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例法與中國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判例法與中國</b></p><p>  摘 要 自從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人開始開始睜眼看世界之后,我們就開始探討到底要不要學習西方的判例法。其實,我國也是有判例和判例法的,但是因歷史和文化等各種原因,與西方的判例制度不完全相同,在實踐和使用中會也有很多不同。本文主要想分析,在當前要不要學習西方的判例法,要在何種程度上學習。 </p><p&g

2、t;  關鍵詞 判例 判例法 先例 理性 </p><p>  作者簡介:袁俊芳,鄭州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法學理論。 </p><p>  中圖分類號:D9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14)03-009-02 </p><p>  一、判例法的歷史與發(fā)展 </p><p>  判例法與成文法是當今世界兩種主要的法律形

3、式。判例法是英美法系主要的法律制度,也是其區(qū)別與大陸法系的重要特點。判例法是法官遵循先例審判并就人們固定模式的訴辯進行居中裁判的制度,而判例作為判例法的重要元素是法院多次援用被賦予一般規(guī)范性質(zhì)的文本,判例法的利益平衡性與判例的靈活性也被人稱道。 </p><p>  英國判例法正如著名的法學家梅特蘭所述:“英國法像一條河,隨著歲月的流逝,河床漸寬漸深,時有支流加入。首先加入的是普通法的源泉,但衡平法的清泉和商人法

4、、教會法的眼泉增加了河流的流量,而在這河流的浪尖之上航行著英格蘭的靈魂之船?!庇欣S著人們經(jīng)驗的積累和各種制度的沖突、選擇,不斷發(fā)展壯大起來,普通法與衡平法成為英國法的基座。 </p><p>  了解判例法首先要從普通法的產(chǎn)生開始,歷史上,英國一直處于外來人不斷征服本土人的過程中,英國曾長期實行奴隸制和軍事部落的分散統(tǒng)治。盎格魯――撒克遜人自北歐入侵之后,就建立了若干王國。當時,這些王國只是各自為政,并沒

5、有形成統(tǒng)一的法律。為了制止私斗和維護基本的社會秩序,各地都有一些供人們遵循的習慣。自1066年,諾曼登錄之后,英國就結束了以各地習慣法為主的時期。偉大而又智慧的威廉國王為了消除征服者與被征服者之間尖銳的矛盾沖突,及文化隔閡,采取懷柔政策,宣布對原有的習慣予以保留。另一方面,僅靠這些習慣難以建立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國家,也不符合國王想要掌權的愿望。于是,國王從司法權開始,首先建立了中央司法機關――國王法院。國王法院對于所有涉及國王利益的案件都

6、有管轄權。同時,建立法官巡回審判制度,定期派出法官到巡回區(qū)審判案件。巡回法官辦案的依據(jù)是國王的詔令和敕令還有地方習慣。巡回法官辦完案之后,會聚在一起互相交流意見,將各地習慣加以統(tǒng)一,找出典型的案例并形成判例。判例一旦形成,在之后出現(xiàn)相同情況時就相同處理,這就是判例的最早形式。因此,可以說判例法是依靠法院發(fā)展起來的,它是歷史的產(chǎn)物。 </p><p>  判例法一旦形成就有強大的生命力,在英國世代相傳,并一直延續(xù)下

7、來。為了使古老的判例法適應現(xiàn)代生活的需要,英國從18世紀中葉開始對以往的判例進行了大量的整理、休訂、和補充工作。形成了普通法院與衡平法院并立的兩個法院體系,當事人依據(jù)案件的種類不同,訴至衡平法院或是普通法院。這與美國不同,美國是一個法院系統(tǒng),由當事人選擇適用普通法程序或衡平法程序進行訴訟。 </p><p>  美國的法律史起自殖民史,正是因為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和不斷移民,美國繼承了英國的判例法,并有所發(fā)展。英國王座

8、法院控制著殖民地的上訴管轄權,英國居民適用英國法,殖民地人民并不適用英國法。直到18世紀,北美殖民地也只是適用那些簡單、原始的習慣法。1723年《英國法釋義》的出版對美國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18世紀中期,英國普通法在北美殖民地取得支配地位。北美獨立戰(zhàn)爭之后,美國走上了獨立發(fā)展的道路。然而,美國最終還是保留在了普通法系之中。 </p><p>  美國結合自己特殊的政治體制對英國法進行改造,通過判例的方式繼承英國法

9、,或是通過制定法來肯定英國法的某些原則。也就是說,殖民地人們并沒有把英國普通法完全搬過來,而僅僅采納了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所允許和接受的那些法律原則。正是因為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美國才必須對英國普通法進行修改。地理環(huán)境為法律提供了新的結構,直接影響著它的發(fā)展方向和重點。總之,美國獨立之后,走上了一條與英國不同的法律發(fā)展道路。雖然,他們?nèi)酝瑢儆⒚婪ㄏ?,且判例法是重要的法源,但是,美國法開始有自己的特色,并和英國法相區(qū)別。 </p>&

10、lt;p>  二、中國的“判例法” </p><p>  與英美判例法系相比,中國的法律體系更接近與大陸法系,以成文法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但中國也有判例傳統(tǒng),正因為判例與判例法存在差異,中國的判例傳統(tǒng)與英美的判例法也不相同,這也為中國司法改革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支持。 </p><p>  中國古代的判例是古人對法經(jīng)驗的積累,散見于各種文獻和書籍,有的雖只有片言只字,卻也描述出了中國古代的判

11、例形態(tài)。奴隸社會時,判例只是雛形,判例的存在散見于一些古籍中。封建社會時期,判例有了發(fā)展、變化,秦朝的廷行事標志著判例已經(jīng)可以作為判案的依據(jù),并成為一種重要的法律形式。漢朝的決事比是指在律無明文規(guī)定時,比照已決事例進行判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法律形式逐漸固定化,形成了律、令、科、比、格幾種主要的法律形式。隋唐時,法律制度逐漸完善,成文法編纂活動盛行,作為判例制度存在的比也遺失殆盡了。 </p><p>  有人認

12、為,《唐律?名例律》:“諸斷罪而無正條其應出罪者,則舉重以明輕,則舉輕以明重?!笔且灾贫ǚㄒ?guī)范判例法的模式。但這里所講的唐代判例不像漢代那樣明確,這條規(guī)定只能理解為對唐律的適用規(guī)則,而將其理解為規(guī)范判例法的制定法有牽強附會之嫌。唐代,制定法發(fā)達而判例法相對較弱,但判例的歷史并未被割斷。 </p><p>  宋代,判例的地位大幅提高,甚至與敕有同樣的法律效力,且編例眾多。元代,蒙古人統(tǒng)治中原,實行民族壓迫,蒙古族

13、法律并不健全,原宋朝的法律并未廢除。元代并未建立成文法體系,而是保留了蒙古族舊習俗和宋判例制度。明朝沿用宋的以判例斷案的傳統(tǒng),明代的例稱條例,包括辦案依據(jù)的判例和編纂而成的事例。例在當時只是為了補充律的不足。清代,例的作用不容忽視,清采用了律例合編的體制。清朝的例雖不能稱之為判例,但卻是因案生例。例這種法律形式是從案件的判決中提取出來的結論。   中國近代的判例形式按時間分為一、1840-1911年清政府末期及中國民國革命政府時期的判

14、例形態(tài),清末,隨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清政府內(nèi)部出現(xiàn)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路,接著五大臣出國考察,司法領域出現(xiàn)了近代化。一部分人開始認識到只有新的司法改革才能讓法律對社會起作用。中華民國革命政府存在時間太短,且不穩(wěn)定,法制方面沒什么可寫的。二、北洋政府時期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判例形態(tài),北洋政府時期雖政治腐敗,但法律實踐還是有所發(fā)展的。特別是民事方面,大理寺所編的民法判例在當時已具有普遍拘束力。這一時期的判例是法官在眾多判例中進行選擇的過程

15、,多數(shù)該時期的</p><p>  當代中國在1949-1966年初步建立案例制度,由于當時的法律不能解決很多現(xiàn)實問題,人們法院主要依據(jù)政策斷案。同時,出現(xiàn)了“馬錫武審判方式”,即通過調(diào)解解決糾紛。建國初期,最高人民法院雖搜集各種典型案例,并總結經(jīng)驗進行推廣,但案例仍只是指導審判并非判例。典型案例不僅對解決當時法律匱乏的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也為此后的案例指導制度奠定了基礎。1966-2000年案例制度的消失到恢復

16、時期,1966年起,由于文化大革命,中國的法制建設完全停滯,司法機關遭到破壞,案例制度也消失了。1976年文革結束之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法制不斷完善。雖然,法院也在搜集典型案例,但因為,我國堅持“中國不實行判例法,不宜將判例引入審理的依據(jù)中”,所以,這一時期判例制度沒有發(fā)展。2000年至今是典型案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時期。2000年6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以依法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裁判文書公布管理辦法》,該辦法的公布從判例法的角度看,

17、最高院對案例有了新的認識,開始引導法官與案例一致的裁判,這無疑是法官遵循案例的一個啟示。2005年最高院又與最高檢聯(lián)合出版了《中國案例指導》,這都說明中國現(xiàn)實對案例的需求不斷擴大,</p><p>  2002年到2006年,鄭州市中原區(qū)試行判決先例判決制度,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法學界褒貶不一。反對者認為:法院的僭越行為無意中侵奪了只有立法機關才有的立法權;支持者認為:基層司法改革經(jīng)驗有助于改革開放面向質(zhì)的

18、飛躍,但不是所有的司法改革措施都涉及到國家法制統(tǒng)一和根基的問題,因而不是所有的改革都會帶來造法的后果。 </p><p>  通過研究中國古代判例的存在形態(tài),我們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法官在司法實踐中有遵循先例的自覺意識,善于采用歸納推理方法,從成案中抽象出一般的法律原則或規(guī)則,并使例成文化。分析古代判例法形成的歷史原因,經(jīng)驗哲學、實用理性與權變文化是支持其形成自己的風格和體系的內(nèi)在動因。古代判例法主要是為了彌補成文法典

19、的不足和僵硬,協(xié)調(diào)變動不居的社會民情。時至今日,它仍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仍然值得我們思考。 </p><p>  三、中國法院是否該適用判例法 </p><p>  正如黑格爾所說的,凡是現(xiàn)實的都是合理的。當然,判例法幾百年的發(fā)展歷史已經(jīng)已經(jīng)證明判例法的存在于旺盛有其合理性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英美法系法律制度的發(fā)展史就是關于判例演進的法律史。事實上,通過比較法的觀察,判例法作為一種特有的法

20、律形式,與制定法相比有許多合理性。 </p><p>  首先,判例法具有靈活、高效的特點,可以彌補制定法的天然滯后性,同時,很好的滿足審判實踐的需要。判例法直接來源于司法實踐中的案例,來源的豐富性決定了判例法比制定法更經(jīng)濟有效。其次,判例法作為一種法官法可以減輕立法機關的工作負擔,可以讓立法機關把更多的精神投入到法律原則的創(chuàng)制和法律精神的追索中。判例法的生命力就在于填補法律漏洞,當把判例法的制度交給那些法官時,

21、就減少了立法機關對法律進行修補和解釋的工作。再次,與制定法相比,判例法更具有明確性。無論制定法多么完善,要完全按照字面去理解也是不可能的。而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其含義也會變得越來越模糊,越來越不適應現(xiàn)實生活,不能解決現(xiàn)實問題。而判例生動形象的特點,可以在適用時以法律原則為主線,內(nèi)容具體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具體案件適用的時候,法官就會發(fā)現(xiàn),找到一個類似適用的案例要比找到適用的抽象法條容易得多。 </p><p

22、>  中國制度法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存在許多立法空白,還有一些領域基本上還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態(tài)。二是現(xiàn)行立法在某些方面與市場經(jīng)濟實踐脫節(jié),或超前或滯后,難以發(fā)揮應有的作用。三是法律實效的統(tǒng)一不盡如人意。 </p><p>  通過分新中國制定法的不足和判例法本身的價值,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要學習西方的判例法。至于要怎么學習,在何種程度上學習這里就不過多討論了。制定法與判例法的關系就是理性與傳統(tǒng)

23、的關系,我們不能只要理性不要傳統(tǒng),也不能只要傳統(tǒng)不要理性,這都是片面的。正如這句名言所說的,“理性的研究法律就是研究歷史”所以我們既不能拋卻理性也不能放棄傳統(tǒng),而應該試著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點,從而使之產(chǎn)生更大的社會效益。 </p><p>  中國的司法改革面臨著來自政治、經(jīng)濟、法治的巨大的壓力,司法改革是為了解決社會沖突,促進和諧。在面對巨大壓力的情況下,要建立有效的司法體制就要向外看,引進國外先進的法律制度體

24、系。英美判例法對我國的司法改革意義重大,為中國司法改革提供了外向性經(jīng)驗。 </p><p>  因為英美判例法比中國現(xiàn)行法在某些方面有優(yōu)勢,可以為中國法制改革提供借鑒和思路,我們應該在總結和反思的基礎上,學習英美判例法,而不是盲目照抄。理性的學習與借鑒才是有意義的,才能促進中國的法治建設。 </p><p>  判例法對今天的中國來說,就像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當今中國對英美判例法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