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復蘇指南2016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6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15年AHA心肺復蘇指南2015 AHA Guidelines Update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Circulation.2015;132(18):suppl 2,徐州醫(yī)學院急救與救援醫(yī)學系徐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急救中心,1,許鐵,臨床工作,二級學科:急診內(nèi)科、急診/創(chuàng)傷外科和EICU本部床位(122床): 東院(預

2、計150床)急診搶救床+急診監(jiān)護觀察床=20張床急診內(nèi)科41張床急診外科36張床急診ICU 25張床服務量/其中外埠病人>40%:急診門診量>12萬,危重約1.5萬住院超過3000人次手術超過1000人次2012年業(yè)務收入過億元、2015年1.69億元、綜合效益連續(xù)3年列第二位,2,3,教學情況,2000年率先招收急救專業(yè)方向本科生(475人)2003年成為急診醫(yī)學碩士點(70人)2012年10月成立急救與救援醫(yī)學

3、系急救醫(yī)學、創(chuàng)傷醫(yī)學、災害醫(yī)學、急救心理學、重癥與救援醫(yī)學教研室,技能培訓中心2014年招收急救與救援醫(yī)學專業(yè)本科生獲江蘇省大學生、研究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8項主編《急救醫(yī)學》江蘇省高校精品教材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4,科學研究工作,2010年建立急診醫(yī)學實驗室/徐州市重點實驗室2011年成立救援醫(yī)學研究所(閃淳昌/李宗浩)“十三五”規(guī)劃的 省衛(wèi)計委衛(wèi)生應急研究所研究方向:組織工程技術及干細胞移植治療

4、基礎與臨床研究急性中毒、急性創(chuàng)傷的基礎與臨床研究急危重癥(重要臟器保護)的基礎與臨床研究課題:近5年承擔科研基金、國際多中心合作課題、中央財政專項基金等10項研究課題在研經(jīng)費 > 300萬省市級科技進步獎6項,,5,急診醫(yī)學實驗室,急診醫(yī)學實驗室是徐州市重點實驗室,現(xiàn)有5位專職科研人員,其中教授1人、博士3人/碩士2人,海外經(jīng)歷3人;實驗室建筑面積300多平方米;擁有一流的實驗設備和條件;設備總值> 400萬元,其中5

5、萬元以上設備數(shù)十臺件。,提要,背景及流行病學相關概念CPR歷史及指南演變CPR技術及實施國內(nèi)研究狀況,6,一、背景及流行病學,心臟驟停(SCA)發(fā)病數(shù)不斷增加每年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shù)>13,500000OHCA發(fā)生率20-140/10萬人心肺復蘇(CPR)成功率沒有明顯提高恢復自主循環(huán)約14%~30%OHCA存活率2%-11%、長期存活率低于5%美國每年CA發(fā)生率>50萬,存活率<15%中國80%以

6、上CA發(fā)生在家中和院外,不足1%被救活每年54萬死于心臟猝死探索心臟復蘇的其他方法……指南要兼顧公眾……,Berdowski J, et al. Resuscitation. 2010;81:1479–1487.,,天有不測風云 人有旦夕禍福,心臟猝死. . .,2015年國內(nèi)醫(yī)護人員心搏驟停病例,2015年4月14日,福州第一醫(yī)院兒科主任醫(yī)師在家夢中猝死,年僅51歲。2015年4月13日, 淮北市人民醫(yī)院一名醫(yī)生在“早上交班

7、前突發(fā)心梗,搶救無效死亡”,年僅40多歲。 2015年4月12日, 首醫(yī)附屬北京友誼醫(yī)院心外科副主任醫(yī)師李大連突發(fā)心臟病猝死,年僅48歲。2015年3月4日凌晨,浙江邵逸夫醫(yī)院一名剛工作三年的規(guī)培輪轉(zhuǎn)女醫(yī)生在麻醉科夜班后猝死,年僅26歲。兩年內(nèi),全國已有大約 15 名麻醉醫(yī)生猝死,而且很多都是科室里的骨干醫(yī)生。醫(yī)生在科室內(nèi)猝死都無法生存,民眾靠誰?,低自主循環(huán)恢復率/成活率原因,80%心臟呼吸驟停發(fā)生在院外或家庭第一目擊者多不

8、是醫(yī)務人員CPR知識缺乏(未普及)無法對CA的快速識別/確認沒有盡快啟動EMSS無調(diào)度指導下的CPR沒有高質(zhì)量CPR缺少自動體外除顫儀或者不會使用,CPR指南如何兼顧公眾參與,各國CPR國民普及率,美國:>5000萬人(1/4人口)接受培訓,20萬SCA在現(xiàn)場接受初級CPR,7萬人獲救。德國:掌握初級CPR是獲得駕照的條件之一日本:消防廳印發(fā)急救手冊、舉辦講座,年均15萬人接受培訓。中國:CPR普及率<1%,SCD搶救

9、成功率不到萬分之一。,11,二、相關概念,,,,,心臟停搏(Cardiac Arrest, CA),是指心臟有效搏動停止,全身血液循環(huán)處停止狀態(tài)的一種統(tǒng)稱,表現(xiàn)為無意識、無呼吸,無脈搏、無血壓、無心音,心電圖表現(xiàn)為一段較長時間內(nèi)等電位線。,,,,,心臟/心搏驟停( Sudden…,SCA),心臟驟停是心臟停搏的一種表現(xiàn),是指在心臟相對正?;驘o全身性嚴重致命性疾病情況下,在未能估計到的時間內(nèi),心臟突然停止搏動(心搏驟停),從而導致有效的心

10、泵功能和有效的循環(huán)突然中止。完全不同于疾病終末期的心跳呼吸停止,,,,,心臟性猝死 (Sudden Cardiac Death, SCD),心搏驟停的最惡劣直接后果是猝死;1970年WHO、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美國AHA將猝死定義為:急性癥狀發(fā)生后即刻或者24小時內(nèi)發(fā)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數(shù)學者傾向于將猝死的時間限定在發(fā)病1小時內(nèi)。其特點有三,①死亡急驟,②死亡出人意料,③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心臟性猝死是指急性癥狀發(fā)作

11、后1小時內(nèi)發(fā)生的、由心臟原因引起的死亡。,SCA發(fā)生的場所-搶救效果,1.院外(outside-OHCA):家庭、公共場所有/無目擊者干預/未干預2.院內(nèi)(inside-IHCA):非加強監(jiān)護區(qū)(門診/病區(qū)/病室外/檢查室)加強監(jiān)護區(qū)(搶救室/手術室/導管室/ICU),CA的原因-心源性,冠心病 是成人心搏驟停/猝死的主要原因非粥樣硬化性冠狀動脈病 ; 主動脈疾病 粥樣硬化性動脈瘤,主動脈夾層,梅毒性主動脈瘤,Ma

12、rfan氏綜合征;心肌和心內(nèi)膜疾病 肥厚型心肌病,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心臟瓣膜病,二尖瓣脫垂;電生理異常 心臟傳導系統(tǒng)疾病,Q-T間期延長,特發(fā)性室顫;心臟腫瘤 心房粘液瘤,心臟間皮瘤;其他 高心病,脂肪心,心包疾病,肺動脈栓塞。,呼吸衰竭、窒息甚至呼吸驟停/停止;嚴重電解質(zhì)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diào);手術、治療操作和麻醉意外等;各種原因的休克;各類急性中毒;藥物過量/藥物過敏反應;突發(fā)意外傷害如電擊、溺水等。,CA的原

13、因-非心源性,心搏驟停發(fā)生時心電圖類型,心室顫動 >50% (VF,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室性心動過速 (V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無脈性電活動或電機械分離 PEA 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 EMD electro-mechanical dissociation心室停頓 (VS, ventri

14、cular standstill),2024/3/24,徐醫(yī)附院急救中心,20,Ventricular Fibrillation,2024/3/24,徐醫(yī)附院急救中心,21,Ventricular Tachycardia,2024/3/24,徐醫(yī)附院急救中心,22,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2024/3/24,徐醫(yī)附院急救中心,23,Asystole,心肺復蘇/心肺腦復蘇,針對心搏及呼吸驟停的患者所采取

15、一系列搶救措施,稱為“心肺復蘇”或“ 心肺復蘇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 CPR)。傳統(tǒng)的CPR主要是胸外按壓+人工呼吸+電除顫。心肺復蘇的最終目的是恢復患者的社會行為能力,從70年代開始在進行CPR同時,注重恢復腦功能,以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生存質(zhì)量,即把“CPR”發(fā)展為“心肺腦復蘇” (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 CPCR)。,24,心

16、跳呼吸停止,腦死亡生物學死亡,CPCR,,,心搏驟停搶救時機,心肺復蘇的時機-復蘇效果,快! 爭分奪秒 !! 時間就是生命 !!! 在發(fā)病現(xiàn)場,目擊者掌握有一定CPR知識及技能,并及時正確地對患者進行有效的CPR等救護措施,就能為醫(yī)院進一步的救治創(chuàng)造條件,最大限度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和減少傷殘。,26,SCA后演變過程-黃金4分鐘,3- 5秒………………黑蒙5-10秒………………昏厥、意識喪失15秒…………………出現(xiàn)阿

17、斯綜合征30-60秒………………瞳孔散大240秒…………………出現(xiàn)不可逆腦損傷360秒…………………出現(xiàn)腦細胞死亡600秒…………………腦死亡、植物狀態(tài),27,心搏驟停病人生存概率與時間關系,,三、心肺復蘇歷史及指南演變,,30,技能大賽,中醫(yī)-現(xiàn)代復蘇的雛形,公元200-300年 晉代葛洪《肘后備急方》介紹自縊急救 “徐徐抱解其繩,不得斷之?!?懸其發(fā)…塞兩鼻孔,以蘆管納其口中至咽,令人噓之…更遞噓之…”懸發(fā):通暢氣道

18、蘆管:似氣管插管塞鼻:保證不漏氣噓之:人工通氣,葛洪 (283—363年),Peter Safar(彼得.薩法) 1924.4.12 –2003.8.2,Peter Safar was born in Austria. He migrated to USA for postdoctoral, then entered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匹茲堡)anesthesiology depart

19、ment.He is credited with pionee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twentieth Century 50, Safar invented a new kind of first aid techniques, open of the airway with head tilt and chin lift (Step A), the mouth-to-mout

20、h breathing (Step B) and chest compressions(Step C) together, develop into a "A-B-C" programme, which is now undergo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as everyone knows.,32,1958年Safar“CPR之父”:口對口呼吸法,,CPR的歷史

21、進程及指南,Safar(1958)口對口呼吸Kouwenhoven(1960-14 pats) closed-chest cardiac massage. JAMA 胸外心臟按壓Zoll( 1962 )體外除顫 AHA( 1966第1屆全美心肺復蘇會議) the first CPR guidelines1974 – CPR training be extended to the general public1980

22、– Developed ACLS (Advanced Cardiovascular Life Support) Guidelines.,頒布于《circulation》,CPR的歷史進程及指南,1986–Developed pediatric BLS and ALS, neonatal ALS.1992 – ILCOR (International Liaison Committee on Resuscitation) fou

23、nded2000 – First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2005 – AHA Guidelines for CPR and ECC.2008 – continuous compression resuscitation CCR / AHA advisory2008– 心臟驟停后綜合征(PCAS)2010 –AHA Guidelines(CAB-ABC) 2015 –AHA Guidelines

24、Update for CPR and ECC,34,頒布于《circulation》,2000年心肺復蘇指南要點,手法開放氣道:兩種方法和選擇 (頸椎骨折)人工通氣:800-1200ml按壓/通氣比:15:2通氣頻率:10-12次/min按壓頻率:100次/min按壓深度:4-5cm強調(diào)腎上腺素的劑量:1mg/次強調(diào)氣囊面罩通氣-代替氣管插管病因:5’T—6’H三次除顫:200J / 300J / 360J提高公眾

25、參與CPR,35,2005 CPR 指南要點,首次提出生存鏈概念強調(diào)胸外按壓質(zhì)量: 按壓后胸部回彈每兩分鐘輪換按壓頻率:100次/分按壓深度:4- 5厘米;減少按壓干擾(減少中斷)一次除顫/除顫后立即CPR無高級氣道 按壓:通氣=30:2有高級氣道 持續(xù)按壓+通氣8-10 次/分。,技能大賽,生存鏈—Chain of Survival,提高存活率的4個關鍵步驟,相互銜接,環(huán)環(huán)相扣,Early access Earl

26、y CPR Early defibrillation Early advanced care,早進入急救程序 早CPR 早電除顫 早進一步救治,麻醉學院急救醫(yī)學教研室,2010指南的變化,強調(diào)啟動EMSS生存鏈:增加第五項復蘇程序:CAB代替ABC流程:取消“看、聽、感覺”呼吸繼續(xù)強調(diào)“高質(zhì)量胸外按壓”普通施救者“僅做胸外按壓 Hands-Only”早期使用AED,除顫能量不變,1次除

27、顫PAD方案 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以團隊形式實施CPR綜合的心臟驟停后治療,CPCR的主要原則,加強生命鏈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連接-2010版,技能大賽,2015年指南更新要點,1.兩種生存鏈,強調(diào)通用的基礎生命支持;2.先除顫,還是先胸外按壓(取決于AED);3.規(guī)定按壓頻率的上下限/100~120次/分;4.規(guī)定按壓深度的上下限(≥5cm、<6cm);5.在按壓間隙,施救者雙手應離開患者胸壁;

28、6.無論是否因心臟病所導致的心臟驟停,醫(yī)護人員都應提供胸外按壓和通氣;7.針對不適合電除顫的心律,及早給予腎上腺素;取消加壓素的使用;,40,2015年指南更新要點,8.所有疑似心源性SCA患者,都應實施急診冠造或PCI;患者若在急診科出現(xiàn)STEMI,而醫(yī)院不能PCI,應立即轉(zhuǎn)移到能實施PCI的醫(yī)療中心;9.所有在心臟驟停后恢復自主循環(huán)的昏迷患者,都應采用目標溫度管理(TTM),并至少維持24小時;10.一旦發(fā)現(xiàn)患者沒有反應,醫(yī)

29、護人員必須立即呼救/同時檢查呼吸和脈搏,然后再啟動應急反應系統(tǒng)或請求支援;11. CPR質(zhì)量持續(xù)改進(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41,42,生存鏈更新,建議對生存鏈進行劃分,把院內(nèi)和院外出現(xiàn)的CA患者區(qū)分開來。確保患者獲得救治的不同途徑。理由:OHCA和IHCA所需要的架構和流程兩大元素大不相同;OPCA患者將依賴他們的社區(qū)獲得救助;PCA的患者依賴專門的監(jiān)控系統(tǒng)來預防、一旦發(fā)生CA、依賴

30、于多學科團隊來實施CPR。,生存鏈更新,OPCA患者將依賴他們的社區(qū)獲得救助。非專業(yè)救護人員必須設別出CA、進行呼救、開始CPR并給予除顫(PAD),直到EMS培訓的專業(yè)團隊接手后將患者轉(zhuǎn)移到急診室或?qū)Ч苁?。相反,IPCA的患者依賴專門的監(jiān)控系統(tǒng)(如快速反應或早期預警系統(tǒng))來預防CA。如果發(fā)生CA患者依賴醫(yī)療機構各部門和服務間的順暢溝通,以及由專業(yè)以及專業(yè)人員(醫(yī)師、護士、呼吸治療師)等組成的多學科團隊來實施。,四、CPR技術及實施,

31、,45,技能大賽,,,基礎生命支持 BLS Basic life support,高級生命支持 ALSAdvanced life support,持續(xù)生命支持 PLSProlonged life support,心肺腦復蘇CPCR,OHCA-CPR的三個階段,技能大賽,基礎生命支持階段,Basic life support BLS按壓+通氣+AED,技能大賽,BLS,,A-airway,B-breathing,,,,,,AED

32、 orPAC,C-circulation,BLS 的核心技術,49,15:2,50,第一部分 非專業(yè)施救者心肺復蘇,,51,施救者迅速識別無反應情況,啟動緊急反應系統(tǒng)可以通過手機(不離開患者身邊)啟動緊急反應。建議在有心臟驟停風險人群的社區(qū)執(zhí)行公共場所除顫(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 PAD)方案。鼓勵非專業(yè)施救者在發(fā)現(xiàn)患者沒有反應且沒有呼吸或呼吸不正常(如喘息)時開始CPR,以及調(diào)度員指導下的CP

33、R。單一施救者應先胸外按壓再人工呼吸(C-A-B),或僅做按壓(Hands-only)。強調(diào)了高質(zhì)量的CPR。,52,第一部分 非專業(yè)施救者心肺復蘇,確定了單一施救者的施救順序的建議 :單一施救者應先開始胸外按壓再進行人工呼吸(C-A-B而非 A-B-C),以減少首次按壓的時間延遲。或僅做按壓(Hands-only)單一施救者開始心肺復蘇時應進行 30次胸外按壓后做 2次人工呼吸。,53,Automatic external de

34、fibrillator (AED),54,,,阿片相關CPR,如果有疑似危及生命的、與阿片類藥物相關的緊急情況,可以考慮由旁觀者給予納洛酮。,55,56,繼續(xù)CPR / AED,技能大賽,第二部分: 醫(yī)護人員BLS,,醫(yī)務人員實施CPR常見的錯誤,判斷時間過長;忙于氣管插管,中斷胸部按壓;過度通氣;忙于建立靜脈通路,忽略其他途徑;急于用藥,忽略按壓;忽略低溫治療忽略病因治療,58,技能大賽,1. 及早識別患者并啟動應急反應系

35、統(tǒng),(現(xiàn)場安全)2015(更新):一旦發(fā)現(xiàn)患者沒有反應,醫(yī)護人員必須立即就近呼救,但在現(xiàn)實情況中,醫(yī)護人員應同時檢查呼吸和脈搏,然后再啟動應急反應系統(tǒng)(或請求支援)。立即開始CPR 理由:此條建議變更用意是盡量減少延遲,鼓勵快速、有效、同步的檢查和反應,而非緩慢、拘泥、按部就班的做法。,60,心搏驟停的識別/判斷,加強監(jiān)護治療區(qū)/監(jiān)測:ECG室顫或呈直線血壓=0呼吸波形消失SpO2急驟降低,綜合判斷/時間<10秒?。?非加

36、強治療區(qū): -意識突然喪失 -大動脈搏動消失 -呼吸停止或呼吸斷續(xù)呈嘆息樣, -瞳孔散大 -面色蒼白或紫紺,2.電除顫“先給予電擊還是先進行CPR”,2015(更新):當可以立即取得 AED時,對于有目擊的成人CA應盡快使用AED(小于?分鐘)。若成人在未受監(jiān)控的情況下發(fā)生CA,或不能立即取得 AED時,應該在他人前往獲取以及準備 AED的時候開始CPR,而且視患者情況,應在設備可供使用后盡

37、快嘗試進行除顫。,61,,2010(舊版):如果任何施救者目睹發(fā)生院外CA且現(xiàn)場立即可取得 AED,施救者應從胸部按壓開始CPR,并盡快使用 AED。在現(xiàn)場有 AED或除顫器的醫(yī)院和其他機構,治療CA時,醫(yī)務人員應立即進行CPR,并且在AED/除顫器可供使用后盡快使用。,62,2.1 更新的意義,該建議旨在支持早期CPR和早期除顫,特別是在發(fā)生CA、而且很快能獲得 AED或除顫器的情況下。急救人員如并未目擊到OPCA發(fā)生時的情況,

38、則可在開始CPR的同時使用 AED或用心電圖檢查患者心律并準備進行除顫。在上述情況下,可以考慮進行 1½ 分鐘至 3分鐘的CPR,然后再嘗試除顫。凡是有兩名或更多施救者在場的情況,都應在去取AED的同時進行CPR。,63,對于院內(nèi)突發(fā)CA,沒有足夠的證據(jù)支持或反對在除顫之前進行CPR。但對于有心電監(jiān)護的患者,從心室顫動 (VF)到給予電擊的時間不應超過 3分鐘,并且應在等待除顫器準備就緒的同時進行CPR。理由:盡管有很

39、多研究對比了在電擊前先進行特定時長(通常為 1½分鐘到 3分鐘)的胸部按壓,和 AED就緒后盡快給予電擊兩種情況,但患者預后沒有出現(xiàn)差別。在安放 AED電極片的同時應實施CPR,直到 AED可以分析患者心律。,64,Response time 5 min: CPR first (3 min): 22 % (14 /40) Defibrillation first: 4 % ( 2/41)

40、 OR 7,42 (IC 95% 1,61-34,3) p=0,006Wik L, et al. JAMA 2003; 289:1389-95,,首選CPR/還是先電擊的相關研究 (Survival to hospital discharge),,,2.2 除顫電極、波形和能量,默認電極片位置是前-側電極位置,三個替代電極片位置(前-后、前-左肩胛及前-右肩胛)除顫波形能量的選擇(VF/無脈VT):

41、 單向波: 360J 雙向波: 120-200J后續(xù)電擊,遞增或固定能量級別,66,2.3 院內(nèi)是否使用 AED,2015沒有更新:2010/2005:雖然證據(jù)有限,但可以考慮為醫(yī)院環(huán)境配備 AED ,以便進行早期除顫(目標是在倒下后不到3 分鐘內(nèi)給予電擊),特別是在員工不具備節(jié)律識別技能或者不經(jīng)常使用除顫器的區(qū)域。醫(yī)院應監(jiān)測 從倒下到首次電擊之間的間隔時間和復蘇后果。,2.4 兒童除

42、顫,2015沒有更新對于兒童患者,尚不確定最佳除顫劑量。有關最低有效劑量或安全除顫上限的研究非常有限??梢允褂?2 - 4 J/kg 的劑量作為初始除顫能量,但為了方便進行培訓,可考慮使用 2 J/kg 的首劑量。對于后續(xù)電擊,能量級別應至少為 4 J/kg 并可以考慮使用更高能量級別,但不超過 10 J/kg 或成人最大劑量。,69,2.5 除顫注意事項-放電安全,使用除顫把手,在放電的時間段,必須用力將除顫把手壓在患者皮膚上,放

43、完電后才能松開。 在進行除顫時,需要確保沒有高濃度氧氣流經(jīng)患者胸廓周圍,避免發(fā)生火災,特別是胸毛過多又沒剔除干凈時,很容易在除顫把手與皮膚只見產(chǎn)生電弧;國外已有多例火災報道(主要在救護車及搶救室等狹窄空間內(nèi))。,除顫經(jīng)常無用武之地,院內(nèi)心搏驟停病例n= 36,902 adultsn= 880 pediatric,參考文獻:Nadkarni et al JAMA, Jan 4, 2006 Vol 295, No1

44、 Parish et al Resuscitation 58(2003) 31-35,不管是院內(nèi)還是院外,我們能見到的VF/VT病例不到25%。就算能見到VF心律,也是幅度很低的細顫波形,很難除顫成功。,OPCA患者生存主要決定于高質(zhì)量CPR,猝死發(fā)作5分鐘后,心電圖顯示室顫已衰弱為波幅很低,甚至已成一條直線,除顫已沒有意義的,首選是高質(zhì)量的胸外按壓,3.高質(zhì)量胸外按壓(CPR),患者體位:病人仰臥于硬板之

45、上,頭頸軀干直線胸外按壓部位:胸骨的下半部(兩乳頭連線)胸外按壓速率:100至120次/分鐘;胸部按壓深度:至少5厘米-避免大于6厘米保證胸廓回彈:避免在按壓間隙倚靠在患者胸上應盡可能減少胸外按壓中斷的次數(shù)和時間(>60%)避免過度通氣(量和通氣速度),73,胸外心臟按壓注意事項,注意操作規(guī)范用軀干的力量垂直不移位規(guī)律不間斷勻速/快速下壓并發(fā)癥肋骨骨折大血管破裂胃內(nèi)容物返流腹部臟器損傷,,,3.1 胸外按壓

46、速率設上限,2015(更新):對于SA的成年患者,施救者以每分鐘100至120次的速率進行胸外按壓較為合理(至少100次)。理由:建議最低的按壓頻率仍是100次/分鐘。設定120次每分鐘的速率上限,是因為有一項大型的注冊系列研究表明,當按壓速率超過120次每分鐘時,按壓深度會由于劑量依存的原理而減少。例如,當按壓速率在100到119次每分鐘時,按壓深度不足的情況約占35%,而當按壓速率提高到120到139次每分鐘時,按壓深度不足的情況

47、占到50%,當按壓速率超過140次每分鐘時,按壓深度不足的比例達到70%。,75,相關研究:Chest compression rate,The 2010 AHA guidelines: a rate of 100/min, without an upper limitThe 2010 ERC guidelines: an upper limit of 120/minCompression rates above 125/min

48、were associated with a declining ROSC rate100 to 120/min,Meaney PA, et al. Circulation 2013; 128:417–435.,,Stiell IG, et al. Crit Care Med 2012; 40:1192–1198.,,The reduced compression depth that occurs at these higher

49、compression rates.,3.2 胸部按壓深度,2015(更新):在徒手心肺復蘇過程中,施救者應以至少5厘米的深度對普通成人實施胸部按壓,同時避免胸部按壓深度過大(大于6厘米)。嬰幼兒(胸廓前后徑1/3)2010(舊版):成人胸骨應至少按下5厘米。理由:相比于較淺的按壓,大約5厘米的按壓深度更有可能取得較好結果。盡管有關按壓深度是否有上限的證據(jù)較少,但最近一項很小的研究表明,胸部按壓深度過深6厘米會造成損傷(不危及生命)

50、/也影響按壓頻率。如不使用反饋裝置,可能難以判斷按壓深度,并很難確認按壓深度上限。施救者必須認識到,胸部按壓深度往往過淺而不是過深。,78,相關研究:Compression depth,The 2010 AHA guidelines: at least 5cm, without an upper limitThe 2010 ERC guidelines: not exceed 6cmChest Compression Dept

51、h of ≥50 mm in Adults and at Least One Third the Anterior-Posterior Dimension of the Chest in Infants and Children,Meaney PA, et al. Circulation 2013; 128:417–435.,Stiell IG, et al. Crit Care Med 2012; 40:1192–1198.,3.3

52、確保胸廓回彈,2015(更新):施救者應避免在按壓間隙倚靠在患者胸上,以便每次按壓后使胸廓充分回彈。2010(舊版):每次按壓后,施救者應讓胸廓完全回彈,以使心臟在下次按壓前完全充盈。理由:胸廓充分回彈即指在心肺復蘇的減壓階段,胸骨回到其自然或中間位置。胸廓回彈能夠產(chǎn)生相對胸廓內(nèi)負壓,促進靜脈回流和心肺血流。在按壓間隙倚靠在患者胸上會妨礙胸廓充分回彈。回彈不充分會增加胸廓內(nèi)壓力,減少靜脈回流、冠狀動脈灌注壓力和心肌血流,影響復蘇存活

53、率。,81,相關研究:Full chest recoil,‘leaning’—— incomplete chest wall recoil during the decompression phase of CPR reduced venous return and decreased MAP, and coronary and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suse of real-time feedback

54、 during out-of-hospital CPR decreased the proportion of compressions with incomplete release [15 versus 10%; adjusted difference 3.4 (5.2 to 1.5)]leaning should be minimized,Meaney PA, et al. Circulation 2013; 128:417–

55、435.,Hostler D, et al. BMJ 2011; 342:d512.,3.4 盡可能減少胸外按壓的中斷次數(shù),2015(重申 ):施救者應盡可能減少胸外按壓中斷的次數(shù)和時間,盡可能增加每分鐘胸外按壓的次數(shù)。2015(更新):對于沒有高級氣道接受心肺復蘇的心臟驟停成人患者,實施心肺復蘇的目標應該是盡量提高胸部按壓在整個心肺復蘇中的比例,目標比例為至少 60%。中斷小于10秒,83,3.4 盡可能減少胸外按壓的中斷次數(shù),理

56、由:胸外按壓中斷可能因急救需求(如心律分析和通氣)而有意造成,也可能是無意造成。胸外按壓比例/分數(shù)是指實施按壓的時間在心肺復蘇所用總時間中所占的比例(是CA后存活與否的決定因素)。通過盡量減少胸部按壓時的暫停/或增加頻率來增加胸外按壓比例。設定胸外按壓比例,旨在限制按壓中斷,在心肺復蘇時盡可能增加冠狀動脈灌注和血流。,84,Minimize interruptions,胸外按壓分數(shù)—chest compression fractio

57、n, CCF從發(fā)現(xiàn)CA到ROSC的整個過程中,胸外按壓所占的時間比例CCF >80% during both in-hospital and out-of-hospital CPR,Meaney PA, et al. Circulation 2013; 128:417–435.,Strategies to increase the CCF,Minimization of the pre-shock pause by cont

58、inuing chest compressions during defibrillator chargingUse of real-time feedbackUse of supraglottic airway devices instead of tracheal tubesContinuing chest compressions during airway insertion,Meaney PA, et al. Circu

59、lation 2013; 128:417–435.,3.5 胸外按壓反饋,2015(更新):可以在心肺復蘇中使用視聽反饋裝置,以達到實時優(yōu)化心肺復蘇效果。2010:使用新型心肺復蘇提示和反饋裝置可能有效地幫助培訓施救者,也可以將其作為整體策略的一部分,以便在實際進行復蘇時提高心肺復蘇質(zhì)量。對于進行足夠胸外按壓所需的多種技能的復雜組合,培訓的重點應為演示精通水平。,87,3.5 胸外按壓反饋,理由:技術設備能對CPR質(zhì)量進行實時監(jiān)控、

60、記錄和反饋,包括患者的生理參數(shù)及施救者的績效指標。這些重要數(shù)據(jù)可以在復蘇中實時運用,也可以在復蘇完成后進行匯報總結,并能用于系統(tǒng)范圍的質(zhì)量改進項目。即使對于訓練有素的專業(yè)人員,要在復蘇過程中始終將注意力放在速率、深度和胸廓回彈這三項要點上,同時盡可能減少中斷也是一項復雜的挑戰(zhàn)。,88,3.5 胸外按壓反饋,理由:一些證據(jù)表明,使用心肺復蘇反饋可以有效糾正胸部按壓速率過快的情況,還有另外證據(jù)顯示,心肺復蘇反饋可以減少胸部按壓時的倚靠壓

61、力。但是,至今為止的研究表明,在實際心臟驟停事件中,使用心肺復蘇反饋并未顯示出可以顯著增加良好神經(jīng)功能預后或提高存活出院率。,89,研究對象:美國亞利桑那州,484名OHCA患者相關培訓方案及實時視聽反饋系統(tǒng)應用評價院外CPR質(zhì)量和生存率,Bobrow BJ, et al. Ann Emerg Med 2013; 62:47–56.,E Series Defibrillator Display with Real-Time Aud

62、iovisual Feedback Enabled (ZOLL Corporation, Chelmsford MA),Bobrow BJ, et al. Ann Emerg Med 2013; 62:47–56.,Bobrow BJ, et al. Ann Emerg Med 2013; 62:47–56.,增加CCF,,減少電擊前后按壓中斷,,,,,,,Increasing survival-to-hospital discharg

63、e from 8.7% to 13.9% (adjusted OR 2.72, 95% CI 1.15–6.41),4. BLS-A (Airway) 氣道通暢,94,,,,,,清除口腔內(nèi)容物,溺水者排水法,A (Airway) 氣道通暢 三種開放氣道方法,95,,仰面舉頦法,,仰面抬頸法,托下頜法,,,,5. BLS-B (Breathing) 人工通氣,無高級氣道:成人1-2人復蘇:按壓通氣比 30︰2;兒童:單人 3

64、0︰2 / 雙人 15︰2建立高級氣道持續(xù)按壓;每6秒鐘通氣一次通氣(10次/分);緩緩“吹”氣(>1.5s),連續(xù)2次;吹氣量 500-600ml/次(胸廓有起伏),96,,2024/3/24,徐醫(yī)附院急救中心,97,在用 1 L氣囊時所需容量為1/2或2/3, 2 L 氣囊時為1/3。 使用低潮氣量的優(yōu)點是減少胃膨脹的發(fā)生率。,,,球囊面罩通氣 ——Bag-Mask Ventilation,2024/3/24,徐醫(yī)附院

65、急救中心,98,球囊面罩通氣的優(yōu)點和并發(fā)癥,優(yōu)點提供即刻通氣操作者可感受到順應性和呼吸道阻力可以很好地支持短期通氣提供高濃度氧氣可被用于幫助自主呼吸潛在并發(fā)癥通氣不足胃充氣(膨脹),復蘇期間吸氧問題,Based on new data, the recommendation for use of the maximal feasible inspired oxygen during CPR was strengthene

66、d. This recommendation applies only while CPR is ongoing and does not apply to care after ROSC,99,5.1 延遲通氣,2015(更新):對于有目擊者、有可電擊心律的OHCA患者,基于優(yōu)先權的多層急救系統(tǒng)可以借助 3個200次持續(xù)按壓的按壓周期,加被動給氧和輔助氣道裝置的策略,來延遲正壓通氣 (PPV)。,100,5.1 延遲通氣,理由:有

67、幾個急救系統(tǒng)測試了對OHCA的成人患者采取首先進行持續(xù)胸外按壓而延遲正壓通氣的策略。在所有這些急救系統(tǒng)中,急救人員接受以實施高質(zhì)量胸外按壓為重點的額外培訓。有三項研究針對基于優(yōu)先權的多層次反應急救系統(tǒng),這些急救系統(tǒng)既有在城市的,也有在農(nóng)村的,提供綜合干預,包括3個周期的被動給氧、輔助氣道裝置的置入、200次持續(xù)胸外按壓配合間歇電擊。研究表明,有人目擊或有可電擊心律的心臟驟停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良好的存活率有所增加。,101,心腦復蘇(CCR

68、),心腦復蘇(Cardiocerebral Resuscitation CCR)或稱做單純胸外按壓的CPR(CC-CPR),以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CPR,它強調(diào)不中斷的持續(xù)胸外按壓,以保障心腦的血液灌注。傳統(tǒng)CPR存在的問題:除顫引起胸外按壓中斷時間過長、按壓通氣交換造成胸外按壓間斷時間過多、強調(diào)早期通氣、MMV現(xiàn)實意義不大。為此,AHA于2008年4月推薦將CC-CPR作為非專業(yè)人員進行成人心臟驟停時復蘇方法之一。,(Circulatio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