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腫瘤壞死因子(TNFα)是一種多效應的前炎癥細胞因子,由巨噬細胞、單核細胞、多形核白細胞、肥大細胞及光滑肌細胞等多種細胞產生,在不影響正常細胞的前提下,于體內外均能殺傷腫瘤細胞并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參與和調控機體的免疫應答,上調其他炎癥細胞因子的表達,增強包括吞噬、化學趨化、反應性氮氧物質的產生等一系列細胞學反應。 本文利用同源克隆和RACE方法從健康斜帶石斑魚頭腎組織中克隆得到了斜帶石斑魚TNFα全長cDNA序列和基因序列。斜
2、帶石斑魚TNFα的cDNA序列全長為1377bp,含有一個762bp的開放閱讀框,編碼253個氨基酸的蛋白。經生物信息學分析,斜帶石斑魚TNFα是一種跨膜蛋白,具有潛在的蛋白酶切位點及對其三級結構形成必需的2個半胱氨酸,也具有TNF家族的標簽序列及5個炎癥細胞因子不穩(wěn)定基序ATTTA;進化樹構建結果表明:斜帶石斑魚TNFα與其他魚類TNFα占據(jù)進化上獨立的分枝,且與已報道的鱸形總目魚類TNFα具有最近的親緣關系:空間結構模擬顯示:斜帶石
3、斑魚TNFα與哺乳類TNFα的空間結構相似,內層與外層均由5個β折疊片結構構成。斜帶石斑魚TNFα基因長度為1801bp,由四個外顯子和三個內含子組成,與其他魚類具有相似的結構特征。 利用RealtimePCR技術,分析了TNFα在健康斜帶石斑魚各組織中的表達情況以及分裂素LPS、PolyI:C對斜帶石斑魚頭腎淋巴細胞TNFα基因表達的影響。定量結果顯示,TNFα在健康斜帶石斑魚各組織中呈組成型表達,在頭腎、脾、腎臟、鰓與下丘腦
4、等組織中均有較高表達,在腸道與肌肉組織中的表達量最低;研究還發(fā)現(xiàn)TNFα在垂體與下丘腦中以較高水平表達,尤以下丘腦最高,提示TNFα在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中起著重要作用。分裂素LPS與PolyI:C刺激斜帶石斑魚頭腎淋巴細胞均能顯著誘導TNFα基因的表達,但二者的作用效果并不相同。經LPS刺激后的淋巴細胞TNFα基因表達量在16h達到了最大,而PolyI:C刺激后的淋巴細胞TNFα基因表達量在檢測的24h內一直在增大。 為了進一步研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斜帶石斑魚IL-8及其受體基因的克隆、表達.pdf
- 斜帶石斑魚♀與鞍帶石斑魚♂雜交及F1遺傳分析.pdf
- 斜帶石斑魚四種生肌調節(jié)因子基因的cDNA克隆及其表達模式分析.pdf
- 獼猴川西亞種腫瘤壞死因子α基因的克隆及表達.pdf
- 斜帶石斑魚Sox11a cDNA的克隆,表達及功能分析.pdf
- 斜帶石斑魚CD8α和CD8β基因克隆及表達模式分析.pdf
- 斜帶石斑魚腦腸肽及其受體的克隆與mrna表達研究
- 斜帶石斑魚Sox11b cDNA的克隆、表達及功能分析.pdf
- 斜帶石斑魚和赤點石斑魚線粒體基因組全序列研究.pdf
- 斜帶石斑魚抗菌肽Hepcidin基因克隆、重組表達及口服免疫研究.pdf
- 鱖魚腫瘤壞死因子α基因的克隆和鑒定.pdf
- 斜帶石斑魚和橙點石斑魚染色體核型及顯帶研究.pdf
- 斜帶石斑魚抗菌肽-2的基因克隆、活性及其組織內表達.pdf
- 斜帶石斑魚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基因的克隆及其表達研究.pdf
- 斜帶石斑魚生長抑素前體基因的克隆、表達和基因重組.pdf
- 斜帶石斑魚胃蛋白酶原和幾丁質酶基因的克隆與表達研究.pdf
- 斜帶石斑魚P450芳香化酶基因克隆及其表達調節(jié)的研究.pdf
- 飼料?;撬釋π睅唪~TauT基因表達的影響.pdf
- 斜帶石斑魚(Epinephelus coioides)C-反應蛋白基因的克隆、表達及多克隆抗體制備.pdf
- 斜帶石斑魚神經肽Y基因的克隆、原核表達與功能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