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鄉(xiāng)村社會的研究源遠流長,總的來說,我把其劃分為國家與社會關系、結構—功能主義和社區(qū)—文化研究三種主要范式。更進一步說,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現代化?,F代化給中國鄉(xiāng)村社會研究帶來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強大的現實推動力,但同時,也把其缺陷和不足帶了進來。我認為,中國鄉(xiāng)村社會現代化的過程,就是鄉(xiāng)村現代社會秩序生成的過程。鄉(xiāng)村社會的研究,應緊緊圍繞組織化進而生成鄉(xiāng)村社會秩序的過程而展開,其基本框架可以表述為“過程—機制”。組織化的“過程”,也
2、就是一定社會秩序生成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有兩種主要“機制”:建構和自生。它們并不是一一對應,而是交相融合,共同發(fā)生作用。從中國古代地方組織化的過程來看,鄉(xiāng)里組織和家族組織成為兩種代表性的組織和力量。他們在鄉(xiāng)村社會秩序生成過程中的作用和機制,正好印證了我們的結論。而近代以來地方組織化的過程—機制則被“現代化”的主題所統治,表現出強烈的國家建構為主導的特征。同時,這也是中國現代化和政治發(fā)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國作為“后發(fā)外生型現代化”國家,這
3、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在此過程中,社會自生力量的忽略和缺位,也使得中國現代化的發(fā)展過程出現了許多失誤,成為今日社會中許多問題的根源之一。地方組織化給中國政治發(fā)展的研究帶來了有益的微觀視角,并且表明,鄉(xiāng)村社會的現代化和政治發(fā)展,必然是建構與自生兩種機制交相融合的產物。地方組織化過程—機制研究也表明,國家與社會關系不應是簡單的對立(這種對立通常導致國家與社會關系的簡單二元化解釋),而是兩者復雜的融合(也即存在著復雜的動態(tài)博奕,并不斷影
4、響國家與社會的力量對比)。同時,國家與社會內部及其之間也存在著復雜的分化與整合關系,在此之中,鄉(xiāng)村社會結構得以確立,并以權力、組織、文化三個方面的結構共同構筑了鄉(xiāng)村社會的結構體系。地方組織化的過程—機制研究最終是為鄉(xiāng)村治理改革服務的。鄉(xiāng)村治理改革存在著國家和社會兩種取向,并表現為完善官僚和社會治理這兩種制度設計模式。但這只是兩種理想類型,現實的改革設計往往是兩種取向的綜合。鄉(xiāng)村治理改革必須同時由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必須解決國家基層行政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國地方秩序化與鄉(xiāng)村組織化模式與路徑研究.pdf
- 農民組織化發(fā)展中的鄉(xiāng)村精英角色研究.pdf
- 知識組織化研究.pdf
- 社會轉型與組織化調控——中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組織網絡研究.pdf
- 組織化卒中醫(yī)療
- 貧困治理中的農民組織化問題研究——以S省三個貧困村的農民組織化實踐為例.pdf
- 論中國地方政策與鄉(xiāng)村-城市轉型.pdf
- 高層管理者認知、個人知識組織化意愿與個人知識組織化績效的關系研究.pdf
- 信任與個人知識組織化的關系研究.pdf
- 群體互動與個人知識組織化的關系研究.pdf
- 演進與異化:農民經濟合作與組織化研究.pdf
- 農村民間組織與鄉(xiāng)村治理研究.pdf
- 網絡推手的組織化趨向研究.pdf
- 地方治理視野下中國民間組織與政府關系研究.pdf
- 組織內部知識網絡特征、個人知識組織化與組織績效的關系研究.pdf
- 明清商號的組織化與品質管控_12520.pdf
- 中國地方政府的治理與激勵研究.pdf
- 農民合作組織參與鄉(xiāng)村治理研究.pdf
- 鄉(xiāng)村組織與治理體制變遷(1949-2000).pdf
- 論團隊的自組織化問題.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