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氫是一種清潔的二次能源載體,因其環(huán)保、燃燒熱值高而備受關注。生物制氫可利用微生物將有機廢水、固體有機廢物等轉化為清潔的氫燃料,從而成為研究熱點。生物制氫包括暗發(fā)酵產氫、光發(fā)酵產氫及光-暗耦合發(fā)酵產氫。在微生物體內,生物氫的產生是通過氫酶復合體來介導的,其方向是一定的。在體外,氫酶催化H2(→)2H++2e-的可逆反應,具有應用于H2/O2燃料電池、體外光解水產氫等催化過程的潛力。
產酸克雷伯氏菌HP1(Klesiella
2、oxytoca HP1)是一株具有耐氧產氫特性的高效產氫菌株。本文在對該菌株全基因組測序分析的基礎上,構建了氫酶結構大亞基hycE及小亞基hycG過表達的重組工程菌株,分析了重組菌株的氫酶活性、產氫效率及產氫速率。結果表明,在大亞基過表達的重組菌株中,產氫速率和產氫效率分別提高了90.5%、93.5%,氫酶放氫活性也提高了2.1倍。小亞基過表達使產氫速率和效率分別提高了31.7%、33.3%,氫酶活性提高了1.55倍。因此,氫酶的單亞基
3、過表達是提高暗發(fā)酵產氫的有效方法。此外,大亞基表達菌株的厭氧產氫效率達到3.43 mol-H2/mol-glucose,遠超過大腸桿菌等產氫菌。在有氧條件下,氫酶亞基過表達使得野生產酸克雷伯氏菌的產氫能力提高。
本論文對K.oxytoca HP1氫酶的耐氧性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氨基酸突變分析和蛋白三維結構模型分析顯示,氫酶大亞基蛋白上的一些表面氨基酸,尤其是位于氣體外部通道入口處的氨基酸,對氫酶的耐氧性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
4、些結果表明K.oxytoca HP1氫酶的耐氧性和氧在酶蛋白內部氣體通道的進出情況密切相關,通過pH、氧濃度等環(huán)境因子對氫酶耐氧性的分析證實了這一假設。同時,被氧失活的氫酶在氧氣被移除后能恢復部分活性,表明K.oxytoca HP1氫酶的耐氧性還取決于氧氣通過氣體通道進入蛋白活性中心與分子氧在活性中心被還原的速率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另外,實驗過程中突變菌株G300E(GIy300被Glu代替)顯示出較高的耐氧產氫活性,這一結果表明氨基酸突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產酸克雷伯氏菌HP1可溶性氫酶的分離純化及特性的研究.pdf
- 39517.產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oxytocahp1高效產氫工程菌的構建
- 耐碳青酶烯類肺炎克雷伯菌產酶耐藥機制及同源性分析.pdf
- 產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基因特征及耐藥機制的研究.pdf
- 一株同時產CTX-M-15、ARMA酶的產酸克雷伯菌研究.pdf
- 產KPC酶肺炎克雷伯菌對磷霉素耐藥及傳播機制研究.pdf
- 酒石酸諾卡氏菌發(fā)酵產順式環(huán)氧琥珀酸水解酶的研究.pdf
- 產1,3-丙二醇克雷伯氏菌代謝調控的研究.pdf
- 產3-羥基丙酸肺炎克雷伯氏菌基因表達調控元件的研究.pdf
- 產KPC酶肺炎克雷伯菌分子流行和質粒介導的KPC酶傳播機制研究.pdf
- 基于氫酶-3的產氫代謝調控及NADH產氫途徑機制初探.pdf
- 產KPC型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分子分型及傳播機制研究.pdf
- 耐碳青霉烯類肺炎克雷伯菌的KPC酶檢測.pdf
- 定植于桉樹根產酸克雷伯氏菌突變體的篩選及其功能基因.pdf
- 10例產KPC酶肺炎克雷伯菌病例分析.pdf
- 產酸克雷伯氏菌利用玉米芯發(fā)酵生產2,3-丁二醇.pdf
- 臨床分離肺炎克雷伯菌產質粒介導AmpC酶的研究.pdf
- 產KPC酶肺為克雷伯菌臨床治療分析.pdf
- 5-羥基-雌馬酚產生菌的分離、耐氧馴化及耐氧機制研究.pdf
- 產脂肪酶嗜鹽菌的鑒定、產酶條件及耐鹽機理的初步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