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飛蝗(Locusta migratoria L.)是一種農業(yè)重大害蟲,分布面積廣,為害嚴重。其中,東亞飛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是我國最重要的農業(yè)害蟲之一,從溫帶到熱帶都有分布,常爆發(fā)式為害,并能遠距離遷移。由于全球氣候異常、旱澇頻繁、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和大量施用化學農藥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國蝗害發(fā)生和成災面積又有回升趨勢。因此,加強對飛蝗的研究以及蝗災的綜合治理受到人們的高度關注。而
2、且,飛蝗還是昆蟲神經生物學、發(fā)育生物學和系統演化等方面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近年來,在分子水平探索飛蝗的生命特征已逐漸成為熱點,已經有大量的基因被克隆。因此,需要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來解讀這些基因的功能。但蝗蟲乃至整個直翅目昆蟲缺乏有效的基因功能研究手段已成為制約這一領域繼續(xù)向前發(fā)展的瓶頸。因此,建立蝗蟲基因功能研究的技術體系已成為首要任務。 RNAi 即RNA 干擾是一種新的“基因敲除”技術,它通過人為地引入與內源靶基因具有同源序
3、列的雙鏈RNA,從而誘導內源靶基因的mRNA 降解,達到阻止基因表達的目的。由于RNAi技術特有的簡單性、快速性、高效性和特異性,已經逐漸成為一項極具潛力的基因功能及創(chuàng)建“功能缺失”突變體的研究技術。尤其自parental RNAi方法在紅粉甲Tribolium castaneum的成功建立為一些非模式昆蟲的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一種行之有效的技術手段。 本研究采用parental RNAi方法來建立東亞飛蝗的基因功能研究技術體系,
4、并用該方法研究東亞飛蝗hunchback基因的功能?,F將主要研究內容和結果總結如下: ① hunchback基因的克隆 采用PCR、RT-PCR、RACE等方法克隆了東亞飛蝗的hunchback基因,得到hunchback基因的全長cDNA序列,并根據cDNA序列推導出氨基酸序列,分別登錄到GenBank,登錄號為DQ340870和ABC69039.1。東亞飛蝗hunchback基因cDNA全長3774bp,開放閱讀框為
5、5-2545,共編碼846個氨基酸,推測蛋白分子量為92.09 kDa。Hunchback蛋白共有8個鋅指因子:氮端2個(NF-1、NF-2)、中間4個(MF-1、MF-2、MF-3和MF-4)和碳端2個(CF-1、CF-2)。除此之外,還有A Box、C Box和Basic Box等結構域。 ② 東亞飛蝗parental RNAi 通過體外轉錄制備dsRNA,將dsRNA直接注射到東亞飛蝗雌成蟲的血腔里。注射dsRNA
6、后,所有的蝗蟲都存活下來,一周后開始陸續(xù)產卵。與對照相比,注射dsRNA蝗蟲的產卵量沒有明顯差異,說明dsRNA不影響蝗蟲的生殖力。 采用ELISA的方法來檢測產卵后42h的胚胎中Hunchback蛋白的相對含量,通過相對含量的變化來證實基因的沉默情況。同時,為了驗證RNAi作用的特異性,選擇組成性表達的β-tubulin作為內源基因對照。與對照相比注射dsRNA胚胎的Hunchback蛋白含量下降了將近4倍,而β-tubuli
7、n蛋白沒有變化。說明RNAi特異性地抑制了內源靶基因的沉沒,而沒有對其他基因的表達產生影響。 產下的卵放在30℃保濕培養(yǎng),發(fā)育到第6天或快孵化時,進行胚胎表型的分析。與發(fā)育正常的卵相比,RNAi的卵要稍微小一些。根據胚胎表型的嚴重程度,可以將hunchback基因沉默后的表型分為3類。 表型I:頜、胸部體節(jié)發(fā)育正常,腹部嚴重縮短,胸足畸形,占8.4%。 表型II:頜、胸部完全缺失,僅形成了前頭部和一個縮短的腹部,
8、占86.0%。前頭部包括復眼、上唇和觸角,由于大面積組織缺失,兩個復眼長到了一起,形成典型的“V”形復眼。腹部僅形成了6-7個腹節(jié),缺失了3-4個腹節(jié)。 表型III:頜部、胸部和腹部完全缺失,僅形成前頭部,包括復眼、上唇和觸角,占1.9%。 ③ RNAi作用的持續(xù)性 產下的第一個卵塊幾乎100%的都表現出RNAi表型,隨后產下的卵塊RNAi表型的比例逐漸下降,第5個卵塊已經沒有RNAi作用。說明RNAi的抑制作用
9、是持續(xù)的但逐漸減弱的,東亞飛蝗RNAi的抑制作用能夠持續(xù)19天左右。 ④ 東亞飛蝗RNAi的影響因素 劑量:本研究采用了20μg、2μg、0.2μg和0.02μg dsRNA/蟲四個梯度,結果發(fā)現隨著劑量的降低RNAi的作用迅速減弱,20μg和2μg dsRNA/蟲幾乎100%都產生RNAi表型,而0.02μg dsRNA/蟲的劑量不能產生RNAi作用。說明dsRNA分子抑制hunchback基因具有劑量依賴性。
10、 注射時間:本實驗從第5齡末的若蟲到羽化后第10天的成蟲,均注射相同劑量的dsRNA(20μg dsRNA),每種處理至少做5個重復,結果僅第7天的成蟲產生了RNAi作用。 不同長度dsRNA :本研究中注射了3個長度分別為370 、533和1085 bp的dsRNA,結果處理之間沒有顯著差異。說明dsRNA的長度對RNAi的作用沒有明顯的影響。 ⑤ hunchback基因的功能 東亞飛蝗hunchback基因的
11、parental RNAi產生了3種表型,其中表型II的頜部、胸部完全缺失,最嚴重的表型III僅形成了前頭部,包括觸角、復眼和上唇,其余部分全部缺失。表明東亞飛蝗hunchback基因在頜部和胸部區(qū)域起著典型的間隙基因的功能,調控頜、胸部體節(jié)的形成。 RNAi使腹部發(fā)育產生嚴重缺陷,表現為腹節(jié)缺失,僅形成6-7個腹節(jié),或腹部僅形成一團紊亂的組織,沒有形成明顯的腹節(jié)。因此,hunchback基因不但是腹部伸長生長的需要,也是腹部分
12、節(jié)所必須的調控基因。 ⑥ hunchback功能的進化 昆蟲從短胚帶向長胚帶演化的過程中,hunchback基因的部分功能逐漸為其他基因所替代。因此,在低等昆蟲中hunchback基因調控的體節(jié)數比高等昆蟲的多。 Hunchback蛋白是含有鋅指因子的轉錄因子,中間鋅指因子(MF1-4)和碳端鋅指因子(CF1-2)較為保守,從環(huán)節(jié)動物、線蟲到節(jié)肢動物都有,而氮端鋅指因子(NF1-2)則隨著系統發(fā)育進化而逐漸丟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東亞飛蝗Parental RNAi技術體系的建立以及hunchback基因功能的研究.pdf
- rnai用于基因功能的鑒定和確證
- 指狀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再生體系的建立以及CYP51基因功能初探.pdf
- 東亞飛蝗基因Lm-nxf1的分子克隆和功能研究.pdf
- 東亞飛蝗海藻糖合成酶基因的克隆與功能研究.pdf
- 青蝦RNAi技術的研究及其在蛻皮抑制激素(MIH)基因功能研究中的應用.pdf
- 甘草轉基因毛狀根培養(yǎng)體系的建立與IFS基因功能驗證.pdf
- 甜菜病毒誘導基因沉默體系建立及抗旱基因功能驗證.pdf
- 東亞飛蝗乙酰膽堿酯酶基因克隆及其功能研究.pdf
- 歐李再生體系的建立和NAC1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pdf
- BPOZ基因剔除小鼠模型的建立及BPOZ基因功能的研究.pdf
- 飛蝗幾丁質酶基因的功能研究.pdf
- 病毒誘導的基因沉默體系及小麥SBEIIb基因功能的研究.pdf
- 東亞飛蝗海藻糖酶基因的克隆與表達分析.pdf
- Yippee轉基因果蠅品系的建立及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pdf
- 弓形蟲表面抗原SAG3基因RNAi以及原核表達體系的建立.pdf
- 東亞飛蝗生境的遙感分類研究.pdf
- 東亞飛蝗有機磷抗性相關羧酸酯酶基因的特性及功能研究.pdf
- 蒙古冰草組織培養(yǎng)再生體系建立及其DREB基因功能研究.pdf
- 番茄中病毒誘導基因沉默體系的建立及LeEIN2基因功能分析.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