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多重耐藥菌防控對策及感染隔離技術,主要內容,一、基本概念,1.什么是耐藥菌? 對抗菌藥物有抗力的細菌 包括:1) 天然或突變產生的耐藥 2)質粒介導的耐藥性,,2.耐藥菌是如何產生的?細菌本身因素—適者生存能力抗菌素的廣泛應用醫(yī)學新技術的推廣,,4.什么是多重耐藥?多重耐藥(MDR) :對3種及以上不同類抗菌藥物耐藥。泛耐藥(PDR):對現有的(或可獲得的)所有抗菌藥物耐藥。 泛
2、耐藥的鮑曼不動桿菌(PDR-AB)、銅綠假單胞菌(PDR-PA)是對7種抗假單胞的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碳青霉烯類、單環(huán)類、喹諾酮類、氨基糖苷類及多粘菌素中5種及以上抗菌藥物耐藥。,5.ICU為什么是多重耐藥菌感染重點管理區(qū)域?1)患者易感性因素: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如手術、意識障礙、營養(yǎng)不良、長期大量應用廣譜抗菌藥物或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等。 2)醫(yī)源性因素:各種侵入性診療技術的應用、ICU環(huán)境清潔消毒、醫(yī)務人員手衛(wèi)生不到位等,
3、二、關注多重耐藥菌,VRSA:耐萬古霉素金黃色葡萄球VRE:耐萬古霉素腸球菌 MRSA: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E: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ESBL(超廣譜?-內酰胺酶):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桿菌、多重耐藥的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等,,醫(yī)院/社區(qū)獲得性,HA-MRSA: 醫(yī)院獲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CA-MRSA:社區(qū)獲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備注:1.CA-MRSA所占比例逐年增高;
4、 2.年齡構成:CA-MRSA患者平均年齡小于HA-MRSA患者,以中青年為主,且多無基礎性疾病,ESBLs,ESBLs—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易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的主要菌株。對青霉素、頭孢菌素類耐藥,對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磺胺類等多種抗菌藥物也同時具有耐藥性。由于ESBL是質粒介導的,可通過轉化、轉導、接合、轉移等方式傳遞而造成耐藥菌流行,控制三代頭孢菌素的使用可有效抑制ESBLs產生。,
5、全球腸桿菌科產ESBL率的變化趨勢 SMART 研究(2003–2007),aCefepime and cefepime/clavulanic acid used to determine ESBL status; ceftazidime and cefotaxime with/without clavulanic acid were used 2005–2007.Adapted from Badal R, et al.
6、 Poster presented at: 48th Annual ICAAC; 25–28 October 2008.,Prevalence of ESBL-Producing Strains Among 18,845 E. coli, K. pneumoniae, and K. oxytoca Isolates,2004a,Prevalence, %,Asia/PacificLatin AmericaMiddle East/A
7、fricaEuropeNorth America,,0,45,40,,2003a,2005,2006,2007,35,30,25,20,15,10,5,,,,,,,,,,,PDR-AB/PA,PDR-AB—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PDR-PA—泛耐藥銅綠假單胞菌近年來中多重耐藥的鮑曼不動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在醫(yī)院檢出率很高泛耐藥的鮑曼不動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的檢出率也在逐步上升 有時甚至處于無藥可救的尷尬境地,多重耐藥菌傳播途徑
8、,——主要是接觸傳播(直接/間接)人—人傳播,尤其是手 接觸污染的環(huán)境——呼吸道飛沫環(huán)境被呼吸道飛沫污染,耐藥菌的演變,抗生素壓力,耐藥菌散發(fā),高危人群定植,主要經醫(yī)護人員的手傳播,皮膚,肺炎,血流感染,院內局部流行病原菌,社區(qū)病原菌,衛(wèi)生部辦公廳關于加強多重耐藥菌醫(yī)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
9、 衛(wèi)辦醫(yī)發(fā)〔2008〕130號 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衛(wèi)生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wèi)生局: 近年來,多重耐藥菌(MDRO)已經逐漸成為醫(yī)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為加強多重耐藥菌的醫(yī)院感染管理,有效預防和控制多重耐藥菌在醫(yī)院內的傳播,保障患者安全,現將有關要求通知如下:
10、一、重視和加強多重耐藥菌的醫(yī)院感染管理 針對多重耐藥菌醫(yī)院感染監(jiān)測、控制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從醫(yī)療、護理、臨床檢驗、感染控制等多學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和控制多重耐藥菌的傳播。 二、建立和完善對多重耐藥菌的監(jiān)測 及時發(fā)現、早期診斷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加強微生物實驗室對多重耐藥菌的檢測,根據監(jiān)測結果指導臨床對多重耐藥菌醫(yī)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三、預防和控制多重耐藥
11、菌的傳播 四、加強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 五、加強對醫(yī)務人員的教育和培訓 六、加強對醫(yī)療機構的監(jiān)管
12、 二OO八年六月二十七日,質量萬里行,2009年ICU醫(yī)院感染管理檢查 ——抽查MRSA、銅綠假單胞菌或其他多重耐藥菌感染病例消毒隔離情況,考核醫(yī)護人員對耐藥菌感染病人的隔離措施是否符合要求,,預防抗菌藥物耐藥的12項措施,,,,,,,,,,,,,阻斷傳播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有效的診斷和治療預防感染,12 遏制醫(yī)務工
13、作者傳播,11 隔離患者,9 嚴格掌握萬古霉素應用指證,1 接種疫苗,2 拔除導管,6 專家會診,7 治療感染,而非污染,3 針對性病原治療,8 治療感染,而非寄殖,4 控制抗菌藥物應用,5 應用當地資料,10 及時停用抗菌藥物,耐藥菌感染與傳播的防控,1、加強院感監(jiān)測 耐藥菌監(jiān)測、環(huán)境衛(wèi)生學監(jiān)測,抗菌藥物合理使用質控及置管類操作監(jiān)測2、診療多環(huán)節(jié)控制,注重細節(jié) 人員限制、個人防護、手衛(wèi)生規(guī)范、無菌操作、消毒隔
14、離、置管與護理、標本采集、環(huán)境衛(wèi)生等3、制定并落實制度和規(guī)范 抗菌藥物使用規(guī)范、手衛(wèi)生制度、消毒隔離制度、耐藥菌管理規(guī)范4、多部門、多學科協作,1.隔離: 首選單間隔離,也可以將同類多重耐藥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間。隔離病房不足時考慮進行區(qū)域、床邊隔離不能與氣管插管、深靜脈置管、有開放傷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間當實施床旁隔離時,應先診療護理其他患者,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安排在最后,多重耐藥菌
15、管理操作規(guī)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院感科修訂),,2. 個人防護 醫(yī)護人員相對固定,在實施診療護理操作中應當嚴格遵循標準預防+接觸隔離接觸病人必須戴手套可能與病人體液或周圍環(huán)境有明顯接觸時需加穿隔離衣,可能噴濺戴防護眼鏡離開時須把防護用品脫下,洗手或消毒手,多重耐藥菌管理操作規(guī)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修訂),醫(yī)院感染隔離技術,,隔離--isolation,將處于傳染期內的病人,可疑傳染病人和病原攜帶者同其他病人分開,
16、或將感染者置于不能傳染給他人的條件下,即稱之為隔離(isolation)。隔離的目的是切斷感染鏈中的傳播途徑,保護易感者,最終控制或消滅感染源。因此,它是防止感染性疾病傳播的重要措施。,醫(yī)院感染流行三環(huán)節(jié),易感染者(宿主)高齡者感染源感染者環(huán)境嚴重基礎病患者如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者如HIV/AIDS、腫瘤患者;器官移植者接受放療、化療者有侵入性操作者,醫(yī)院感染流行三環(huán)節(jié),醫(yī)院感染主要的傳播方式接觸傳播直接接觸:病原體通
17、過粘膜或皮膚的直接接觸傳播。間接接觸:傳染性病原體通過污染的物體或人傳播。 飛沫傳播 :一般認為直徑>5um的含水顆粒即飛沫。 空氣傳播 :即氣溶膠傳播。直徑<5um,能在長時間遠距離散播后仍有傳染性的顆粒。其它:蟲媒傳播、共同媒介物傳播(污染的液體),接觸傳播,直接接觸:病原體通過粘膜或皮膚的直接接觸傳播。如血液或帶血體液經粘膜或破損的皮膚進入人體(主要見于病毒的傳播);或直接接觸含某種病原體的分泌物引起傳播,如疥瘡。間接接
18、觸:傳染性病原體通過污染的物體或人傳播。腸道傳染病的病原體多通過間接接觸傳播,醫(yī)院內多重耐藥菌如MRSA(耐苯唑/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VRE(耐萬古霉素的腸球菌)、C.difficile(艱難梭菌)等可通過此途徑傳播。,飛沫傳播,飛沫:一般認為直徑>5um的含水顆粒。呼吸飛沫的產生: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或是實施呼吸道侵入性操作,如:吸痰或支氣管鏡檢查,氣管插管或是翻身、拍背等刺激咳嗽的過程中和心肺復蘇等產生。 飛沫也可以通過直
19、接或間接接觸傳播,但飛沫可以通過一定的距離(一般為1米)進入易感的粘膜表面。由于飛沫顆粒較大,不會長期懸浮在空氣中。可通過飛沫傳播的病原體:流感病毒、SARS病毒、腺病毒、鼻病毒、支原體、A組鏈球菌和腦膜炎雙球菌(奈瑟菌)等,空氣傳播,可通過空氣傳播的顆粒:一般認為直徑<5um,能在長時間遠距離散播后仍有傳染性的顆粒(氣溶膠)。經空氣傳播的病原體:專一的空氣途徑:結核桿菌、曲菌。經多種途徑,但以空氣傳播為主:麻疹病毒、水痘帶狀皰
20、疹病毒。通常經其他途徑,但在特殊情況下(如產生氣溶膠的操作—氣管插管/切開、開放性氣道吸引)通過微小氣溶膠傳播:天花病毒、SARS病毒、流感病毒和諾如病毒等。 通過空氣傳播的病原體也可以經接觸傳播,預防病原體傳播的基本要素,管理的組織機構及功能醫(yī)院感染管理的三級網絡微生物實驗室的支持醫(yī)療安全的文化員工對感染控制指南的依從醫(yī)院感染的監(jiān)測醫(yī)務人員、病人和家屬的教育手衛(wèi)生個人防護用品,預防病原體傳播的基本要素,預防血液傳播
21、病原體暴露的操作規(guī)程患者的安置患者的轉運環(huán)境的清潔衛(wèi)生與必要的消毒診療護理用品的管理衣物的清洗與消毒廢物的處理飲食供應與餐飲用具的處理,個人防護用品,口罩護目鏡面罩帽子防水圍裙防護服手套一次性的防護服復用的防護服,個人防護用品,關于手套清潔手套:接觸病人手可能被污染時或接觸病人的粘膜、血液、體液時使用無菌手套:進行手術操作時、護理免疫力低下的病人時、進行進入體腔的侵入性操作時使用,關于手套脫手套或更換
22、手套后應洗手/或手消毒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診療活動結束或手套破損時及不同的病人之間應更換手套并洗手/或手消毒護理同一個病人,從污染部位到清潔部位,需要更換手套一次性手套只能使用一次,不能重復使用,個人防護用品,關于口罩N95口罩:能過濾95%0.3um顆粒,對病毒有阻隔作用。用于經空氣傳播的疾病如。一次性外科醫(yī)用口罩:標準的外科口罩分3層:外層有阻水層,可防止飛沫進入口罩里面;中層則有過濾層,可阻隔90%的5μm的顆粒;近口鼻
23、的內層用于吸濕。棉紗口罩:口罩防病毒效率低,并且厚重、悶熱、與面部密合性差。,,濾過率可達90%,濾過率僅達20%,隔離技術,普通隔離:普通隔離包括標準預防和基于傳播方式的隔離預防技術,其中標準預防適用于對所有病人的診治、護理過程中。保護性隔離:保護性隔離指對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如接受干細胞移植患者采取的感染預防措施。針對該類患者的診治應遵循兩種隔離預防技術。,隔離技術--普通隔離,標準預防:適用于所有病人的診療活動中:1)接觸感染
24、物品后立即洗手2)盡可能應用不接觸技術3)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粘膜和污染物品時戴手套4)脫手套后立即洗手5)處理所有尖銳物品時應特別小心6)立即清潔感染物品的溢出物7)保證病人護理的器械,用品,被感染性物質污染后的被服丟棄消毒或在每個病人使用之間滅菌8)保證廢棄物的正確處理,隔離技術--普通隔離,額外預防:基于傳播方式的隔離技術,隔離技術--普通隔離中的標準預防,將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均視為具
25、有傳染性,在接觸這些物質以及病人粘膜和非完整皮膚時必須采取相應措施。既要防止血源性感染,也要防止非血源性感染傳播。既要防止病人將疾病傳播給醫(yī)務人員,又要防止醫(yī)務人員將疾病傳播給病人,強調雙向防護。,隔離技術--普通隔離中的標準預防,適用于所有病人的診治、護理等操作的全過程,包括:接觸病人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病人粘膜和非完整皮膚前時,應戴手套。在接觸同一病人污染部位后如需接觸清潔部位,應更換手套。脫手套后必須洗手
26、;在上述物質有可能發(fā)生噴濺時應戴眼罩、口罩或面罩,穿防護衣;上述物質污染的醫(yī)療用品和儀器設備應及時消毒處理。,隔離技術--普通隔離中的標準預防,標準預防的主要內容手衛(wèi)生PPE(個人防護用品):手套、口罩、面罩、護目鏡、隔離衣、防水圍裙、防水鞋、帽子等污染物品的及時、正確地處理小心處置銳器環(huán)境的清潔與消毒正確地處理醫(yī)療廢物,隔離技術--普通隔離中的額外預防,額外預防--基于傳播方式的預防隔離措施是根據各種疾病的主要傳播途
27、徑而建立的。主要包括接觸隔離空氣隔離微粒/飛沫隔離,普通隔離中的額外預防—接觸隔離,接觸隔離的基本方法患者的隔離:最好安置于單獨的房間,如條件不允許,可以床邊隔離手套/手衛(wèi)生 :接觸患者或其有傳染性分泌物、排泄物應考慮戴手套,不管是否戴手套進行操作,脫手套后均需要洗手防護眼鏡/面罩:操作時如果有傳染性物質濺污的可能時,應根據可能濺污的部位佩戴防護眼鏡或面罩防水圍裙/隔離衣:操作時如果有傳染性物質濺污的可能時穿戴隨時清潔/
28、消毒:污染的環(huán)境應及時進行清潔,必要時消毒口罩:并不一定需要,如果有濺污的可能,則應佩戴,MDROs隔離技術SOP 多重耐藥菌multidrug resistant organisms,原則: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采取接觸隔離的預防措施。隔離對象或指征:MDROs感染者和/或定植者,可向周圍散播MDROs時。隔離措施:患者安置:MDROs感染者最好住單間,如果沒有單間房,需要評估安置的位置,保證床旁隔離效果。如果病區(qū)內有多例MDR
29、Os陽性患者,可以將同類MDROs感染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間,但不能將此類患者與有氣管插管、深靜脈留置、有開放傷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間。,MDROs隔離技術SOP 多重耐藥菌multidrug resistant organisms,診療用品:聽診器、體溫表或血壓計等應專用。醫(yī)療廢物:MDROs陽性患者住的單間房內不允許堆積臨床廢物,當廢物袋內廢物達3/4時,應封扎。室內衛(wèi)生:使用專用的清潔工具單獨進行,患者出院后
30、,應徹底清潔。餐具處理:無特殊要求。,MDROs隔離技術SOP 多重耐藥菌multidrug resistant organisms,手衛(wèi)生:手衛(wèi)生是預防MDROs交叉感染的最簡單而有效的方法,不論是否采取防護措施(手套、圍裙),直接接觸患者前后必須洗手,接觸患者周圍環(huán)境物品后要洗手。如手無可見的污垢,可以使用含酒精的快速手消毒劑擦手。標識:在MDROs陽性患者床頭、病歷夾內貼相應的隔離標識(紅色)。患者轉移:如患者需要轉科或到
31、別的部門檢查,應通知接收科室患者的MDROs狀況,使其作相應準備,采取接觸隔離措施。,MDROs隔離技術SOP 多重耐藥菌multidrug resistant organisms,患者衣被處理:清洗無特殊要求,送洗衣房的袋子應扎口;更換下來的床單、被套應在患者床邊裝好、封口?;颊叻置谖?、排泄物:可直接倒入下水道。容器用流動水初步沖洗后,500-1000mg/L含氯消毒劑浸泡30分鐘,再次沖洗干凈,晾干備用。個人防護:接觸血液或體
32、液、處理污染敷料和接觸感染性物質的操作應戴手套。并不需要在所有的直接接觸中戴手套,但接觸后必須洗手。診療護理操作時,應對預計可能被含MDROs的感染性物質污染的部位穿戴相應的防護用品,MDROs隔離技術SOP 多重耐藥菌multidrug resistant organisms,探訪者:不要求探訪者穿圍裙和戴手套,但必須在離開病區(qū)前用快速手消毒劑或皂液和流動水洗手。每個病床只能允許2個探訪者。監(jiān)測與報告:微生物室分離出MDROs菌株
33、,應向醫(yī)院感染管理科報告。感染控制專職人員收集MDROs數據,分析其流行病學情況。隔離解除:連續(xù)3個標本(每次間隔>24h)均未培養(yǎng)出MDROs。,普通隔離中的額外預防—飛沫隔離,防護與清潔消毒防護眼鏡/面罩:操作時如果有傳染性物質濺污的可能時,應根據可能濺污的部位佩戴防護眼鏡或面罩防水圍裙/隔離衣:操作時如果有傳染性物質濺污的可能時穿戴隨時清潔/消毒:污染的環(huán)境應及時進行清潔,必要時消毒,普通隔離中的額外預防—飛沫隔離,
34、患者的轉移避免不必要的患者轉運如因特殊需要進行床位的調換或患者的轉運,應在限制的范圍內和指定的路線進行運送,并且給患者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盡量減少轉運途中的飛沫傳播病原體。,關于手足口病,傳染源 :病人或隱性感染者及健康帶毒者。病人在發(fā)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糞便中排出病毒的時間較長,約3-5周,皰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潰時病毒即溢出。 傳播方式 :接觸和飛沫腸道病毒主要經糞-口和/或呼吸道飛沫傳播,亦可經接觸病人皮膚、粘膜泡疹
35、液而感染。發(fā)病前數天,感染者咽部與糞便就可檢出病毒,通常以發(fā)病后一周內傳染性最強。,病人糞便、皰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內衣以及醫(yī)療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傳播。易感人群 :人對腸道病毒普遍易感,顯性感染和隱性感染后均可獲得特異性免疫力,持續(xù)時間尚不明確。病毒的各型間無交叉免疫。各年齡組均可感染發(fā)病,但以≤3歲年齡組發(fā)病率最高。,手足口病醫(yī)院內感染預防與控制SOP,基本信息手足口?。℉
36、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發(fā)病為主。大多數患者癥狀輕微,以發(fā)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征。少數患者可并發(fā)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易發(fā)生死亡。少年兒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發(fā)病,但能夠傳播病毒。,手足口病醫(yī)院內感染預防與控制SOP,病原學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為小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的柯薩奇病毒(
37、Coxasckie virus) A組16、4、5、7、9、10 型, B組2、5、13 型;??刹《荆‥CHO viruses)和腸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 Al6型最為常見。腸道病毒于室溫可存活數天,4℃可存活數周,冷凍下可存活數月以上,但在50℃以上的環(huán)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耐受酒精,對干燥敏感,含氯消毒劑可殺滅病毒。,手足口病醫(yī)院內感染預防與控制SOP,傳染源和傳播途徑1. 傳染源:患者、隱性感染者(
38、人是腸道病毒唯一宿主)2. 傳播方式:接觸和飛沫腸道病毒主要經糞-口和/或呼吸道飛沫傳播,亦可經接觸病人皮膚、粘膜泡疹液而感染。發(fā)病前數天,感染者咽部與糞便就可檢出病毒,通常以發(fā)病后一周內傳染性最強。 病人糞便、皰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內衣以及醫(yī)療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傳播。,手足口病醫(yī)院內感染預防與控制SOP,隔離技術1. 病人隔離原則:根據衛(wèi)生部的《腸道病毒(EV71)感染
39、診療指南(2008年版)》的要求,對手足口病病人按照病情的嚴重程度給予留觀或住院治療。同一間病房內不應收治其他非腸道病毒感染病人,重癥病人應單獨隔離治療。有呼吸道癥狀的病人,如情況許可,應配戴一次性外科口罩。2. 手足口病的留觀與收治病區(qū),應限制陪護人數。疾病流行期間,謝絕探視。3. 輕癥手足口病不需要治療的病人,應提倡居家隔離觀察。4. 隔離預防技術:根據該病的傳播途徑,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采取接觸隔離和飛沫隔離技術。,手足口病醫(yī)
40、院內感染預防與控制SOP,消毒與廢物處理1.消毒原則:應同時按腸道傳染病和呼吸道傳染病的要求對手足口病病人診療過程中可能污染的物品進行消毒處理。2. 每天用含氯消毒劑擦拭病人可接觸到的物品表面,留觀室、病區(qū)的床頭柜、床架,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劑(1:100消佳凈稀釋液 )擦拭;小件物品可采用浸泡15min,然后清水沖洗。通常每天2次,污染時隨時消毒。,,3.如果糞便等排泄物污染地面,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劑(1:50消佳
41、凈稀釋液 )作用后清理。4. 診療、護理病人過程中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聽診器、血壓計袖帶)應擦拭消毒。每次使用后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劑擦拭15min后,清水擦洗,減少含氯消毒劑的腐蝕性。5. 其他:體溫表一人一用一消毒,用后浸泡于500 mg /L的含氯消毒劑15-30分鐘,沖洗干凈,晾干備用;壓舌板用后密閉送供應室清洗消毒。,手足口病醫(yī)院內感染預防與控制SOP,6. 終末消毒(1)手足口病患者病人出院、轉院或者死亡后,病
42、人房間的環(huán)境和使用的物品應當進行終末消毒。(2)消毒方法①空氣消毒:物體表面擦拭消毒后通風或紫外線燈照射1小時。②物體表面和地面:用500 mg /L的含氯消毒劑擦拭和拖地,作用15-30分鐘。,手足口病醫(yī)院內感染預防與控制SOP,7. 防護用品的清洗與消毒可以重復使用的防護用品,按照實際情況,選擇下述方法進行清洗、消毒:(1)用后的防護用品放入雙層布袋中封扎(應確保運送過程中不滲漏),送洗衣房清洗消毒。(2)口罩應當與防護
43、服分開清洗與消毒。(3)防護眼鏡、防護面罩可以用500 mg /L含氯消毒劑浸泡30分鐘,清洗干燥后備用。,手足口病醫(yī)院內感染預防與控制SOP,8. 病人排泄物、分泌物、嘔吐物的處理(1)我院設有污水處理系統,病人排泄物、分泌物、嘔吐物等可直接排入下水道。(2)便器、便盆等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劑浸泡半小時后清洗干燥備用。9. 廢物處理:可能污染病人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的物品均按照感染性廢物處理。,手足口病醫(yī)院內感染預防與
44、控制SOP,手衛(wèi)生按照標準預防的原則,在診療、護理每一位病人前后應進行手的清潔或消毒,由于引起該病的腸道病毒對酒精不敏感,建議接觸病人后盡可能在流動水下洗手。對于實在不方便洗手時,建議接觸不同病人時使用含醇類快速手消毒劑(茂康牌手消毒劑)擦手,或者在不同病人之間更換手套,方便洗手時立即洗手。此非最佳方法,因為通常建議換手套還需要洗手。,普通隔離中的額外預防—空氣隔離,手套/手衛(wèi)生:接觸患者或其有傳染性分泌物、排泄物應考慮戴手套,不管是
45、否戴手套進行操作,脫手套后均需要洗手防護眼鏡/面罩:操作時如果有傳染性物質濺污的可能時,應根據可能濺污的部位佩戴防護眼鏡或面罩防水圍裙/隔離衣:操作時如果有傳染性物質濺污的可能時穿戴隨時清潔/消毒:污染的環(huán)境應及時進行清潔,必要時消毒,普通隔離的基本要素,必要的氣流控制:沒有負壓病房,以通風代替環(huán)境物體表面的清潔消毒手衛(wèi)生廢物的正確處理個人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感染患者監(jiān)測與管理,隔離技術--保護性隔離,由于接受保護性隔離的
46、患者為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應把該類患者安置在有空氣凈化裝置的環(huán)境中。針對該類患者的診治應遵循標準預防和基于傳播方式的預防建議,并以保護患者不受污染為原則。,隔離技術--保護性隔離,主要的措施包括:病人安置:有高效過濾裝置的正壓病房內。診療護理:應有計劃的集中進行,減少出入室的次數。注意口腔、會陰部清潔衛(wèi)生,定期口腔和會陰護理。工作人員必須嚴格執(zhí)行手衛(wèi)生要求,采取能夠保護患者的防護措施如穿戴口罩、帽子、清潔的隔離衣。工作人員患
47、感染性疾病期間,不得進入隔離室。,隔離技術--保護性隔離,主要的措施包括:無關人員不得進入隔離室。病人因診療需要離開具有空氣凈化裝置的保護性環(huán)境時,如果病房周圍正在施工、裝修或其他可產生粉塵的工作,應配戴N95口罩以保護患者免受環(huán)境中的真菌孢子的入侵。家屬及訪客盡量不進入隔離室內探視,如要探視,應做好手衛(wèi)生,并戴口罩。疑患感染時,不得探視病人。不得攜帶鮮花、寵物入室。對室內環(huán)境進行嚴格擦拭消毒。,常見的錯誤的消毒、隔離方法,
48、消毒劑噴霧消毒空氣門口的消毒腳墊進入ICU更衣、換鞋卻不洗手戴很多層的口罩器械先消毒再清洗,個人防護用品的使用—口罩,外科口罩佩戴方法將口罩下方帶系于頸后,將口罩上方帶系于頭頂上方?;驅⒖谡汁h(huán)帶扣在耳后。將雙手指尖放在鼻夾上(不要用一只手捏鼻夾),從中間位置開始,用手指向內按壓,并逐步向兩側移動,根據鼻梁形狀塑造鼻夾。根據顏面部形狀,調整系帶的松緊度。,個人防護用品的使用—口罩,N95口罩佩戴方法先將頭帶每隔2-4厘米處
49、拉松,手穿過口罩頭帶,金屬鼻位向前。戴上口罩并緊貼面部,口罩上端頭帶位放于頭后,然后下端頭帶拉過頭部,置于頸后,調校至舒適位置。雙手指尖沿著鼻梁金屬條,由中間至兩邊,慢慢向內按壓,直至緊貼鼻梁。雙手盡量遮蓋口罩并進行正壓及負壓測試。(正壓測試:雙手遮著口罩,大力呼氣。如空氣從口罩邊緣溢出,即佩戴不當,須再次調校頭帶及鼻梁金屬條。負壓測試:雙手遮著口罩,大力吸氣。如口罩中央會陷下,如有空氣從口罩邊緣進入,即佩戴不當,須再次調校頭帶及
50、鼻梁金屬條。),個人防護用品的使用—手套,清潔手套應用指征 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 接觸污染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的物品。注意事項 診療護理不同的病人時要更換手套; 操作完成后脫去手套,必須進行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戴手套操作中,如發(fā)現手套有破損時應立即更換,個人防護用品的使用—手套,無菌手套應用指征:醫(yī)務人員進行手術;為病人進行診療技術等無菌操作;接觸病
51、人破損皮膚、粘膜。戴手套的方法 打開手套包,一手掀起口袋的開口處; 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部分(手套內面)取出手套,對準五指戴上; 掀起另一只袋口,已帶著無菌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翻邊內面,將手套戴好。然后將手套的翻轉處套在工作衣袖外面。脫手套的方法 一手捏住手套污染面的邊緣將手套脫下; 用脫下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清潔面(內面)的邊緣,將手套脫下。,個人防護用品的使用—隔離衣/防護服,應用指征有可能受到病人血液、體液、
52、分泌物、排泄物污染。對病人施行保護性隔離時,如護理大面積燒傷病人、骨髓移植病人以及大創(chuàng)面換藥。對感染性病人如傳染病人、特殊耐藥菌感染的病人等實施隔離。,個人防護用品的使用—隔離衣/防護服,一次性防護服穿脫方法穿法:無論是連體還是分體防護衣,先穿下衣,再穿上衣,然后帶好帽子,最后拉上拉鎖。分體防護服脫法脫分體防護服時應先將拉鏈拉開;向上提拉帽子,使頭部脫離帽子;脫袖子,將污染面向里脫下后放入醫(yī)療廢物袋;下衣污染面向里由上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