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jal間質細胞在實驗性乳鼠巨結腸模型不同腸段的分布變化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6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先天性巨結腸(Hirschsprung’sdisease,HD)是一種腸神經系統先天性異常疾病,其發(fā)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1]。目前多認為遺傳及環(huán)境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共同調控的結果[2]。發(fā)病率為1/5000,以男性多見,男:女為4:1。近年來HD的發(fā)病率似有上升趨勢[1,2,3]。主要病理改變?yōu)椴∽兘Y腸段神經節(jié)細胞缺如,病變結腸持續(xù)性痙攣,狹窄,腸蠕動障礙,近端腸腔擴張,內容物潴留,形成巨結腸。新生兒表現為胎糞延遲排出、腸梗阻等癥狀,嬰

2、兒和成人表現為嚴重便秘、腹脹,常合并小腸結腸炎、低位腸梗阻,嚴重影響患兒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2,4]。研究顯示,HD患兒嚴重的結腸功能障礙與Cajal間質細胞(interstitialcellsofCajal,ICC)ICC的分布、數量及功能密切相關[4]。ICC廣泛分布于消化道,是胃腸慢波活動起搏細胞及基本電節(jié)律的主要傳播細胞[5],并參與胃腸道神經信息的傳遞[3]。由于直接人體研究會受到一定限制,本研究以6~7日齡SD乳鼠為實驗動

3、物制備巨結腸模型,采用ICC的特異標志物c-kit多克隆抗體免疫熒光染色,對ICC在巨結腸模型狹窄段、擴張段和移行段的分布規(guī)律進行了較詳細的觀察,探討ICC在HD發(fā)病中的作用,為研究HD腸運動功能障礙和治療提供實驗依據。為日后進一步深入研究HD及其相關并發(fā)癥的病因病理生理機制、病程演變特征及治療方面等奠定實驗基礎。
  目的用化學方法選擇性損毀6~7日齡SD乳鼠結腸神經節(jié)細胞,建立接近于人類HD的實驗性乳鼠巨結腸模型;通過大體觀察

4、,組織病理學,NSE和S-100蛋白免疫組化鑒定模型;c-kit多克隆抗體免疫熒光檢測實驗性乳鼠巨結腸模型結腸狹窄段、擴張段、移行段和正常組中ICC分布、形態(tài)變化,探討ICC在HD發(fā)病中的作用,為探索適應范圍廣、安全、有效、無創(chuàng)的治療新方法奠定實驗基礎。
  方法
  1.9窩(每窩10只乳鼠)6~7日齡SD乳鼠隨機分為3組,實驗組3窩用0.1%苯扎氯銨(Benzalkoniumchloride,BAC)溶液處理降結腸15m

5、in,對照組用生理鹽水代替,正常組不做任何處理。
  2.分別于術后第1、3、5、6、7周每組隨機取2只乳鼠處死,通過大體觀察處理段結腸及近端結腸形態(tài)變化,組織學病理學、NSE和S-100蛋白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觀察結腸神經節(jié)細胞的消除情況。
  3.c-kit多克隆抗體免疫熒光染色檢測ICC在乳鼠巨結腸模型結腸狹窄段、擴張段、移行段和對照組的分布、形態(tài)變化。
  結果
  1.實驗組和對照組術后1~3周大體觀察無明

6、顯變化,術后4~6周實驗組部分大鼠出現腹脹,排便減少,糞便顆粒變小,處死后大體解剖可見BAC處理段狹窄。術后7周實驗組大鼠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排便減少,腹脹,精神萎靡,消瘦,糞便顆粒比對照組和正常組干燥且明顯變小,處死后大體解剖發(fā)現,BAC處理段腸管狹窄痙攣,無蠕動,病變近端腸管擴張,腸腔內容物潴留。對照組及正常組大鼠腸管無此變化。
  2.實驗組術后1、3、5、6周組織病理學可見肌間及粘膜下神經節(jié)細胞逐漸減少,術后7周肌間及粘膜下神

7、經節(jié)細胞完全消失,腸壁其他結構完整,未發(fā)現瘢痕的形成及炎癥細胞的浸潤。對照組和正常組可見正常的肌間和粘膜下神經節(jié)細胞。
  3.實驗組S-100蛋白和NSE表達在術后1、3、5、6周位于肌間及粘膜下神經節(jié)細胞逐漸減少,術后7周肌間及粘膜下S-100蛋白和NSE表達的神經節(jié)細胞完全消失,對照組及正常組無明顯變化。術后7周通過大體觀察、實驗組HE染色、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可見肌間和粘膜下神經節(jié)細胞消失,表明巨結腸模型建立成功。
  

8、4.c-kit多克隆抗體免疫熒光檢測ICC在實驗性乳鼠巨結腸不同腸段的分布。對照組結腸組織ICC主要分布于粘膜下神經叢和肌間神經叢,ICC呈連續(xù)性分布,相互連接形成網絡狀結構。狹窄段結腸組織ICC的分布顯著減少或消失,較移行段、擴張段和對照組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ICC的網絡狀結構完全破壞,殘存ICC形態(tài)異常,移行段結腸組織內ICC的分布較對照組和擴張段組均減少(P<0.05),其形態(tài)部分接近正常,但ICC缺乏連續(xù)性分布,未能

9、形成正常的網絡狀結構。擴張段與對照組結腸組織內ICC分布,無顯著性差異(P>0.05)。
  結論
  1.6~7日齡乳鼠用0.1%BAC可成功建立乳鼠巨結腸模型,該模型與HD具有相似的病理特征;
  2.結腸神經節(jié)細胞的數量及功能與HD的發(fā)生發(fā)展有密切關系;
  3.NSE、S-100蛋白可作為診斷和鑒別HD的特異性指標;
  4.觀察ICC在乳鼠巨結腸模型狹窄段、移行段和擴張段腸管分布與形態(tài)的差別,發(fā)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