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劑量節(jié)拍化療對卵巢癌細胞SKOV3血管生成擬態(tài)的影響及其機制的探討.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血管生成擬態(tài)(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高侵襲性惡性腫瘤細胞所具有的自我血供的微循環(huán)結構。本實驗通過對荷人卵巢上皮性癌SKOV3細胞裸鼠異種移植瘤模型行不同模式的順鉑(DDP)化療獲取移植瘤原代細胞,比較接受低劑量節(jié)拍化療(low-dose metronomicchemotherapy,LDM)和最大可耐受劑量化療(maximum tolerated dosechemotherapy,MTD)后SKOV3移

2、植瘤原代細胞形成VM的能力、增殖力及侵襲力,同時分析不同化療模式對干細胞標記物CD133、ALDH1蛋白表達的影響,并比較CD133+ALDH1+和CD133-ALDH1-細胞形成血管生成擬態(tài)的差異,以探討不同模式化療對卵巢癌SKOV3細胞形成VM的影響及其可能機制。
  方法:
  1、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并分組化療:體外培養(yǎng)SKOV3細胞,將1×107個細胞接種于雌性裸鼠右側的大腿皮下,建立裸鼠異種移植瘤模型。2周后選取3

3、0只荷瘤裸鼠隨機分成三組:LDM組給予DDP1mg/kg腹腔注射,每日1次,共18次;MTD組給予DDP3mg/kg腹腔注射,每3日1次,共6次;對照組給與等量生理鹽水腹腔注射,每日1次,共18次。
  2、制備并培養(yǎng)腫瘤原代細胞:化療結束后3-7天分批處死裸鼠,剝出腫瘤經膠原酶消化、研磨、過濾、離心、洗滌,制得單細胞懸液,常規(guī)培養(yǎng)72小時后獲得腫瘤原代細胞。
  3、三維細胞培養(yǎng)(three-dimensional cel

4、l culture,3DCC)觀察比較細胞形成VM的能力:將三組原代細胞的單細胞懸液調整密度至5×104個/ml,接種到3DCC模型,利用倒置顯微鏡連續(xù)動態(tài)觀察VM開始形成的時間和最終形成密度,并計數(shù)血管生成擬態(tài)密度(vasculogenic mimicrydensity,VMD)。實驗重復3次,并拍照記錄。
  4、MTT實驗檢測三組原代細胞的增殖能力。
  5、利用Transwell小室侵襲實驗檢測三組原代細胞的侵襲力。

5、
  6、采用Westernblot法檢測三組原代細胞中CD133、ALDH1蛋白的表達情況。
  7、流式細胞分選(Fluorescence-activated cell sorting,F(xiàn)ACS)分選細胞:培養(yǎng)MTD組原代細胞至足夠數(shù)量,使用CD133、ALDH1抗體依次標記原代細胞,采用FACS分離獲得兩群細胞:熒光表達較強的細胞群為CD133+ALDH1+細胞,熒光表達較弱的細胞群為CD133-ALDH1-細胞。

6、r>  8、3DCC觀察比較形成VM的差異:將分選得到的CD133+ALDH1+細胞以5×104個/ml的密度,CD133ALDH1-細胞以5×104個/ml和1×105個/ml的密度,分別接種到3DCC模型培養(yǎng)并觀察比較其形成VM的不同。
  9、統(tǒng)計學方法:實驗數(shù)據(jù)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齊時多重比較采用S-N-K法;方差不齊時采用Dunnett's

7、T3法。以α=0.05為檢驗水準,當P<0.05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當P>0.05時,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1、LDM較MTD模式化療更明顯的抑制SKOV3原代細胞在3DCC模型中VM的形成。
  3DCC比較三組原代細胞形成VM能力,連續(xù)動態(tài)觀察形成VM情況,記錄最初形成VM的時間:MTD組6小時,對照組9小時,LDM組12小時;接種后48小時形成VM數(shù)量不再變化,計數(shù)VMD:MTD組27.60±9.

8、55個/視野,對照組18.67±4.97個/視野,LDM組11.20±2.59個/視野,三組的VMD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F=24.761; P=0.000)。
  2、LDM較MTD模式化療可明顯抑制SKOV3原代細胞的增殖能力。
  MTT檢測不同化療模式對原代細胞增殖的影響。MTT生長曲線表明從第3天開始MTD組高于對照組和LDM組(F=5.738;P=0.018);S-N-K多重比較結果顯示:對照組和LDM組至第5天增

9、殖差異仍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853)。
  3、MTD模式化療提升原代細胞侵襲力,LDM模式化療則降低其侵襲力。
  Transwell小室侵襲實驗結果表明:MTD組細胞穿膜數(shù)為(156.93±22.77),對照組為(112.13±16.59),LDM組為(87.33±19.58),三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F=47.570;P=0.000)。
  4、MTD模式化療可使SKOV3原代細胞中腫瘤干細胞標記物CD133

10、、ALDH1蛋白的表達水平上升。
  Westernblot檢測結果提示:三組間CD133蛋白表達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8.251;P=0.006),S-N-K多重比較結果表明對照組和LDM組之間總體均數(shù)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137);三組間ALDH1蛋白表達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67.323;P=0.000),對照組和LDM組之間總體均數(shù)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517)。
  5、FCAS結果
  

11、因Westernblot結果提示MTD組CD133、ALDH1蛋白表達水平較對照組和LDM組顯著升高,故培養(yǎng)MTD組細胞至足夠數(shù)量后進行分選,分選采用CD133抗體和ALDH1抗體的雙重標記。讀取FCAS結果:CD133+ALDH1+所占比例約為1.82%,CD133-ALDH1所占比例約為79.25%。
  6、低密度的CD133+ALDH1+細胞在6小時即可形成大量VM,而高密度CD133-ALDH1-細胞24小時僅能形成少量

12、VM。
  將FCAS分選所得細胞以5×104個/ml的密度接種時,CD133+ALDH1+細胞6小時左右形成VM,CD133-ALDH1-細胞48小時仍未形成VM;以1×105個/ml的密度接種CD133-ALDH1-細胞24小時僅形成少量VM。
  結論:
  1、在累計藥物劑量相同的情況下,經MTD模式化療的SKOV3腫瘤原代細胞比經LDM模式化療的具有更強的VM形成能力、增殖力及侵襲力。
  2、經MT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