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寫理論下的譯者主體性——以潘光旦譯《中國人的特性》為例.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6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比利時學者安德烈·勒菲弗爾((Andre Lefevere)作為翻譯研究學派的杰出代表之一,正式提出的“翻譯即改寫”(translation is rewriting),并進一步闡釋影響翻譯的非語言要素。該改寫理論引發(fā)翻譯研究新浪潮,尤其對文化翻譯研究貢獻巨大。而譯者作為翻譯過程中的能動者,卻長期處于翻譯的從屬地位,直到進入“文化轉向”時期,其地位才逐漸得到了重視,進而引發(fā)學者關于譯者主體性的研究及討論,內容涉及解釋學、權力話語和目的論

2、等,研究重點逐漸從語言本身轉向語言外部因素,如社會、歷史、文化等,延伸了譯者主體性的內涵。
   本文借以改寫理論的三要素為切入點,試析譯者主體性在翻譯過程中的體現(xiàn),進一步豐富改寫理論的內涵并加深對譯者主體性的研究。以阿瑟嗖密斯的英文原著《中國人的特性》及潘光旦翻譯版本為研究實例,并以潘光旦完成譯本的歷史時期—中華民國為研究背景,在對比分析原文及譯文的基礎上,深入探究在贊助人、意識形態(tài)及詩學等因素的操縱下,譯者如何操縱翻譯過程并

3、在翻譯選材、翻譯策略及翻譯風格發(fā)揮其主體作用。本研究的最終結論是,譯者作為譯介過程中的主體,在一定程度上對于原文的“改寫”是其主體性在外部因素影響的結果,并反映在翻譯過程及譯本效果上,盡管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扮演主要角色,但是其主體性的發(fā)揮始終要受到特定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尤其是在當今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歷史條件下,譯者應正確發(fā)揮其主體性,在擁有深厚的語言能力基礎之上,同時應該秉持正確的價值觀念,恰當?shù)奶幚碓暮妥g文,只有正確處理外部因素及文本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