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胰島素注射方法 及注意事項,濮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梁宏,胰島素注射器的區(qū)分,胰島素注射器以胰島素單位為刻度直接讀取注射劑量,無需換算,精確方便,減少誤差紅色刻度,醒目,易讀數(shù),減少誤差普通1ml注射器以毫升單位為刻度需將毫升數(shù)換算成胰島素單位,不精確易產生誤差黑色刻度,不易讀數(shù),易產生誤差,胰島素注射的工具,二、胰島素筆:諾和筆、優(yōu)伴筆 特點:無痛、無須計算、劑量安全
2、準確 攜帶方便、使用簡單 視力不好同樣可以使用,胰島素注射的工具,四、胰島素泵(連續(xù)性皮下胰島素輸注CSII) 原理:完全模仿人體胰腺工作方式設計, 可以控制胰島素 每小時的釋放,使胰島素的釋放更符合人體的生理需要 種類:1.開環(huán)式胰島素泵: 無血糖感受器,胰島素的注射劑量需預先設定,其輸注速率可按需調整。適用于病情難于控制的病人。 2.閉環(huán)式胰島素泵:
3、裝置較為復雜,可準確模擬正常人的胰島素分泌規(guī)律,適用于醫(yī)院內糖尿病重癥監(jiān)護治療。,胰島素注射的工具開環(huán)式胰島素泵-主要特點,①結構較為簡單,主要包括電機、電池、注射器、警報器、連接管及注射針等,體積小,可以隨身攜帶。 ②可以選擇多種基礎注射模式和餐后追加注射模式。例如MiniMed胰島素泵可設置12種不同的基礎輸注程序。 ③使用安全可靠,設置多種報警信號,以便于緊急處理。 ④現(xiàn)有便攜式和埋藏式兩種。,胰島素注射的工具閉環(huán)式胰島
4、素泵-主要特點,①有連續(xù)性血糖測定系統(tǒng),可隨時感知血糖變化,并將信息傳入計算機。②有專用計算機處理系統(tǒng),可隨時處理血糖變化信息,自動調整胰島素輸注劑量及速率。③有較為完善的輸送驅動系統(tǒng),由胰島素、胰高糖素、葡萄糖等輸送驅動泵組成,可自行糾正低血糖狀態(tài)。④價格昂貴,攜帶不便,不易推廣普及。,胰島素的分類,1.按作用時間長短分:短效(普通)、中效(低精蛋白鋅) 、長效(精蛋白鋅) 2.按純度分: 普通胰島素、單峰胰島素、單組分
5、胰島素 3.按來源分: 動物胰島素(豬、牛)、半合成人胰島素、合成人胰島素 4.胰島素類似物: 速效胰島素類似物 長效胰島素類似物,按來源不同分類,1、動物胰島素:從豬和牛的胰腺中提取,兩者藥效相同,但與人胰島素相比,豬胰島素中有1個氨基酸不同,牛胰島素中有3個氨基酸不同,因而易產生抗體。2、半合成人胰島素:將豬胰島素第30位丙氨酸,置換成與人胰島素相同的蘇氨酸,即為半合成人胰島素。3、生物合成人胰島素(
6、現(xiàn)階段臨床最常使用的胰島素):利用生物工程技術,獲得的高純度的生物合成人胰島素,其氨基酸排列順序及生物活性與人體本身的胰島素完全相同。,按藥效時間長短分類,1、超短效:注射后15分鐘起作用,高峰濃度1~2小時?! ?、短效(速效):注射后30分鐘起作用,高峰濃度2~4小時,持續(xù)5~8小時?! ?、中效(低魚精蛋白鋅胰島素):注射后2~4小時起效,高峰濃度6~12小時,持續(xù)24~28小時?! ?、長效(魚精蛋白鋅胰島素):注射
7、后4~6小時起效,高峰濃度4~20小時,持續(xù)24~36小時。 5、預混:即將短效與中效預先混合,可一次注射,且起效快(30分鐘),持續(xù)時間長達16~20小時?! ∈袌龀R姷挠?0%短效和70%中效預混,和短、中效各占50%的預混兩種。,胰島素的分類不同種類胰島素的作用時間,應用胰島素病人的教育,減輕患者對胰島素注射的懼怕心理 *了解注射胰島素的重要性 *把握胰島素治療的最佳時機
8、,應用胰島素病人的教育,注射前準備: *手部清潔 *物品準備 *監(jiān)測血糖并記錄,應用胰島素病人的教育注射部位-皮下,腹部- 吸收最快上臂大腿臀部- 吸收最慢* 注意經常更換注射部位,胰島素注射部位的選擇,注射胰島素最合適的部位腹部在肚臍兩側的一個手掌的距離內注射.越往身體兩側皮下層越薄,越容易扎至肌肉層大腿外側只能由前面或外側面進行大腿注射,內側有較多的血管和神經分布
9、手臂外側四分之一部分臀部,選擇注射部位的指導,原則皮下注射,以取皮膚較松弛部位為宜:每個注射點在2周內不能重復,兩個注射點相距2厘米長效胰島素分離出來的魚精蛋白與體內某些物質結合形成不易溶化的硬塊影響吸收,須不斷更換注射部位臍周2cm內組織較硬影響胰島素吸收,其它部位吸收速度最快,吸收率最恒定,為最常用注射部位,選擇注射部位的指導,大腿的上外側,以坐姿注射最方便,這兒胰島素吸收較腹部慢,可利用此來調節(jié)血糖和胰島素的吸收關系上
10、臂背側、髖部、臀部只要有足夠的脂肪都可注射,但注意勿注入肌肉,要避開痣、疤痕組織和關節(jié)周圍皮下脂肪少的區(qū)域,提醒患者胰島素注射時 容易忽略的小問題,注射時胰島素的溫度應接近室溫,以避免過低的溫度造成注射時的不適感用酒精消毒注射部位后,應等到表皮上的酒精完全揮發(fā)后再進行注射,否則會引起注射部位的刺痛將針頭以90°或45°角、捏起皮膚的方式,快速地插入皮下層進行注射,5mm,8mm,12.7mm,胰島素注射的
11、方法,捏起皮膚注射,保證皮下注射,避免誤入肌肉層,,,,重復使用胰島素注射器/針頭的危害,新的,使用一次的,使用二次的,使用六次的,重復使用胰島素注射器/針頭的危害,注射疼痛針頭折斷針頭堵塞皮下組織增生和硬塊形成導致不良后果胰島素吸收不穩(wěn)定,無法有效地控制血糖.所使用的胰島素劑量越來越大,經濟上的損失,也不利于糖尿病病情的控制.,,患者在離開診室之前至少清楚了這幾個問題,使用哪種類型的胰島素,它的名字?該把它們注
12、射在哪?注射胰島素的時間;設定的初步注射劑量多少?怎樣儲存胰島素?低血糖有什么表現(xiàn)?發(fā)生了該怎么辦?,思考題為什么不能用注射器抽吸筆芯胰島素注射,答:筆芯胰島素每支為3毫升含300U,每毫升含胰島素100u,是專為胰島素筆所設置的;而胰島素針劑每支為10毫升含胰島素400U,每毫升40u胰島素,由于所含胰島素濃度不同,注射時應注意注射器規(guī)格和胰島素濃度相匹配,不能用注射器抽吸筆芯胰島素注射.,調整注射部位,輪流使用不同部位。
13、前臂及腹壁比臀部及股前吸收快。有硬結或脂肪萎縮處不易吸取胰島素。,提示:,注射至肌肉層的危害加快胰島素的吸收速度,使胰島素峰值提前出現(xiàn),,導致體內血糖控制不穩(wěn)定增加疼痛感注射至表皮層的危害可能導致胰島素滲出、疼痛或免疫反應,應用胰島素病人的教育注射方法,*單劑型胰島素注射*混合劑型胰島素注射:現(xiàn)用現(xiàn)配*使用胰島素筆:可垂直注射,注射后停留時間6秒, 預混胰島素筆芯上下?lián)u動至少20次*應用胰島素泵:避免在皮
14、膚皺褶處保留針頭,常規(guī) 消毒脫碘要徹底,注意觀察泵用儲液管有無氣泡、 阻塞及斷開。,應用胰島素病人的教育胰島素的吸收,影響吸收的主要因素: ①胰島素制劑 ②預混胰島素是否混勻 ③局部血流量:位置、運動、溫度、按摩(超聲波) ④胰島素劑量:小—快 大—慢 ⑤胰島素注射技術:推薦的方法:將胰島素注射入捏起的皮膚皺摺中,且針頭不要超過12.5mm, 注射角度為45度。 ⑥注
15、射部位的影響:推薦的注射部位:短效---腹部吸收及作用理想。中效/長效—大腿皮下組織 預混—早晨腹部、晚上大腿,應用胰島素病人的教育胰島素的儲存,未開啟的胰島素2-8°儲存,避免冷凍開封后的胰島素可室溫保存1月外出攜帶避免陽光直射防止反復振蕩,胰島素的存放方法,胰島素須保存在10℃以下的冷藏器內,在2℃~8℃溫度的冰箱中可保持活性不變2~3年,即使已部分抽吸使用的胰島素也是如此。使用時
16、,溫度不超過30℃和大于2℃的地方均可,但必須避開陽光,以防失效。正在使用中的胰島素,只要放在室內陰涼處就可以了。開瓶使用中的瓶裝胰島素可以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中,保存約3個月。使用中的胰島素筆芯不要和胰島素筆一起放回冷藏室中,可隨身攜帶保存4周。 混濁型胰島素若是被震搖幾個小時或是沒有適當保存時便可能會形成團塊,這時胰島素就應該丟棄。,應用胰島素病人的教育一次性用品使用時的安全問題,密封保存,用后及時更換 若接觸針頭或
17、針栓后不可再用不能與他人共用 不能沖洗、浸泡或蒸煮消毒避免傷及他人,放在兒童不能觸及的地方丟棄前毀形,應用胰島素病人的教育胰島素治療中的低血糖反應,低血糖產生原因: 1.胰島素劑量過大 2.注射混合胰島素,長短效胰島素劑量比例不當 3.注射胰島素的部位對胰島素的吸收不好 4.注射胰島素后沒有按時進餐或進食不夠量 5.臨時性體力活動量過大 6.脆性糖尿病患者 7.相對性低血糖,應用胰島素病人的
18、教育胰島素治療中的低血糖反應,低血糖的臨床表現(xiàn) 1.腎上腺素樣作用:出汗、心慌、手抖、饑餓感、煩躁等。老年患者低血糖的表現(xiàn)常不典型,容易忽視而延誤治療 2.中樞神經功能障礙:頭痛、視物模糊、精神病樣發(fā)作、癡呆、昏迷等,低血糖的臨床表現(xiàn),最常見。多見于Ⅰ型中脆性型或Ⅱ型中重型,特別是消瘦者。一般由于體力活動運動太多,偶或飲食太少、減量、失時或劑量過大。癥狀有饑餓感、頭暈、軟弱、出汗、出悸,甚而出現(xiàn)神經癥狀,如定向失常、煩躁不安、語無
19、倫次、哭笑無常,有時可更嚴重,甚而昏厥、抽搦、狀似癲癇,昏迷不醒,以致死亡。,應用胰島素病人的教育胰島素治療中的低血糖反應,低血糖對糖尿病的不良影響 1.蘇木杰(Somogyi)效應:即低血糖后引起的高血糖反應,應減少胰島素用量 2.低血糖減少對腦細胞的供能 3.低血糖心臟的供能、供氧遭受阻礙,應用胰島素病人的教育胰島素治療中的低血糖反應,低血糖的防治 1.提高對低血糖的認識 2.定期監(jiān)測血糖,及時調整藥量 3.及早發(fā)現(xiàn)
20、,及時治療 4.預防夜間低血糖 5.警惕再次發(fā)生低血糖的危險,在多次低血糖癥后由于刺激胰島α細胞及腎上腺可發(fā)生反應性高血糖(Somogyi效應),由此常導致脆性型,必須盡量避免。,應用胰島素病人的教育胰島素治療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皮下脂肪營養(yǎng)不良: 注射部位發(fā)生的皮下組織萎縮或增生 導致胰島素吸收不穩(wěn)定,使病人血糖控制不佳 是一種免疫反應 預防:1.改用人胰島素或單組分胰島素
21、2.注意經常更換注射部位,應用胰島素病人的教育胰島素治療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胰島素過敏:局部反應:注射部位紅熱、刺痛、腫脹、 發(fā)泡,使用PZI時較常見。多在 3~4 周內自然脫敏,可用抗過敏藥全身反應:極少見,如蕁麻疹、紫癜皮膚 粘膜水腫、胃腸道反應、支氣管哮喘甚至 急性肺水腫、過敏性休克等??煽惯^敏治療、脫敏、改用單組分人胰島素。 防治:1.反應輕可采用抗組織胺藥物治療 2.重癥者應改用人胰島素或高純
22、度胰島素 3.全身性過敏反應者,必須進行胰島素脫敏療法,應用胰島素病人的教育胰島素治療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高胰島素血癥: Ⅱ型糖尿病病人,尤其是肥胖者,胰島素用量偏大,容易發(fā)生高胰島素血癥,最好與二甲雙胍或拜糖平聯(lián)用,并盡量減少胰島素劑量。 胰島素抗藥性: 免疫性胰島素抵抗:換用人胰島素或純化胰島素 胰島素皮下吸收不良或降解:皮下注射大量胰島素效果極差,而靜脈滴注小劑量胰島素就能控制血糖。加用抑肽
23、酶可改善,但有待進一步研究。,應用胰島素病人的教育胰島素治療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胰島素性水腫:多見于面部,亦可發(fā)生于四肢,可能與控制不佳時的低鈉血癥及使用胰島素后尿量減少、鈉水潴留有關。多可自行消退,少數(shù)需用利尿藥。屈光不正:表現(xiàn):視物模糊,多見于初用胰島素者。 原因:血糖下降速度過快,使晶狀體和玻璃體內滲透壓不平衡所致. 對策:血
24、糖穩(wěn)定后癥狀自然消失,無需處理.體重增加: 控制高胰島素血癥,應用胰島素病人的教育職業(yè)選擇注意事項,使用胰島素的病人,不宜從事下列職業(yè): (1)汽車、輪船及飛機駕駛員。 (2)高空作業(yè)。 (3)高溫作業(yè)。 (4)潛水作業(yè)。 (5)機械操縱。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可以 從事一般的腦力和體力勞動。,使用胰島素類似物預混制劑注意(諾
25、和銳®30優(yōu)泌樂?25),由于皮下注射后吸收更快、起效更快,峰值更高,因此不必象人胰島素那樣餐前30分鐘注射,即隨餐注射充分搖勻對于預混制劑的療效十分重要,指導患者重復水平滾搓及上下?lián)u動兩個步驟不可省略不可用于靜脈或胰島素泵,應用胰島素病人的教育胰島素治療患者的自我保健,* 積極接受糖尿病教育 * 認識低血糖并掌握防治方法 * 按時定量進餐 * 適當鍛煉,避免劇烈活動 * 情緒穩(wěn)定,及時記錄病情變化
26、 * 經常監(jiān)測血糖或尿糖 * 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標 * 正確的注射技術 * 靈活的胰島素治療方案,應用胰島素病人的教育胰島素用量的調整,根據7點血糖曲線監(jiān)測調整劑量: 早餐前血糖——前日晚間胰島素用量 早餐后2小時血糖——早餐前短效胰島素用量 午餐前后血糖——早餐前胰島素用量及午餐前胰島素用量 晚餐前后血糖——午餐前胰島素及晚餐前胰島素用量 睡前血糖——晚餐前胰島素用量 一般血糖每升高1 mmo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