瘜W發(fā)光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CENCEIMMUNOASSAY,CLIA具有極高的靈敏度和較寬的線性范圍,將其引入到磁分離酶聯(lián)免疫系統(tǒng)中可進一步提高方法的靈敏度。因此本實驗引入IUMINOLHOHRP發(fā)光體系,通過對碘苯酚PIP對化學發(fā)光增強,建立了檢測HBSAG的磁分離酶聯(lián)免疫化學發(fā)光法。通過條件優(yōu)化,選擇HRP標記抗體的稀釋度為11000,溫育時間為25MIN,以01MOLLCBS緩沖液PH95為化學發(fā)光緩沖介質,選擇魯米諾、過氧化氫及對碘苯酚的濃度分別為510MOLL,110MOLL和110MOLL,建立了HBSAG的濃度與其相對發(fā)光光子數(shù)值之間的標準曲線,結果顯示,線性良好,R0996,線性范圍為4~1100PGML,檢測限為86X10NGML,比目前商品化試劑盒檢測限通常為05~1NGML的靈敏性提高了1000倍。在線性范圍內選取濃度為410GML,的HBSAG標準品,重復測定11次,其測定值的相對標準偏差RSD為68%。以上的研究工作表明以金磁微粒為載體的HBSAG免疫學檢測方法具有靈敏度高,操作簡單、快速,結果可靠等優(yōu)點,與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法結合后還可實現(xiàn)對HBSAG的高靈敏度定量檢測,因而在血站篩查及臨床檢測領域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07
      頁數(shù): 55
      7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廣西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F3基因克隆及分子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姓名劉海鵬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yè)預防獸醫(yī)學指導教師黃偉堅20080603廣兩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廣西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OLIJ;3基岡克隆及分子流行病學調查研究894%907%、921%997%、919%994%、407%412%、882%896%、931~967%。與VR2332、FJ04A、JXAL、HUN、LV、RESPPRRSMLV和CH1A株推導編碼的氨基酸序列之間的同源性分別為902~925%、913YP938%、930%997%、938%~996%、549%~569%、902%925%、959976%。表明國內流行毒株的ORF3基因區(qū)域變異較大,證實30份毒株均屬美洲型。把30株流行毒株與國內外已發(fā)表的48株PRRSV相應序列進行比較,并建立了遺傳進化樹。本研究獲得的30株流行毒株均屬于3個亞群中的亞群II,并且ORF3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和2006至2007年“高熱病’’期間分離得到的國內代表株較高,達到了977%~997%。推導編碼氨基酸的比較結果表明,分屬于不同亞群的廣西不同地區(qū)流行的PRRSV毒株在ORF3基因編碼蛋白的潛在糖基化位點數(shù)7個。分別位于29AA、43AA、50AA、131AA、152AA、160AA、195AA。本研究通過對PRRSVORF3基因序列變化的比較,了解PRRS的流行狀況,探索高致病性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變異病毒的變異規(guī)律,為控制本病流行打下基礎。關鍵詞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流行病學ORF3基因克隆變異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07
      頁數(shù): 70
      2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研究背景及目的我國是HBV感染的高發(fā)地區(qū),159歲人群攜帶率約718%,由HBV感染導致的重型肝炎或肝功能衰竭仍然是我國臨床常見急危重疾病。我國學者將肝功能衰竭的臨床分型定為急性肝衰竭ACUTELIVERFAILUREFULMINANTHEPATITSFHF、亞急性肝衰竭SUBACUTELIVERFAILURESALF、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LIVERFAILUREACLF)和慢性肝衰竭(CHRONICLIVERFAILURE,CLF),其病情兇險,特別是急性肝衰竭死亡率高達70%~90%,臨床上缺乏特異、有效的治療手段和干預靶點,除非緊急實施肝移植(國外以肝移植為主要治療手段,肝移植后5年存活率約為50%~60%),大部分患者預后不良,并發(fā)癥多。病毒性重型肝炎的發(fā)病機制十分復雜,一般認為是病毒和宿主的相互作用的結果,現(xiàn)今較為公認的是“兩次損傷學說”,即由病毒直接或間接(免疫反應)所致的原發(fā)性損傷和內毒素-細胞因子軸-肝損傷學說為核心的繼發(fā)性損傷,加之患者肝臟儲備功能較差更易導致乙型肝炎重癥化。在國外,重型肝炎多由藥物性因素引起,而在我國則多由HBV感染所致。由于HBV病毒是一種非溶細胞性嗜肝病毒,感染后造成肝損傷的主要機制是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主動清除被感染的肝細胞,因而對HBV感染后機體免疫功能的研究對于闡述乙型肝炎的發(fā)病和進展等方面的機制具有針對性的作用。在本實驗室的前期工作中,我們利用人全基因組芯片技術(8600個探針),分析了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和輕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PBMC)的基因差異表達譜,篩選出了在重型肝炎中高表達的263種基因,涉及多個類別。KCTD9(POTASSIUMCHANNELTETRAMERISATIONDOMAINCONTAINNING9)和KCNJ15(POTASSIUMINWARDLYRECTIFYINGCHANNELSUBFAMILYJMEMBER15)是其中的兩種與離子通道相關的基因,在重型肝炎中這兩種基因表達分別上調6倍和7倍,通過后續(xù)的擴大樣本的驗證實驗證實了該結果的可靠性。進一步從基因和蛋白水平,我們檢測了265例臨床不同類型HBV感染患者包括輕中度和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以及健康對照人群的肝組織和PBMC中KCTD9分子的表達水平,發(fā)現(xiàn)其僅在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有顯著高表達,提示其與病毒性乙型肝炎疾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為深入探討KCTD9分子在重型乙型肝炎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機制,我們利用本實驗室建立的MHV3誘導的BALBCJ小鼠暴發(fā)型肝炎模型開展了研究,發(fā)現(xiàn)KCTD9分子在MHV3病毒感染后的小鼠肝組織和肝臟淋巴細胞尤其是NK細胞中高度表達,與前期人類重型乙型肝炎的研究結果相似,提示可利用該模型深入剖析KCTD9參與HBV病毒誘導的重型肝炎肝細胞損傷的發(fā)生發(fā)展機制。我們的前期工作首次表明,在病毒誘導的急性肝衰竭中肝臟NK細胞通過FASFASL和NKG2DNKG2DL途徑增強對肝細胞的殺傷,本研究的主要目標是進一步闡明肝臟NK細胞在急性肝衰竭中的作用及作用機制,研究NK細胞高表達KCTD9分子在肝細胞損傷和重型肝炎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的作用及作用機制。具體研究內容如下一、NK細胞在重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作用及其免疫學機制研究1、在HBVACLF患者肝組織中檢測NK細胞的分布,同時在外周血NK細胞中檢測FASL、NKP30和NKP46的表達,探討NK細胞參與重型乙型肝炎急性肝損傷的機制;2、在MHV3誘導的BALBCJ小鼠暴發(fā)型肝炎模型中,體內耗竭NK細胞,觀察干預效果,探討NK細胞參與急性肝損傷的作用。二、NK細胞新型分子KCTD9在重型乙型肝炎中的作用及其免疫學機制研究1、以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為對象的研究(1)收集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和輕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PBMC,對表達KCTD9的淋巴細胞亞群進行定位。(2)分析表達KCTD9分子的外周血NK細胞與重型乙型肝炎肝損傷嚴重程度的相關性。2、利用人NK92細胞系進行KCTD9分子的體外功能研究。3、以MHV3誘導的BALBCJ小鼠暴發(fā)型肝炎模型為對象的研究。(1)構建針對小鼠KCTD9的SHRNA干擾質粒,非相關干擾質粒以及小鼠KCTD9的全長表達質粒,觀察在小鼠暴發(fā)型肝炎模型中干擾或過表達KCTD9對于疾病病程的影響。(2)在小鼠暴發(fā)型肝炎模型中觀察干擾或過表達KCTD9對于淋巴細胞功能的影響,研究KCTD9參與暴發(fā)型肝炎NK細胞介導的急性肝損傷的作用機制。研究方法1、利用免疫組織化學技術,檢測HBVACLF患者和輕中度CHB患者肝組織中NK細胞的表達頻數(shù);利用流式細胞術分析HBVACLF患者和輕中度CHB患者外周NK細胞FASL、NKP30和NKP46的表達情況。利用尾靜脈注射抗ASGM1抗體耗竭NK細胞,觀察MHV3誘導的BALBCJ小鼠暴發(fā)型肝炎模型的生存率;2、利用流式細胞術檢測KCTD9分子在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和輕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中NK細胞、CD4T細胞和CD8T細胞的表達水平,并收集病例資料,統(tǒng)計分析表達KCTD9的NK細胞比例與肝損傷嚴重程度的相關性。同時利用免疫組織化學技術檢測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肝組織連續(xù)切片中NK細胞表達KCTD9的情況。3、利用NK92細胞系,將人KCTD9表達質粒電轉染入該細胞,流式細胞術觀察轉染24小時后NK92細胞KCTD9蛋白和活化分子CD69的表達;將轉染后的NK92細胞與HEPG2215細胞按照梯度效靶比共培養(yǎng),通過測定ALT釋放量,計算NK92細胞的殺傷效率;ELISA法檢測轉染后NK92細胞分泌IFNΓ和TNFΑ的情況;利用流式細胞術篩選轉染后NK92細胞的活化性抑制性受體表達譜。4、構建針對小鼠KCTD9的SHRNA干擾質粒和全長表達質粒,利用尾靜脈高壓注射技術,將KCTD9干擾質?;虮磉_質粒注射入MHV3誘導的暴發(fā)型肝炎模型小鼠體內,從小鼠的生存情況、血清轉氨酶水平、肝臟組織學改變等方面研究KCTD9分子在暴發(fā)型肝炎疾病病程中的作用。流式細胞術檢測SHRNA干擾對于本模型小鼠肝臟NK細胞活化和KCTD9表達的影響,利用磁珠分選技術將肝臟NK細胞分離純化,體外檢測其針對MHV3感染的肝細胞的殺傷活性。流式細胞術檢測SHRNA干擾后肝臟NK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IFNΓ和TNF?。┧健=Y論1、本研究在人類HBVACLF疾病及小鼠暴發(fā)型肝炎模型中證實了NK細胞在肝臟組織中大量存在,活化的肝臟NK細胞可通過增強表達的FASL發(fā)揮殺傷功能,進而在病毒誘導的急性肝損傷中發(fā)揮重要作用。2、體外研究闡明了KCTD9分子通過降低NKG2A受體的表達促進NK細胞活化,從而誘導之后的殺傷及細胞因子分泌功能。3、本研究闡明了KCTD9通過活化NK細胞從而參與病毒誘導的急性肝細胞損傷及重型肝炎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4、小鼠暴發(fā)型肝炎模型中,干預KCTD9的表達可以通過降低肝臟NK細胞的活化而有效延緩病情進展,提高生存率,為重型肝炎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的分子靶點和理論依據(jù)。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08
      頁數(shù): 102
      2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目的急性呼吸道感染(ARI)是兒童和成人的常見疾病,是中國及世界范圍的感染性疾病發(fā)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的病原體主要為病毒。呼吸道感染在各個年齡階段均可引起,其中以流感病毒、合胞病毒和腺病毒居多。急性呼吸道感染(ARI)臨床癥狀可從不顯性感染直至造成生命危險。呼吸道感染給社會家庭醫(yī)療造成很大經(jīng)濟負擔,并成為全球性公共衛(wèi)生問題。大多數(shù)流感病毒感染氣管和上呼吸道細胞,少數(shù)被檢測到在下呼吸道,臨床上表現(xiàn)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大部分患者出現(xiàn)非特異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特征,如咳嗽,呼吸困難,痰,發(fā)燒,胸部疼痛,肌肉酸痛,畏寒,腹痛,腹瀉等。普通流感流行的季節(jié)特征明顯,在我國,北方地區(qū)發(fā)生流感流行一般在冬春季。研究發(fā)現(xiàn)流感病毒隨著患者的年齡、季節(jié)的不同呈現(xiàn)不同的流行特征。流感病毒引起的主要病源菌是呼吸道感染,每年數(shù)以萬計的生命死于該病,尤其是在老年人和青少年。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病毒病原學監(jiān)測是預防控制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的關鍵策略和措施之一。確定葫蘆島市急性呼吸道感染ARI流行株、推薦疫苗組份、及早發(fā)現(xiàn)變異株、對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疫情預測和預警的基礎。為了探究葫蘆島市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病毒流行和變異規(guī)律,定義當?shù)丶毙院粑栏腥続RI病毒與年齡、區(qū)域、季節(jié)的模式,以便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和預防措施,為本地區(qū)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的臨床診斷、治療及防控提供科學依據(jù)。方法2014年4月~2015年3月在葫蘆島市解放軍第313醫(yī)院和市中心醫(yī)院按照呼吸道癥候群的病例標準納入903例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病例,采集急性期咽拭子。本研究共檢測4種病毒性病原體,包括流感病毒H1N1、H3N2、IVB、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腺病毒HADV、副流感病毒PIV1、2、3。根據(jù)不同病原體采取相應的檢測方法。IFV采用REALTIMEPCR檢測,RSV和PIV采用巢式PCR檢測,HADV使用單輪PCR檢測。結果本研究通過對葫蘆島市2014年4月~2015年3月903例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病例的流感病毒病原學檢測,顯示葫蘆島地區(qū)2014~2015年甲型流感病毒的總陽性率為1672%,其中新甲型H1N116株,H3N2型135株。甲型流感病毒冬春季高于夏秋季,春夏秋冬甲型流感病毒的總陽性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冬季甲型流感病毒檢出率最高為3021%,夏季最低為000%。冬季為流感高發(fā)季節(jié),主要因素為氣候與溫度影響流感病毒的生存和傳播。3月份流感病毒檢出率最高為3818%,主要因為本地區(qū)該月份為冬春季節(jié)交替,溫度波動大,晝夜溫差大,驟泠驟熱,流感隨即流行。不同年齡段的流感病毒檢出率具有明顯差異。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葫蘆島市甲型流感年齡分組以學齡前兒童和在校生為主,5~15歲年齡組甲型流感病毒檢出率最高為2989%,主要原因為該年齡組人群為托幼兒童和在校學生,室內活動密集程度高,空氣不流通的場所是流感病毒感染率增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該人群戶外活動時間也遠高于其他年齡組,室內外溫差比較大,容易發(fā)生流感病毒感染。葫蘆島市2014年4月~2015年3月流行性感冒以散發(fā)病例為主,流感疫情相對比較穩(wěn)定,優(yōu)勢毒株以甲型H3N2為主,其次為甲型H1N1,未發(fā)生變異毒株,無乙型,與全國流感流行的主要亞型非常吻合7980。聯(lián)合葫蘆島市近幾年流感病原監(jiān)測的數(shù)據(jù)看,每年流感流行的月份可能不同,這一現(xiàn)象與每年的氣候變化及疫苗接種情況有關,但是,每年流感流行的年齡分布基本無差異。因此,加強公共場所、托幼機構及中小學的流感防治知識的普及,控制傳播途徑,增強全面體質至關重要。另外,開展流感疫苗的接種工作,重點針對幼兒、在校中小學生、老人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易感人群。本研究通過對葫蘆島市2014年4月~2015年3月903例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病例的病毒病原學檢測,確定甲型流感病毒H3N2、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及腺病毒ADV是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的主要病原,并以冬春季節(jié)為主。本研究顯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主要集中在04歲年齡組,陽性檢出率為2081%。腺病毒ADV是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排位僅次于甲型流感病毒H3N2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主要集中在04歲年齡組,陽性檢出率稍高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為2172%,并以秋季季節(jié)為主,也是夏季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的主要病原。副流感病毒PIV是引起嬰幼兒嚴重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但若年長兒童和成人感染該病毒,只引起輕度的呼吸道感染。本研究顯示,副流感病毒Ⅲ型PIV1感染要多于副流感病毒Ⅰ、Ⅱ型PIV1、2。以冬春季節(jié)為主,年齡分布主要集中在04歲年齡組,陽性檢出率為1991%,15歲以上的年齡組幾乎無感染,411例檢測樣本中陽性例數(shù)僅為1例。與國內相關副流感病毒PIV流行分布特點吻合。結論1、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及腺病毒ADV是引起葫蘆島市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的主要病毒性病原。2、冬季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病毒檢出率最高,夏季最低。3、04歲年齡組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病毒檢出率最高,25歲以上年齡組最低。4、H3N2型是葫蘆島市流感病毒的主要病毒病原,在葫蘆島市呈現(xiàn)高分布趨勢。5、515歲兒童、青少年流感病毒檢出率最高,5歲以下嬰幼兒病毒檢出率最低。6、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病毒感染的防治重點對象是嬰幼兒,流感病毒感染的防治重點對象是托幼兒童和在校學生。綜上所述,對本地區(qū)進行病原學監(jiān)測,可及時掌握疫情的發(fā)展和變化,有效的對呼吸道感染進行治療,根據(jù)其發(fā)病原因和流行特點,以便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和預防措施,為本地區(qū)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的臨床診斷、治療及防控提供科學依據(jù),從而降低疾病的發(fā)生率和死亡率,減少患者痛苦,減輕社會經(jīng)濟負擔。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07
      頁數(shù): 67
      3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分類號巡密級中文論文題目洳≯≥‘唼碩士專業(yè)學位論文英文論文題目型墊皇∞趔刨劍墅盤叢IB絲B£I蟲巳YL£婪曼箜ID絲坦鰹豎作者指導合作專業(yè)學所在提交VANNAMEIINZHEIIANRPROVINCE師類中國杭州姓教導位AUTHOR’SSIGNATURE魚凸鑒叢SUPERVISOR’“GNATURESUPERVISORSSIGNATUREH認扒趴岍1~7U7卜1認扒N嘰DEXTERNALREVIEWERSLI直B型旦QII匹LI塾也E墜S垃運Q塾GQ墜QEXAMININGCOMMITTEECHAIRPERSON旦Q墮GYQ墜至U£Q堡墨墨QEXAMININGCOMMITTEEMEMBERS壘4魚GI盟魚塾G里Q壘墨墨Q£DENGBOPROFESSORCAIHONGHUPROFESSORHUAHUADUPROFESSORDATEOFORALDEFENCE201306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07
      頁數(shù): 60
      7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研究背景和目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的療效受由宿主免疫、病毒、肝臟微環(huán)境三個方面影響。核苷(酸)類似物(NA)通過抑制病毒合成來清除控制病毒,抑制病毒載量在低拷貝水平,但不能徹底清除病毒,僅有部分患者實現(xiàn)HBEAG血清學應答,而能否實現(xiàn)HBV病毒的完全清除,取決于宿主免疫應答功能的強弱。核苷(酸)類似物抗病毒治療的研究,發(fā)現(xiàn)NA抑制病毒,病毒載量下降后,部分患者出現(xiàn)HBV特異性T細胞功能的一過性增強,并且與HBEAG陰轉密切相關。慢乙肝患者急性發(fā)作,自發(fā)HBEAG血清轉換前,可出現(xiàn)HBCAG特異的CD4T細胞應答的顯著增強。這提示抗病毒治療能否實現(xiàn)HBEAG血清轉換,是與HBV特異性T細胞功能的恢復程度相關。因此,核苷(酸)類似物治療CHB患者其治療前后的病毒免疫表達狀態(tài),相互間的作用,與HBEAG陰轉的相關性是抗病毒治療免疫學機制的重要內容。肝臟是HBV主要的受累器官,在肝臟局部的免疫細胞和細胞因子等是抗病毒治療的主要效應因子,抗病毒治療后,肝臟局部的病毒清除、免疫細胞、免疫因子的數(shù)量和功能的改變對抗病毒的療效起了重要作用。充分闡明肝臟局部抗病毒治療的病毒免疫學機制,尋求理想的治療方法提高療效具有重大意義。1動態(tài)觀察阿德福韋酯治療HBEAG陽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外周血和肝臟局部病毒的清除動力學(1)外周血HBVDNA、HBEAG水平的動態(tài)變化,與臨床療效的相關性(2)比較抗病毒治療的病毒動力學的早期階段(012周),HBEAG陰轉患者和HBEAG未陰轉患者在治療前后肝臟病毒(HBVDNA和CCCDNA)載量的差異;對HBEAG血清學轉換的直接影響。2動態(tài)觀察阿德福韋酯治療HBEAG陽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伴隨病毒下降的過程,宿主外周血和肝臟局部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細胞的動態(tài)改變(1)外周血HBV特異性T細胞功能、TREG細胞以及NK細胞活化受體NKG2D表達的動態(tài)變化,(2)肝臟局部免疫細胞和免疫因子在病毒動力學早期階段的改變,進一步探討抗病毒治療后免疫功能恢復的機制,與HBEAG血清學應答的相關性。3評估治療前病毒免疫狀態(tài)和早期病毒學應答對遠期療效的預測價值,以進一步闡明臨床抗病毒治療預測指標的預測價值。研究方法入選13例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符合2005年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分會及肝病分會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予阿德福韋酯治療10MG天,隨訪治療1年。在治療前、治療后2W、4W、8W、12W、16W、20W、24W、36W、50W留取肝素抗凝全血作為隨訪檢測標本,部分全血分離外周血單核細胞凍存,分批進行檢測。其中8例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12周各行肝活檢一次,留取肝組織樣本進行檢測。1監(jiān)測抗病毒治療過程血清HBVDNA、HBEAG的水平,BRDU淋巴細胞增殖試驗檢測相應隨訪時間點的T細胞增殖率,酶聯(lián)免疫斑點試驗檢測分泌干擾素Γ的HBV特異性CD4T細胞頻數(shù),以評價抗病毒治療后病毒的下降對HBV特異性T細胞功能的影響。2多色流式細胞術檢測抗病毒治療過程,CD4+CD25+TREG細胞數(shù)量和NK細胞活化受體NKG2D的表達。3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治療前和治療后12周肝臟組織病毒(CCCDNA、HBVDNA)載量,比較治療前后肝臟組織病毒的下降程度。4免疫組化法分析治療前和治療后12周肝臟組織免疫細胞(CD4T細胞、CD8T細胞和NK細胞)和細胞因子干擾素Γ的動態(tài)表達。結果第一部分1臨床療效阿德福韋酯有效的抑制了CHB患者的病毒復制,治療50周時,13例患者有9例血清HBVDNA低于檢測值下(91369%);有4例出現(xiàn)HBEAG的陰轉(413,30%),其中2例出現(xiàn)ANTIHBE,實現(xiàn)血清學轉換(213,15%)。將患者分為HBEAG陰轉組和HBEAG未陰轉組兩組,至36周和50周時,HBEAG陰轉組血清HBVDNA下降較HBEAG未陰轉組顯著(P0025,P0022)。2伴隨病毒載量的下降,HBEAG陰轉組治療后抗原特異性CD4T細胞分泌IFNΓ能力較治療前增強(P<005),分別在治療12周和出現(xiàn)HBEAG陰轉時達到高峰,而HBEAG未陰轉組治療后較治療前無顯著增強。與HBEAG未陰轉組比較,在治療前和治療后各隨訪點,HBEAG陰轉組HBV抗原特異性CD4T細胞分泌IFNΓ能力都較前者顯著增強。HBEAG陰轉組治療后HBV抗原特異性T細胞增殖能力有一過性增強,而HBEAG未陰轉組無T細胞增殖應答。表明病毒載量下降后,HBV特異性T細胞功能恢復的患者,可實現(xiàn)HBEAG血清學應答。3伴隨血清HBVDNA的下降,TREG在04周間有明顯下降,4周后處于穩(wěn)態(tài),不再下降;HBVDNA和TREG之間呈正相關性趨勢(R0808,P0000);在HBEAG轉換組和HBEAG未轉換組間下降趨勢和幅度沒有顯著差異。4NK細胞活化受體NKG2D在治療后8周開始上升,12周時增高已有顯著性差異(812±474VS395±115,P0009);50周較基線值顯著增加1752±681VS395±115,P0000,約增加了5倍。NKG2D和HBVDNA、HBEAG間呈負性相關趨勢(分別是R0734,P0000;R0878,P0000)。HBEAG陰轉組和HBEAG未陰轉組在各個時間隨訪點變化趨勢和增加幅度一致,二者間無顯著差異。第二部分1治療12周后肝組織總HBVDNA減少量為8622%9969%,平均9798%;肝組CCCDNA減少量為8816%9998%,平均9782%。由此可見,近98%左右的肝臟病毒載量在治療的早期被清除。同步比較治療前后外周血HBVDNA(12周VS0周281104VS100107)平均降低9972%,肝臟局部和外周血病毒的清除動力學相一致。2治療前HBEAG陰轉組的肝組織HBVDNA和CCCDNA水平均低于HBEAG未陰轉組(HBVDNA239108VS567108COPIESUG;CCCDNA477104VS798104COPIESUG)治療后HBEAG陰轉組的CCCDNA水平低于HBEAG未陰轉組(550102VS193103)。這提示治療前肝組織HBVDNA和CCCDNA載量較低或治療后肝組織CCCDNA明顯下降的患者,其遠期實現(xiàn)HBEAG陰轉的機會較高。3所有患者治療后(12周)較治療前(0周)肝臟炎癥明顯減輕,匯管區(qū)縮小,淋巴單核浸潤細胞減少。肝小葉點狀壞死、碎屑樣壞死、橋形壞死不同程度減輕。部分患者纖維化改善??共《局委熀螅《竞铣杀灰种?,肝組織炎癥纖維化明顯好轉。4部分患者治療后肝組織CD8T細胞和NK細胞的平均陽性面積和匯管區(qū)陽性細胞數(shù)較治療前增加。3例HBEAG陰轉的患者,有1例CD4TCD8TNK細胞數(shù)治療后均較治療前增加,另外2例CD8TNK細胞數(shù)較治療前增加;5例HBEAG未陰轉患者僅1例CD8TNK細胞數(shù)較治療前增加。這提示治療后肝組織免疫效應細胞的增加,促使抗病毒免疫功能的恢復,有利于HBEAG的陰轉。5治療后肝組織IFNΓ的表達量較治療前下降(12周VS0周128249±52832VS201249±97153,P0031)。IFNΓ的表達和CD4T細胞呈正相關性(PEARSON檢驗R0591,P0026)結論1抗病毒治療的早期階段,肝臟組織有約97%的病毒(HBVDNA和CCCDNA)被清除,與外周血病毒清除動力學一致。治療前肝組織HBVDNA和CCCDNA的低表達,以及治療12周時CCCDNA的顯著清除均有利于宿主HBEAG的陰轉。2阿德福韋酯抗病毒治療,病毒抑制,炎癥減輕,HBEAG陰轉的患者早期免疫功能的恢復與肝臟局部CD8T細胞和NK細胞增加有關。肝臟局部CD8T細胞和NK細胞是抗病毒免疫應答的主要效應細胞,在抗病毒治療免疫介導清除病毒中起重要作用。治療后肝組織免疫效應細胞的增加,促使抗病毒免疫功能的恢復,有利于HBEAG的陰轉。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07
      頁數(shù): 56
      3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研究背景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威脅全球人類健康全球13以上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者在中國每年有約50萬患者因終末期肝病死亡。近年隨著核苷酸類似物NUCLEOSTIDEANALOGUESNAS在臨床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療中的普遍應用長期治療發(fā)生的耐藥問題成為NAS臨床治療失敗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臨床實踐中HBV耐藥及耐藥進化的復雜性已成為影響臨床抗病毒治療療效的重要因素。臨床上預防耐藥的重要策略之一是初治優(yōu)先選擇高效、高基因屏障和低耐藥率的藥物。但是在我國初治選用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韋酯的CHB人群數(shù)量巨大已有相當比例的病人發(fā)生了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韋酯ADV基因型耐藥。臨床實踐中耐藥后病人的挽救治療先后經(jīng)歷了NAS單藥序貫治療和聯(lián)合補救治療模式的探索。目前達成共識的挽救治療方案并不能夠解決所有已出現(xiàn)耐藥患者的后續(xù)抗病毒治療問題。加之在我國替諾福韋TDF尚未上市國內經(jīng)濟發(fā)展存在地域不平衡性挽救治療的成本和效益之間的關系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因此探索有效的挽救治療策略是當前應對耐藥比較緊迫和重要的任務。恩替卡韋ETV與ADV沒有共同耐藥通路故ETV聯(lián)合ADV可能是既往核苷類似物治療失敗病例有價值的補救治療方案之一。因此觀察ETV聯(lián)合ADV短期和長期治療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評估影響療效的因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優(yōu)化核苷類似物治療失敗病人的挽救治療方案提高臨床耐藥管理水平。目的1、通過臨床回顧性研究評價ETV聯(lián)合ADV作為一種挽救治療方案既往NAS治療失敗的慢乙肝患者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2、通過生物信息學研究了解可能影響病毒復制的變異及模式、RTM204位點變異和HBV基因型的關系。方法第一部分是既往NAS治療失敗的慢乙肝患者經(jīng)ETV聯(lián)合ADV挽救治療臨床回顧性研究研究病例45例分析既往NAS治療失敗的臨床特征基因型耐藥類別、既往首次不同NAS藥物治療和首次不同挽救治療方案24周病毒學應答。評價聯(lián)合治療24周和52周療效單因素分析可能影響應答的因素。第二部分是HBVRT區(qū)RTM204位點耐藥相關變異的生物信息研究從GENBANKHBV數(shù)據(jù)庫中下載HBV全基因序列以編碼YMIVDD的2949株HBV全基因序列為研究對象在基因型和基因亞型分型的基礎上研究可能影響病毒復制的“熱點”變異與基因型的關系;研究RT區(qū)RTM204位點YⅠⅤDD差異的基因型選擇性差異初步探討非RT區(qū)可能影響病毒復制活性的“熱點”變異與RT區(qū)RTM204位點YⅠⅤDD變異可能的關系。結果1、33例經(jīng)NAS初治失敗后改用干擾素或者換用ADV或ETV單藥序貫治療或LAM聯(lián)合ADV等挽救治療方案的患者24周獲得病毒學應答VR率僅為242%8例而12例初治失敗后用ETV聯(lián)合ADV方案患者24周獲得VR率為833%10例因此對于NAS初治失敗患者ETV聯(lián)合ADV挽救治療方案24周VR率顯著高于其他補救方案X211785P0002。2、45例既往NAS治療失敗包括初治失敗和復治失敗患者ETV聯(lián)合ADV治療的患者基線基因型耐藥檢出率為489%22例含RTM204I變異模式者占545%12例其中RTM204I單點模式11例RTM204I聯(lián)合RTM180M變異模式1例。非RTM204I變異模式者占455%10例RTM204VNL180M1例、RTM204VRTL180MRTS202G1例、RTM204VRTL180MRT184L1例、RTA181V2例、RTA181T4例和RTA181TRTN136T1例共6種模式。RTM204I模式既往NAS治療時間中位數(shù)52月16138個月非204I模式既往NAS治療時間中位數(shù)48月1284個月3、ETV聯(lián)合ADV治療24周VR、生化應答B(yǎng)R和聯(lián)合應答CR率分別為667%30例、7782%32例和578%26例。52周VR、BR和CR率分別是762%32例、786%33例和619%26例。與基線相比治療24周、52周時的VR率Z值為4796和5099;P值為0000和0000、BR率Z值為3606和3742;P值為0033和0021和CR率Z值為4472和4690;P值為0000和0000均有顯著性提高。4、單因素分析顯示RTM204I耐藥模式療效優(yōu)于非RTM204I模式兩種模式基線HBVDNA差異519±140LGCOPIESMLVS579±177LGCOPIESMLF2338P0142無統(tǒng)計學差異?;€未檢出耐藥組、RTM204I耐藥模式組和非RTM204I模式組三組間CR率的差異在治療24周X27657P0022和52周X26216P0048時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RTM204I耐藥模式組和非RTM204I模式組兩組間CR率在治療24周75%VS20%Z2023P0030、52周81%VS30%Z2339P0043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肝硬化組比非肝硬化組BR率低24周BR率171%VS829%X24546P0048;48周BR率238%VS762%X26364P0023;基線HBVDNA水平為36LGCOPIESML的患者與HBVDNA水平大于6LGCOPIESML的患者相比前者48周VR率顯著高于后者852%VS40%Z4796P0037。5、HBV基因缺失變異對來自GENBANK數(shù)據(jù)庫的2849株全基因序列分析其中AD四種基因型有2531株A型391株137%、B型542株19%、C型1138株399%和D型391株161%。缺失變異主要集中在PRES1、PRES2和C基因區(qū)段其中發(fā)生PRES1和或PRES2缺失變異共182株PRES缺失在AD四種基因型中的比例分別為165%、55%、64%和1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36995P0001C基因型最高B型最低。742%的PRES缺失變異135株同時存在前C區(qū)PC和C基因啟動子BCP變異G1896A、G1899A和A1762TG1764A變異兩者間關系X231376P0000有統(tǒng)計學意義與C基因型高度相關。6、HBV基因起始密碼子變異451株158%有P、PRES1、PRES2、S、PREC或C基因起始密碼子變異其中PRES1、PRES2、PREC起始密碼子變異440株在基因型ADN415株中分布X262189P0000有統(tǒng)計學意義。PRES1起始密碼子變異平均秩次MEANRANK由高到低C型130836A型124287B型123618D型121600;PRES2起始密碼子變異平均秩次由高到低C型130597A型126225B型124295D型119752;PRES變異平均秩次由高到低C型134588A型124112B型121508D型114952。PREC起始密碼子變異平均秩次由高到低A型134678D型127202B型124751C型124462。7、HBV基因PCBCP變異2849株全基因序列中1543株542%有PCG1896AG1899A和或BCPA1762TG1764A區(qū)變異及聯(lián)合變異變異在AD基因型間的分布X2156841P0000有統(tǒng)計學意義。7種變異模式①G1896A;②G1899A③G1896AG1899A;④A1762TG1764A;⑤A1762TG1764AG1896A;⑥A17621G1764AG1899A和⑦A1762TG1764AG1896AG1899A在AH基因型間的分布X2682894P0000有統(tǒng)計學意義。發(fā)生PC變異平均秩次由高到低D型149517B型144191C型114384A型110808;發(fā)生BCP變異平均秩次由高到低C型144425A型124474B型110861D型102853;發(fā)生PCBCP聯(lián)合變異平均秩次由高到低C型133549B型126662D型1122056A型111634。B和D基因型PC變異的差異在于①G1896A225%VS165%Z2371P0021和③G1896AG1899A模式59%VS143%Z4482P0000有統(tǒng)計學意義。8、HBV基因YMDD變異YⅠⅤDD毒株共217株YIDD120株YVDD97株YIDD基因型分布為A2株、BB219株、C80株、C11株、C278株、C51株、D17株、E1株、G1株;YVDD基因型分布A17株、BB222株、CC13株;C248株、D3株、G3株、H1株。兩種變異在基因型A~DX225558P0000、A~CX217814P0000及A和BZ2683P0007間的分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五種主要變異模式單純RTM204ⅠⅤ、聯(lián)合一個補償位點RTL180M或RTL80ⅠⅤ、聯(lián)合兩個補償位點RTL180MRTV173L或RTL180MRTL80ⅠⅤ在YⅠⅤDD中構成X296293P0000有統(tǒng)計學意義。YIDD主要變異模式在基因型A~D分布差異X20832P0871及B2和C2型分布差異X21928P0749無統(tǒng)計學意義P9、YMDD變異與PCBCP變異的相關性RTM204ⅠⅤ毒株共217株與PCBCP變異共存的序列165株聯(lián)合變異率為76%。YMDD變異株比野生株易合并PCBCP變異1075%VS47%X245283P0000。在PCBCP變異的背景下YMDD變異以YIDD多見618%VS382%X211836P0001。RTM204ⅠⅤ變異與PCBCP變異X211836P0001及與PCBCP七種變異模式X219186P0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與YMDD變異共存的不同PCBCP變異模式的相對危險度的高低依次是⑤A1762TG1764AG1896AP000043795%CI28516697;④A1762TG1764AP0000310295%CI21404498及③G1896AG1899AP0002279095%CI14715292⑦A1762TG1764AG1896AA1899GP004823295%CI10085339。不同的變異模式對YIVDD選擇性危險度有區(qū)別。僅對YIDD有影響而對YVDD無影響的變異模式有③G1896AG1899AP00008213、⑥A1762TG1764AG1899AP00006699和⑦A1762TG1764AG1896AG1899AP00006714。結論1、多種NAS治療背景下RT區(qū)RTM204I變異模式占優(yōu)勢提示RTM204I具有較好適應性。2、ETV聯(lián)合ADV對既往NAS治療失敗的CHB患者是一種安全、有效的補救治療方案。RTM204I模式聯(lián)合應答療效比非RTM204I模式好。治療前HBVDNA水平低的非肝硬化患者療效更好。3、HBV不同部位變異具有基因型選擇性。1PRES缺失變異多發(fā)生于C基因型。2A型最易發(fā)生PREC起始密碼子變異而C基因型易發(fā)生PRES1和PRES2起始密碼子變異可能起始密碼子變異具有基因型選擇性。3PCBCP變異模式具有基因型選擇性。PC變異發(fā)生率由高到低為DBCA;BCP變異發(fā)生率由高到低為CABD;PCBCP聯(lián)合變異發(fā)生率為CBDA。C基因型變異程度在所有基因型中最復雜。4、YⅠⅤDD的差異不僅有補償模式的差異并且具有基因型選擇性A型易發(fā)生YVDD變異D型易發(fā)生YIDD變異C型YIDD比B型多見。RTM204VRTL180MRTV173L變異模式具有高度C2基因亞型選擇性。5、PCBCP變異模式與YIVDD變異類型及選擇強度有一定的關系。僅對YIDD有影響而對YVDD無影響的變異模式是G1896AG1899A、A1762TG1764AG1899A和A1762TG1764AG1896AG1899A。PCBCP變異可能是RT區(qū)以外的一種補償模式。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07
      頁數(shù): 115
      2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目的組輪狀病毒GROUPAROTARIRUS,RV是嬰幼兒重癥腹瀉和脫水的主要病原體,在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都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全球每年有11億嬰幼兒罹患腹瀉,2500萬需要就醫(yī)治療,200萬需要住院治療,造成352592萬5歲以下兒童死于RV腹瀉。正在研制發(fā)展的疫苗可有效地降低RV腹瀉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疫苗在各地區(qū)的引進與使用要求評估當?shù)剌啝畈《靖篂a病的流行情況以及監(jiān)測流行株的變化規(guī)律。本研究是以醫(yī)院為基礎的前瞻性調查,對20061120081上海地區(qū)兒童中社區(qū)及院內獲得性輪狀病毒腹瀉的臨床流行病學和分子流行病學現(xiàn)狀作報道,同時探討了RV的危險因素,為國內輪狀病毒腹瀉病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jù)。對象和方法1對象收集急性RV腹瀉的門診就診患兒、住院患兒和院內感染患兒的臨床資料和糞便標本,20℃保存。2方法膠體金法檢測RV抗原,以套式RTPCR確定RV基因型。結果1本次調查共收集到腹瀉患兒標本1895例,RV陽性735例,陽性檢出率388%。其中門急診糞便標本1461例,經(jīng)膠體金法檢測RV陽性的為546例。住院腹瀉患兒216例,RV陽性83例。院感腹瀉患兒218例,RV陽性106例。從月齡分組上看,腹瀉患兒主要集中在3歲以下嬰幼兒,各月齡組檢出率以611月齡組最高,達475%,各月齡組之間的陽性檢出率有統(tǒng)計學差異。5歲以上腹瀉患兒例數(shù)較少,但RV的檢出率仍有31%。門診、住院和院感腹瀉患兒在RV的陽性檢出率上有統(tǒng)計學差異,以院內感染組為高,為486%。2RV全年均有流行,不同月份RV陽性檢出率有統(tǒng)計學差異。流行季節(jié)以10、11、12、1月份檢出率較高,20074在新生兒病區(qū)發(fā)生RV院內感染的暴發(fā)和流行。3住院組患兒在脫水、腹瀉天數(shù)、腹瀉次數(shù)、嘔吐次數(shù)、體溫異常均比其他兩組患兒嚴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近50%的RV腹瀉患兒有腸道外表現(xiàn),以轉氨酶異常、上呼吸道感染和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為主。年齡越小的患兒更易發(fā)生轉氨酶異常,嘔吐次數(shù)和乳糖不耐受與轉氨酶異常呈正相關。4RV腹瀉住院患兒的住院費用與住院天數(shù)呈正相關,在我院每增加一天的住院日,住院費用增加507元,月齡與住院費用呈負相關。院內感染RV腹瀉的患兒在住院天數(shù)和住院費用上均明顯高于無院內感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5月齡和與腹瀉患兒同居一室與院內RV感染有相關性。母乳喂養(yǎng)是RV感染的保護因素。6G3是近年來上海地區(qū)穩(wěn)定的優(yōu)勢流行血清型,其次是G1159%、G1G3混合型37%、G227%和G918%。除G3血清型引起的腹瀉病發(fā)生脫水的幾率高于G1血清型以外,G1和G3血清型有關的其他臨床癥狀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P8是最常見流行的P基因型831%,其次是P445%。G3P8組合最優(yōu)勢流行,占516%,其次是G1P8占151%,G2P4占20%和G9P8占18%。G1P4和G3P4很少檢出。結論1輪狀病毒是上海地區(qū)兒童腹瀉的重要病原體,從新生兒至5歲以上兒童均有檢出,以3歲以下尤其是611月齡組檢出率最高。全年均可散發(fā)或流行,以秋冬季節(jié)為主。2RV腹瀉可有腸道外表現(xiàn),院內感染RV腹瀉延長住院天數(shù),增加住院費用。母乳喂養(yǎng)是RV感染的保護因素。3G3是主要而且穩(wěn)定流行的血清型,G3P8組合最為常見。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07
      頁數(shù): 97
      6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廣西大學博士學位論文菜粉蝶顆粒體病毒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姓名溫榮輝申請學位級別博士專業(yè)微生物學指導教師陳保善20070101廣西大掌博士掌位論文菜粉蝴Q頁糊吖拳病毒的分子生物掣U開究組的物理圖譜。該物理圖譜與已報道的其他的PIRAGV分離株的基因組物理圖譜比較,觀察到少量酶切位點的差異。PIRAGVE3基因組中17個ECORI位點中的14個與PIRAGV英國分離株ARGVL基因組中19個ECORI位點中的14個位點位置相一致,但PIRAGVE3基因組中缺失了ARGVL另外的5個ECORI位點,同時在基因組其他位置增加了3個ECORI位點。3PIRAGVDNAPOLYMERASEDNAPOO基因的研究PIRAGVDNAPOL編碼框包含3135個核苷酸,編碼一個1045個氨基酸組成的預計分子量為12216KDA的蛋白質。PIRAGVDNAPOL基因與其他的桿狀病毒的DNAPOL基因有2870%的氨基酸同源性。與其他的桿狀病毒DNAPOL基因一樣,PIRAGVDNAPOL基因包含有保守的3’5’外切核酸酶的基序MOTIF以及DNA結合功能域DOMAIN。NORTHERN雜交顯示,在PIRAGV感染的菜粉蝶幼蟲體內,咖APOL基因的轉錄產物主要為37KB的MRNA。5’和3’CDNA末端快速擴增RACE顯示PIRAGVDNAPOL基因的轉錄產物起使于翻譯起使密碼子ATG上游378的T,終止于一個POLYA信號序列AATAAA。基于DNAPOL基因的系統(tǒng)進化分析顯示PIRAGV與蘋果小卷葉蛾顆粒體病毒CYDIAPOMONELLAGV,CPGV,云杉卷葉蛾顆粒體病毒CHORISTONEURAOCCIDENTALISGV,CHOCGV和蘋果異形小卷蛾顆粒體病毒CRYPTOPHLEBIALEUCOTRETAGV,CRLEGV在進化關系上最為密切。4PIRAGV的全基因組測序PIRAGV基因組全長108476BP,堿基組成中AT含量為668%,預測PIRAGV基因組含有125個ORF;,150NT,其中29個OFF是在目前所有已經(jīng)測序的桿狀病毒基因組中都具有的,30個OFF是顆粒體病毒所特有的,6個OFF是PIRAGV所特有的。在基因組中的非編碼區(qū),N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07
      頁數(shù): 106
      5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分類號墨壘墨至密級五洳≯J~瑩。單位代碼學號博士學位論文⑧指導教師10335AUTHOR’SSIGNATURELINGZHEHUANG一__‘O一T__UL1______一一●■●1’’一一一‘,‘SUPERVISOR7SSIGNATUREKONGXLANGFANG乙一一OOOO‘?!疧’’’‘。OOOOOO■■__一,一XUELP‘INK1__OHO‘OO_OUO__一THESISREVIEWER1THESISREVIEWER2』迪QNY班Q叢墨YTHESISREVIEWER3THESISREVIEWER4●THESISREVIEWER5COMMITTEEMAN1PROFJIANHONKZJU●_。_‘。。。。。_‘‘。。。?!??!?。?!籐。。?!?。。?!瘛馹L_L_●_________●____●__●_。●。___●_一COMMITTEEMAN2COMMITTEEMAN3PROFZHONGHUAMAZJU。。。●__。。I‘。。。。。。‘一I_1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L●一COMMITTEEMAN4COMMITTEEMAN5COMMITTEEMAN6DATEOFORALDEFENCEDECEMBER16TH201L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07
      頁數(shù): 132
      10人已閱讀
      ( 4 星級)
    關于我們 - 網(wǎng)站聲明 - 網(wǎng)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wǎng)站客服客服 - 聯(lián)系我們

    機械圖紙源碼,實習報告等文檔下載

    備案號:浙ICP備200186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