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轉換”的概念最初由卡特福德界定為“從原語到目標語過程中偏離了形式對應”。轉換的方法是翻譯實踐中最基本的方法,“翻譯”這個詞本身就是指把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的過程。本文擬借助卡特福德的翻譯轉換理論,從語言學的角度對原語和譯語語言結構上的差異進行細致的描述。然而,“轉換”不僅局限于句子結構層的改變,“轉換”的概念可以延伸到語法概念之外的語篇、語用及文化等層面。
本文擬從微觀、宏觀兩個層面分析譯本中的多方面、多層次轉換。微
2、觀層面擬借助卡特福德的語言學分析模式,即從詞法——句法的層面分析。著重通過對卡特福德的翻譯“轉換”概念的介紹,尤其是從屬于“范疇轉換”下的“結構轉換”、“詞類轉換”和“單位轉換”,也稱“級階轉換”這些層面,在研究英漢兩種語言結構特征的基礎上,試圖探索英漢翻譯轉換方面的一些規(guī)律。
但卡特福德的翻譯轉換理論也存在缺陷,即他提出的轉換模式只是在句子層級及以下發(fā)生,未考慮到超出句子的段落、語篇層次。另外也有批評指出,其理論未考慮非
3、語言層面,即文化因素。因此,作為對此缺陷的彌補,本文打算同時從宏觀層面,即從語篇、語用及文化這三個方面對兩個中譯本進行分析比較。語篇層面,擬運用韓禮德和哈桑的銜接與連貫概念;語用層面擬借助格賴斯的“合作原則”、利奇的“禮貌原則”、以及布朗和萊文森的“面子理論”,分析小說《愛瑪》中的人物對話;文化層面則借助著名語言學家及翻譯家尤金·奈達的關于語言及文化的五種“次文化形態(tài)”論,從而使跨文化翻譯得以順利進行。
本文以英國作家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論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的有效性及其局限——以愛瑪?shù)膬蓚€中譯本為例
- 愛瑪兩個中譯本的翻譯策略對比研究
- 生態(tài)翻譯視角下愛瑪?shù)膬蓚€中譯本研究
- 順應論視角下愛瑪兩個中譯本比較研究
- 《愛瑪》兩個中譯本的翻譯策略對比研究_30259.pdf
- 生態(tài)翻譯視角下《愛瑪》的兩個中譯本研究_20031.pdf
- 順應論視角下《愛瑪》兩個中譯本比較研究_16674.pdf
- 論文學翻譯中的雜合——以gonewiththewind兩個中譯本為例
- 從勒弗菲爾的操縱理論評析愛瑪?shù)膬蓚€中譯本
- 風格翻譯理論視閾下散文翻譯的風格傳遞——以Essays兩個中譯本為例.pdf
- 從《白鯨》的兩個中譯本看風格翻譯
- 從勒弗菲爾的操縱理論評析《愛瑪》的兩個中譯本_34063.pdf
- 翻譯規(guī)范論視角下momentinpeking兩個中譯本的對比研究
- 以《飄》的兩個中譯本為例論文化因素對翻譯策略的影響.pdf
- 譯者“前見”的有效性研究——以thegreatgatsby三個中譯本為例
- 圖里翻譯規(guī)范理論視角下紅字兩個中譯本的研究
- 翻譯規(guī)范視角下基督教作品的漢譯——以四種愛的兩個中譯本為例
- 對《自私的巨人》的兩個中譯本的翻譯批評
- 表演性和戲劇的翻譯——兼論《陰道獨白》的兩個中譯本.pdf
- 論文學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以The Kite Runner兩個中譯本為例.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